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談天你愛笑 ——悼念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先生

2021-03-01 斯文至樂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先生(1934-2020)(新竹清華大學網站)前天丘成桐先生在數理人文微信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才華學養古來稀——緬懷劉炯朗校長》,我才得知,享譽世界的計算機科學家(IEEE和ACM會士)、新竹清華大學原校長劉炯朗教授,因病於11月7日去逝,享壽86歲。去年秋,劉校長曾寫「代數幾何不逾矩,才華學養古來稀」一聯,雅祝丘先生七十大壽。這副對聯的妙處在於「不逾矩」和「古來稀」。不逾矩源自《論語》,孔子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上聯說明,丘先生與聖人一樣,七十大壽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代數幾何領域達到至聖境界。「古來稀」一語雙關,明指自古以來罕有,暗指七十壽辰。下聯表明,丘先生才華學養曠世空前,是因有七十年的厚積薄發,以此點題祝賀七十壽誕。這副對聯內涵豐富,妙思如泉湧。難怪丘先生會以此下聯為題,緬懷劉校長:「我每次到臺北,必定去找校長,親炙他的智慧和風趣。而今哲人已逝,典型猶在。朱弦已絕,空桑誰撫?願校長之魂,在天安息,清華同學,中國士子都會永遠懷念校長。」我與劉校長相識於2012年10月26日,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梅貽琦校長逝世50周年紀念研討會上。我應時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之邀,在開幕式上做《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的主題演講。當天上午開幕式,先由主辦方陳力俊校長、北京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院士、雲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葉燎原先生和廈門大學鄔大光副校長先後代表兩岸四校作貴賓致辭,緬懷一代師表梅貽琦校長。主辦方特邀增加劉校長貴賓致辭,這原是議程裡沒有的。劉校長身材高挑,西裝革履,白髮滿頭,笑容盈面,精神矍鑠,平易親切。他以機鋒甚勁的語言,幽默演繹陸遊那首膾炙人口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巧妙地將梅花的高潔傲岸與梅校長的純粹高品融會貫通,盛讚梅校長卓爾不群的高風亮節,令人頗有耳目一新之感。發言時間大概五六分鐘,但笑聲不斷,場上氣氛活躍。這是劉校長留給我的第一次印象。2012年10月26日,臺灣清華大學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50周年紀念研討會招待晚宴上,劉炯朗教授致祝酒辭
當晚招待晚宴四五桌,研討會數十位嘉賓參與。陳力俊校長和夫人邀請顧秉林校長和夫人、鄧昌黎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美國國家原子能研究所加速器物理部主任)、劉校長、著名作家嶽南先生、葉燎原書記和我在主桌落座。席間,劉校長縱橫詩酒,妙語連篇,引來現場敬酒「粉絲」無數。他酒量多少,我不得而知,但他酒風頗高,凡前來敬酒者,他都一一接招,歡聲笑語。因為他在,我們這桌就格外熱鬧。我不擅喝酒,端杯示敬,點到為止,而他卻一飲而盡。那晚多數嘉賓都即興發表祝酒詞,也多是應景歡樂而已。因此,陳力俊校長呼籲知識分子在時代和國家處於迷茫時,尤其要勇於站出來發聲,用學術和良知,指明社會進步方向,確實令人感動也印象深刻,頗有古士大夫之風。席後我和劉校長有些交流。我問他為什麼明明是計算機科學家卻如此精通古詩詞?他笑了笑,這是小時候的一點童子功。現在看來,其實學問是相通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之間有合理解釋,找到這個解釋,就是學問的樂趣。我說這也是梅貽琦校長一直倡導的通才教育,在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了解他校長退休後,寫了不少科普新作,我挺感興趣,表示時機合適時引進到大陸出版,他表示歡迎。因時間太匆忙,未能就此詳談。後因工作變化,我沒在做出版相關的事務,這事就這麼擱置了。不過,他的書隨後數年在大陸出版了多本,只是讀者並不太熟悉這位在計算機學界大名鼎鼎的大學者而已。此次見面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劉校長。他睿智幽默的談鋒和瀟灑樂觀的個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2年,他卸任校長,繼續擔任清華教授。2005年竟去主持新竹IC之音廣播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高級科學家為普羅聽眾解讀人生社會百象,內容活潑,妙語連珠,發人深省,盡展智者風範,贏得粉絲無數。像他這樣的樂天派,真是上帝派來安慰苦難世道的。沒想到,達觀知命的劉校長如今駕鶴西去,令人痛惜不已,讓庚子年的壞帳更多了一大筆。新竹清華大學在訃告中稱他是清華人最愛戴的前校長,「噩耗傳來,師生都非常悲痛。」

