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走著父親曾經走過的路,
每天做的是父親曾經日日夜夜做的事,
好像父親還在自己身邊一樣……
個人簡介
郭子涵是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的第一書記,也是該縣最年輕的第一書記。去年,她的父親郭建平,原晉城市蘭花集團莒山煤礦駐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第一書記累倒在了工作崗位上。郭子涵化悲痛為動力,主動申請到臺北村,毅然踏上父親生前走過的路,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決心完成父親未完成的心願。
父親去世,重新選擇人生路
2019年8月2日,年僅51歲的原臺北村第一書記郭建平因勞累過度倒在了工作崗位上。面對急診室裡的父親,郭子涵雖竭力呼喊,但卻始終沒有回應,父親永遠離開了她和母親。一直在父親呵護中長大的郭子涵,突然迷失了人生方向。
每次講起父親的故事,她都淚流滿面。一次,縣裡邀請她到附城鎮作事跡報告,講到一半,她泣不成聲……站在演講臺上,面對和父親一起工作、一起生活過的幹部群眾,郭子涵仿佛看到了父親,看到了父親忙碌的身影……
這些悲傷的情緒並沒有讓她沉溺太久
社會各界紛至沓來的關心讓她很快從悲痛中走出來
「不能因個人影響集體,凡事以大局為重。」
父親的聲音時時在她耳邊迴響
隨著對父親工作的深入了解,郭子涵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位。她放棄了城市生活,選擇到臺北村,那個父親放心不下的地方,扶貧。2019年9月5日,在父親去世33天後,郭子涵第一次踏上了臺北村的土地。
接過擔子,成為第一書記
到臺北村的第一天,
郭子涵便拿起工作日誌,很快進入了角色。
她一邊熟悉村裡的大事小情,
一邊積極地參與村裡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村裡的汙水處理工程,
村中整體規劃方案,
兩個蓄水池,
從臺北村通往自然村觀村的路,
村民秦榮喜的危房改造……
一切事關臺北村村民生產生活的事情,
郭子涵不僅記在了自己的扶貧日誌上,
也記在了心上,
更落實到了行動上。
郭子涵的辦公桌上,也是郭建平曾經辦公的地方,一個筆記本、兩本書靜靜地放在那裡。這兩本書,一本是《陵川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應知應會手冊》,另一本是《脫貧攻堅幹部培訓十講》。隨手打開筆記本,一手漂亮的硬筆楷體寫滿多半個本子,這是郭子涵走訪貧困戶所發現的問題。筆記本上有一處寫著許多人名以及疾病名稱。郭子涵說:「通過熟悉健康扶貧政策,並熟記裡面提到的特殊慢性病,在走訪中一一對照,把貧困戶所患的病和應該享受的政策都對應上,這樣就不會落下任何一個人。」
翻開《脫貧攻堅幹部培訓十講》,標註的有心得、有問題,問她看完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她說:「最大的感觸是只有和老百姓心在一起,才能真正融入他們,不是簡單地統計一些數據,就能做好扶貧工作。」
處理難題,獲得群眾信任
汙水處理是臺北村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也是郭建平生前一樁未了的心願。郭子涵說,就在父親去世前的半個月,她還聽見父親在電話裡和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剛駐村不到一個月,她不斷進行協調溝通,汙水處理工程進展很快。
「剛開始聽說一個20多歲的小姑娘要來扶貧,心中很有壓力。通過這一年一起工作生活,現在村裡的人都對她很有信心。」村黨支部書記侯國新欣慰地說。
郭子涵說,
自己一定會沿著父親的路繼續走下去,
盡己所能,
不辜負父親的期望,
不辜負村裡老百姓的期望,
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
讓臺北村有一個新的變化。
郭子涵在央視《朗讀者》開啟的
「一平方米」朗讀亭裡
傾情朗讀
呂德安的《父親和我》
巾幗綻芳華,柔肩顯擔當
如今的郭子涵仍然不畏艱苦
奮鬥在脫貧攻堅的一線
同時也把這種薪火相傳的精神
原標題:《展巾幗風採 譜時代華章——「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郭子涵》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