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測量標準,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不同的作者有自己的學術背景。但是,只要我們能把握評估維度的要領,不同的觀點就可以共存。
根據一般知識,任何一個元素作為另一個評價維度必須滿足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即所採用的因素與待評估的事物之間必須有密切的相關性(正相關和負相關)。例如,抵抗心理壓力的能力越強,產生精神障礙的可能性越小。這說明心理應激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因此,抵禦心理壓力的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合理標準。例如,大量的臨床病例證實,在正常智商範圍內,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高或低,與他的心理健康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許多神經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智力不高,甚至有點高,也就是說,高智商並不意味著心理健康。康,低智商並不意味著心理健康。由於智力與心理健康在智力的正常範圍內沒有顯著相關,智力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應該是不合理的。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只有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因素才能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
心理健康評價的三大標準
首先,體驗標準是指個體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的狀態,主要包括良好的情緒和適當的自我評價。
第二,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測試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體心理活動的效率、個體的社會效率和社會功能,如哈蒙。Y的人際關係在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之間。
第三,制定標準,即重點關注人體的心理發展縱向分析。
在測量心理健康時,應結合三種標準。
二。十項心理健康標準
(1)心理活動的維度
這是指抵抗精神刺激的能力。當面對心理攻擊時,不同的人對相同的精神刺激有不同的反應。這表明不同的人對心理刺激有不同的抵抗力。低抵抗力者易發生反應,易產生精神刺激性反應性精神障礙或癔症,而有較強抵抗力者則不強或致病。這種阻力,或心理活動的強度,主要與人類認知水平有關。當一個人對外部事件有了理性的認識時,他可以相對弱化刺激的強度。此外,人們的生活經歷、生命的內在特徵、當時的環境條件以及神經系統的類型也影響著這種抵抗。
(二)心理承受力
我上面提到的是對突然強烈的精神刺激的抵抗。這種長期的、長期的精神刺激會使人們對疼痛的耐受性差。經過一段時間,他們遭受心理異常,性格改變,抑鬱症,甚至嚴重的身體疾病。某一個身體的疼痛受到考驗,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產生嚴重的問題,有的人甚至把它當作堅強的象徵,作為其生存價值的指示器。有些人甚至可以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取得輝煌的成就。我們把長期的心理刺激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稱之為心理承受力。
(三)周期性節律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性。例如,人們的注意力水平有一個自然的波動。不僅是注意力的狀態,而且所有的人類心理過程都是有節奏的。一般來說,我們可以以心理活動的效率為指標,探索客觀節奏的變化。有些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但晚上效率很高,而有些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奏往往處於無序狀態,無論是什麼原因,我們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是下降的。
(四)意識水平
意識的水平通常取決於注意力的質量。如果一個人不能專心於一種工作,就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問題上,頭腦經常「崩潰」或者因為工作中的失誤而分心,我們應該警惕他的精神健康問題。因為較低的注意力水平會影響有意識活動的有效水平。心理集中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記憶水平下降等後果也越嚴重。
(五)暗示
容易被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的不相關因素所喚起,導致他們情緒的波動和思想的動搖。有時,他們意志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容易與環境發生變化,給心理活動帶來不穩定的特徵。當然,每個人的暗示都有很多特點,但等級和程度之間的差異更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暗示。
(六)康復能力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一個人不可避免的遭受精神創傷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創傷後,情緒波動劇烈,行為暫時改變,甚至出現一些身體症狀。然而,由於人們的認知能力不同,他們的經歷不同,所以從罷工中恢復所需要的時間也會不同,恢復的程度也不同。這種從創傷恢復到正常水平的能力被稱為心理健康。恢復水平高的人能夠迅速恢復,沒有任何嚴重的痕跡。當他們再次回憶起創傷時,他們表現得很平靜,原來的情感色彩平淡。
(七)心理自我控制
情感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的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所謂情感、情感和思想的不情願只是相對的。它們是任意的,但它們不足以探測到。情緒、思想和行為的自我控制程度與人類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當一個人很健康的時候,他害怕心理活動是非常自由的,情緒表達是正確的,修辭是流暢的,舉止大方,不太正式和不適當,也就是說,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從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來判斷。因此,心理活動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健康指標。
(八)信心
當一個人面對某一生活事件或任務時,他首先估計自己的應對能力。有些人傾向於進行這種自我評價,一種是過高估計,另一種是過低。前者是盲目自信,而後者是盲目自信。這種自信偏見的後果是不好的。前者由於過度的自我評價,導致實踐失敗,造成失落感或抑鬱;後者因其評價能力低和對失敗恐懼的焦慮而畏縮。為此,一個人是否有適當的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準。自信本質上是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然而,如果一個人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傾向,並且害怕任何事情,並且不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並不高。
(九)社會互動
人的精神活動是產生和維持的,其重要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互動。社會交往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崩潰和各種變態心理。因此,一個人是否可以與他人正常交流也可以指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這是一種精神疾病的症狀,稱為「不良接觸」,當一個人沒有理由與朋友或社會其他成員脫節或變得非常寒冷。如果我們太多地參與社會交往,我們將能夠「立即見面」或其他陌生的人。在現實社會中,抑鬱症更為常見。人們情緒低落,社會交往常常受到阻礙。
(十)適應環境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學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工具。人們必須適應環境,為了個人的保護和種族的連續性,為了自我發展和進步。因為,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永遠不能脫離他的生活環境,而環境條件也在不斷變化。有時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需要主動採取主動和被動的措施來實現我們與環境之間的新平衡。這個過程稱為適應。積極適應其內涵是積極改變環境;消極適應是為了避免環境的影響。有時環境變化非常劇烈,人們對此無能為力。面對它只能是含糊和寬容的,也就是所謂的「被動適應」。被動適應只是一種形式,它的內在意義也包含著積極的一面,至少在一定的時期或某一階段。當生活條件突然改變時,一個人能否快速適應各種方法,並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誌著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健康水平。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喜歡就請繼續關注小編,歡迎留言分享更多健康生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