1934年10月25日劉校長出生於廣州番禺,中學和小學在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就讀。1952年考入臺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電機系,1956年考取梅貽琦校長創辦的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第一期研究生,因他同時也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遂赴美留學,1962年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學位。畢業後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1962-1972)、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1972-1998),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助理校長。1998 年放棄美籍回臺灣擔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1998-2002)及蒙民偉榮譽講座教授。作為國際級計算機科學家,劉教授在即時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VLSI 布局、組合最佳化、離散數學等領域均有傑出貢獻,2011年榮獲卡夫曼獎(Phil Kaufman Award),該獎有「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界諾貝爾獎」之譽。他1973年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CM的論文「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Multiprogramming in a Hard-Real-Time Environment」,至今已被引用超過12491次(至2020年為止),當屬於超大牛級別的學術成就。作為卓有成就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在總結自己的學問之道時說,學問做得好的人,在敏銳觸角、廣泛興趣、深入探討、豐富聯想、嚴謹判別、開放思想、苛求完美、謙卑努力這八個方面突出。怎麼培養一個人這些方面的能力?他開的方是多讀書。可有的人認為書太多了,不一定所讀的書都好,因而不一定要讀書。劉校長認為這是個漂亮的藉口。你能說食物太多了,而放棄享受美食嗎?劉校長坦言,自幼受到很好的訓練,就是給了他一個讀書的態度和讀書的樂趣。他是一位人文素養極高的科學家,寫詩作賦,縱古論今,妙趣橫生。他能從人工智慧旁徵博引到莎士比亞,又能從微軟小冰寫詩談到唐伯虎的情書,巧妙地展現出科學和人文融合之美。他卸任校長後,18年間先後出版18部文學、科普、社會學普及著作,博古通今,文理兼通。他為什麼會去主持廣播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這是一檔每周講20分鐘的人文科普節目,實際上也是他自己每周的讀書筆記。儘管有朋友認為他是放下身段講人文科普,但劉校長並不認同。這完全是他自己在學習中得到樂趣,是為自己做的。因為每周準備廣播的內容,不是命題「文章」,思路並非一開始就知道的,常常是有靈感才知道本周講什麼,然後用兩天準備材料,再用一天寫出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有次節目講了幾首「滿江紅」,嶽飛一首、辛棄疾三首,同樣的詞牌不同作者可寫不同的感情,之間既有聯繫更有區別。很多詩詞都是他小時背下的,少時學到的東西,一輩子受用不盡。他解釋說,新竹是個科學園區,當時電臺方想辦個節目既講科學,也講人文、藝術,把看上去互不相關的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找出來。就是語言之間也有關係,小孩子學很多種語言,中文和英文之間有關聯,往往母語學得好,第二語言才會好。因為發音、文法是最表面的東西,內在的是理念和思想,內在的層面是完全一樣的,語言最重要的是你的情感和理念的表達,中文好英文就會好。現在教育有個大問題,學生自己寫作文的機會太少,只背若干篇作文,對應許多個命題,沒有訓練學生的思路。作為教育家,劉校長作育英才無數,桃李滿天下。其中目前華人唯一的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是他的得意門生。1973年,劉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到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擔任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同年,已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姚期智,進入UIUC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師從劉教授,僅花了兩年時間便拿下博士學位。師徒倆2000年同期當選臺灣研究院院士,也成就了一段學術佳話。

劉炯朗教授(右)和他的弟子姚期智教授(左)夫婦

他對當下理工學科和人文學科涇渭分明的做法顯然不贊同。因此,他熱心做《我愛談天你愛笑》的節目,想將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兩相交融,進行通識教育的新嘗試。他對自己身後事的安排也與眾不同。生前與家屬決定,不會有俗世的各種儀式。家屬設立一追思網站,學生故舊與所有希望表達哀思的朋友,皆可在在線悼念留言。網址為:https://clliu19341025.wpcomstaging.com/。庚子年上天也覺得寂寞,就將這位風趣的老人帶走,人們再也見不到他了。不過,他那顆有趣的靈魂卻永遠紮根在這片土地上。不信,您試試上網聽聽他的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

延伸閱讀:

曾昭奮:清華園裡可讀書?

