傳統的健康觀點認為「無病即是健康」。而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它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高尚。其中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和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到底怎麼定義?
儘管近年來在全世界範圍內,隨著各種關於心理健康與否的研究不斷深入,但關於心理健康的界定,目前依舊存在不同的觀點。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是指能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來應對社會、自然和自我的變化。
有什麼標準自我評估?
2012年,中國學者發布了中國人心理健康標準及具體評價因素,6 條要點如下:
① 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了解自己併合理地評價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和自信,接受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② 自我學習,獨立生活:能從經驗中學習、成長並學以致用,能夠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務。
③ 情緒穩定,有安全感:能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基本保持情緒穩定,積極正向情緒是主導,對人身安全和生活穩定有基本的安全感。
④ 人際關係和諧良好:具有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能夠保持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在關係互動中體驗到正常的情緒狀態和滿足感,能夠接納他人以及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問題。
⑤ 角色功能協調統一:心理和行為表現,能符合社會規範、角色要求、所處環境、年齡特徵和個人現實需要。
⑥ 適應環境,應對挫折:不迴避現實環境接觸,能積極面對、接納和應對現實,能積極面對和處理困難、挫折。
總結起來,中國人心理健康標準大致體現在3個方面:
一些心理學家和精神科專家也將心理健康的標準分為以下10點: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
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洩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滿足個人基本需求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的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以上提到的判斷「標準」,可以用來作為參考,也可以當作是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向。
在實際操作中,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還需結合所處的環境、背景、年齡、時代等因素來綜合評估,並不是單純依據「標準」。
如何看待「心理不健康」?
再次跟大家說明,「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並不是絕對化或一成不變的。
關於心理健康,一方面,我們應該對它保持關注和重視。
研究證實,心理健康是心身健康的重要部分,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導致疾病。
比如,因工作、家庭、婚姻、經濟等各方面壓力導致個人處於持續的緊張壓抑狀態下,若不能實現及時有效調整,則可能導致一些身體疾病(如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等)或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失眠等)。
同時,這些疾病也可反過來給心理健康帶來挑戰和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咱們也不必對「心理不健康」這一概念太過恐慌、糾結甚至自我代入。
既然心理健康是動態發展的過程,而且也不是完全絕對和黑白分明的,那麼,心理健康就完全可以通過維護和促進來實現動態發展。
針對心理疾病,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針對個人性格和能力方面,積極提高自我的適應和應變能力,積極改善人際關係,從而幫助實現心理健康。
部分內容源自丁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