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高考可以選擇六種外語,這六門外語分別是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但因為絕大多數的學校只開設英語課程,所以考生在高考的時候只能選擇英語這門外語科目。為什麼學校不開設其他的語種,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呢?
高考可以選六種外語作為考試科目的規定是從2017年開始實行的,而這一屆的考生要在2020年才會高考,也就是明年的高考才會出現除了英語科目的考試語種。我是2015年高考的,那個時候也有其他語種的考試,不過是作為一種選考。如果你想要報考相應小語種的專業,可以選擇去參加其他語種的考試。
相對於俄語,日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來說,英語的難度是最低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英語能夠成為世界級別的語言,而其他五種卻沒有被入選,只是少數國家在使用。正是因為學習英語的難度低,更加適合大眾化的考試,所以學校只開設了英語這門課程。
再一個就是人們的認知習慣所造成的,一說到外語,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英語。大家在很小的時候接觸的第一個外語也都是英語,所以英語也就成為了正統外語語種。而其他的語種因為日常中的接觸很少,也就成為了異類,不受到重視。
同樣和人們的使用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之前說過了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很多國家都把英語作為第二母語來使用,我國也不例外。英語在國際上的普遍性使用,讓大家不得不去學習。能夠說得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在以後的生活就業中會有很大的優勢。
最後一個就是學習的成本。英語這門科目在我國地位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所有的學校都開設有英語科目,一直到了大學還要學習兩年的大學英語。假設你高考的時候選的是俄語語種,那麼你從小就要學習兩門外語,雖然說高考是俄語,但你的英語也不能落下,因為你大學裡還要考英語四六級,還要學兩年的大學英語,那麼你的學習成本就會增加很多。而且你比別人付出的時間也更多,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比別人多學一門外語導致你兼顧不到的其他科目,高考崩盤。
同時這個學習的成本不僅僅是體現在你身上,還會體現在學校和老師的身上。如果學校開設六門語種,那麼將會多出五個外語教師。學校的負擔會一下子增大,以前只需要給一個老師開工資,現在要給六個老師開工資。
除了工資成本上升以外,其他的教學設施也要相應的配備。就拿教師來說,一個語種需要單獨開一個教室吧,無形之中就多出了五個教室。我相信沒有幾個學校能夠擔負得起這個成本。況且可能因為語種的原因,有些語種選考的考生很少,有些語種選考的考生很多。這就會導致老師之間的不平衡,憑什麼大家都拿著一樣的工資,他只用教二十個學生,而我就要教八十個學生呢?這種情況是學校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還是統一為好,省事還省錢。
考慮考試語種的時候還要想到以後的選專業填志願的問題,因為很多專業都會對英語有要求。高考選英語專業的選擇上會更寬一點,以後的就業也會寬泛一點。畢竟小語種專業的就業範圍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