丹宸永固與千古風流人物

何兆武: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金科玉律

丘成桐: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2020 級新生學者歡迎會致辭

中國教育的一盞燈 ——梅貽琦教育思想與中國現代教育

88年前清華校長樸素的畢業致辭,我真想給個「差評」

讀梁啓超的《李鴻章傳》

丘成桐先生送給孩子們的六一禮物

【大師之道】楊樂院士:把一個人「神化」和「妖魔化」一樣,常常是另有所圖

【大家經典】革命還是改良?—— 何兆武先生讀柏克《法國革命論》

【大家經典】何兆武解讀人類文明史——從身份到契約

一盞燈

【致敬師者】在導師家蹭飯

相關焦點

  • 清大校長劉炯朗:教育,只是讓你知道學問的樂趣| 文茜推薦
    他風姿瀟灑,他愛笑,他愛填詞,他愛下一代,那怕是犯錯的下一代。他愛朋友,他愛分享他的理念,他愛他出生的澳門,他愛善待他的臺灣。他惟獨不愛耍權威。劉炯朗,清華大學前校長,永遠呵呵的笑聲,始終充滿孩子般的好奇心,我以為他會一直書寫,主持廣播,隔一段時間來找我聊聊天,喝咖啡,他的愛沒有終點,他的生命怎麼會剎那間和所有愛他的人永別?
  •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09 22:29 來源:澎湃新聞
  • 對話劉炯朗:我如何做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在南方周末的電視鏡頭前,他非常在意自己表述的精確性:「我在臺灣做電臺節目也是這樣,要把每個字都說準確」。2005年起,他在臺灣主持電臺節目,將科學與人文融一爐而談之,追捧者眾。  劉先生是廣東人,幼年時在澳門讀書,後來考入當時的臺南工學院電機系(成功大學),大學畢業後,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赴美獲得計算機碩士、博士。
  • 我如何做大學校長——臺灣清華大學原校長劉炯朗訪談
    (向春/圖)劉炯朗滿頭銀髮,身材高大,談起教育來,滔滔不絕。在南方周末的電視鏡頭前,他非常在意自己表述的精確性:「我在臺灣做電臺節目也是這樣,要把每個字都說準確」。1998年,經臺灣清華大學及教育機構甄選,出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先生文理皆精,所著科普書《一次讀懂自然科學》、《一次讀懂社會科學》,曾被馬英九推薦為2011年臺灣暑期青年閱讀好書。本期,我們請劉炯朗先生分享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以及做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的一些具體經驗。
  • 新竹清華大學429宣言 對抗校園民主黑暗
    一群新竹清華大學教授學生29日下午在校園發表「429宣言」,發言人是生科院教授李家維(中)。(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圖片來源:中評社  華夏經緯網4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一群新竹清華大學教授、學生29日下午在校園發表「429宣言」,包括劉兆玄、劉炯朗、陳力俊,及現任校長賀陳弘等4位前後任校長出席。臺當局「教育部」4月27日駁回「中研院院士」管中閔當選臺大校長遴選結果,「拔管」效應擴大,學界風起雲湧,發出怒吼。
  • 前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數與詩的後現代對話
    導言:你曾經在數學裡品讀出詩歌的意蘊麼?你曾經在詩歌中解讀出數字的神秘麼?面對如此遙不可及的數與詩,你的確很難想像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在「科技與人文」演講系列中,趣味迭生地為我們揭開了「數裡有詩,詩裡有數」的奧秘。數裡有詩:詩歌是感性的數學 劉炯朗教授雖然滿頭銀絲,但是跟年輕人一樣,仍然對事物充滿著新鮮的好奇,也正是源於這種對真妙的嚮往,讓劉教授看出了數學背後的詩意。
  • 兩岸清華大學共慶建校90周年
    為了讓海內外的清華校友今年能夠參加兩岸清華的校慶活動,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把校慶活動提前到4月22日進行,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與20多名師生一起參加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慶活動。4月29日,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師生代表在校長劉炯朗先生的帶領下參加了北京清華大學的校慶活動。
  •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病逝 與連戰等並稱臺「四大公子」
    9月12日,知名物理學家、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病逝於新竹馬偕醫院,享年87歲。與沈君山相交三十年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發表新聞稿稱,對於沈君山的離世,「哀慟逾恆」;他不但是知名的天文物理學家,還精通圍棋、橋牌、寫作,才高八鬥,文採風流,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型學者,他的病逝是臺灣社會的重 大損失。
  • 臺灣清華校長的永不放棄
  • 陳力俊就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據「中央社」報導,2月1日,臺灣清華大學舉行卸任、新任校長交接典禮。
  • 劉炯朗: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曾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伊大學,於1998年出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2000年當選臺灣「中研院」院士,2002年從「清華大學」退休。2005年,他開始主持電臺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每星期主講20分鐘,話題涉及工、理、文、史、哲等領域。他日前在內地出版的新書《一次讀懂自然科學》、《一次讀懂社會科學》曾被馬英九推薦為2011年臺灣暑期青年閱讀好書。
  •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當校長是一項歷史使命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 孫中山先生說過,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
  • 學界泰鬥 華人楷模——憶劉炯朗教授
    立冬剛過,鵬城陽光依舊好,驚聞劉炯朗教授猝然辭世,如晴天霹靂,不勝悲痛。撫今追昔,憶及平生點滴,恍如昨日。今痛失恩師良友,感歲月無情,浮想聯翩,提筆作文以寄吾思。劉炯朗教授(Professor C. L. David Liu),祖籍廣東,長於粵澳兩地,從澳門中學畢業即赴臺灣升學,1958年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留學,相繼獲碩士、博士學位。
  • 含弘光大 | 兩岸清華學人手札展將亮相臺灣新竹清華大學
    ,為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6周年,將於2017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舉辦「含弘光大——兩岸清華學人手札展」,通過展出一批有重要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的清華學人手札,讓觀者近距離欣賞、品味大師們的手澤,從而感悟前輩學人的情懷與境界,喚起後輩學子對學術的嚮往,以及對前賢的景仰與緬懷。
  • 兩岸清華大學:一個培養領袖 一個涵養學術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七日電 題:兩岸清華大學:一個培養領袖 一個涵養學術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一九五五年,梅貽琦奉召返臺,開始在臺灣新竹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次年,以這個原子所為基礎,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肇始。
  •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訪大陸:歡迎大陸生赴臺學習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訪大陸:歡迎大陸生赴臺學習   中新網杭州11月23日電 (記者 江耘 實習生 黃慧紅)23日,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率訪問團來到浙江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
  • 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
    清華大學有兩所,一所是位於北京西郊、北京大學東側的清華大學,另一所是位於臺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為了將二者進行區別,我們習慣將新竹的清華大學稱為「新竹清華大學」或「臺灣清華大學」。兩岸的兩所清華大學同根同源,其前身是1909年創辦的遊美肄業館。
  • 臺灣頂尖大學 國立 清華大學
    臺灣頂尖大學國立 清華大學本校成立於民國前一年,校址為北平西郊的清華園,最初名稱為「清華學堂」。
  • 荷葉詩詞協會深切悼念朱公天參老校長
    為悼念老校長,荷葉詩協組織撰寫輓聯,開展網上悼念活動,應者雲集,一共收集輓聯及詩詞50餘副(首)。現擇其精要編輯如下,讓我們一起緬懷吧!作者註:朱老校長是朱鈞石公的親孫子,老家與我家緊挨,家父是朱老太太接的生,故呼老太太乾娘,我們呼大奶奶。老太太很愛乾淨,桌凳每天要抹四五遍,但怕黑,我七八歲時曾為老太太作過兩年夜伴。健紅、健明都作過我的老師。註:我和朱天參先生曾在荷葉中學(現樹德中學)共事多年,受益良多,結下深厚情誼,今噩耗傳來,情不能禁,特作聯以表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