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市場兩度遭遇存亡危機,如新的直銷之路為何始終備受質疑?

2020-12-22 騰訊網

迄今為止,在中國直銷市場運作時間長達二十多年的如新,已經先後陷入到兩場關乎於企業存亡的「危機」之中。一次發生在2014年,另一次發生在2019年。

第一場危機:《人民日報》三批如新

1984年,目前已身居美國五大直銷商之一的如新公司成立於美國猶他州普洛沃市,1996年,在紐交所上市,業務遍及亞洲、美洲、歐洲、非洲等全球近50個市場,是一家深耕個人保養品和營養補充品的跨國企業。

如新,也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直銷企業的之一,1998年,如新在中國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2002年,如新在中國成立第一家實體店鋪;2003年,如新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006年,如新獲得直銷牌照。據了解,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佔如新全球的總收入達1/3,是其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是如新集團在中國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1993年3月28日,總部在上海。

但在業績無限風光的背後,如新在國內市場的運作早已飽受詬病,2014年1月15日至17日,《人民日報》接連刊發《看「如新」怎樣編織謊言》、《看「如新」怎樣攻陷人心》、《「如新」公司在美國屢遭處罰史丹福大學公開與之決裂》三篇報導,三批如新,稱如新誇大宣傳、涉嫌傳銷。報導指出,如新「宣傳虛假信息、組織聚會洗腦』」、「入行需先買500元產品,發展下線可一直晉升至『寰宇領袖』」。同時,相關文章揭露了如新直銷商捏造傳播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宣傳冊「基因重設」技術純屬編造,所謂「科研顧問」只掛名不做事;偷換「廣告」與「報導」概念;大型聚會「洗腦」,利用群體效應進行精神控制等涉嫌傳銷。

《人民日報》在文章中還重點提及到了「如新精神」:在所謂「如新精神」的誘導下,人們逐漸喪失自我,沉迷於所謂的「事業」,埋頭盯著公司為他們描繪的「大餅」。他們透支著自己的社會關係,透支著親情友情,逐漸變成一個親朋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當他們的人脈耗盡,「事業」就面臨失敗。這時,當初號稱「複製就能成功」、「分享改造人性」的如新,並不會來拉他們一把。他們就如同沒有價值的「垃圾」,被遠遠拋開。等待他們的只能是生活、心靈的雙重打擊。而如新還在說,「這些人心不誠,不渴望成功」。

隨後,國家工商總局、商務部均作出回應,將對如新展開調查。該事件很快影響到海外,如新股價暴跌,並且,美國陸續有8家律師事務所發布聲明,稱將代表投資者對如新提起訴訟。是時,有媒體認為,如新可能再次成為做空機構目標。

在報導期間,如新公司方面也發表了《聲明》,聲稱:「出現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含有不準確和誇張的內容,並不能反映如新在中國的業務活動。記者沒有嘗試與如新核實任何信息。我們不相信這篇文章是政府專門調查的結果。」

(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時間來到1月22日,在成為眾矢之的後,如新在輿論的圍攻之下作出妥協,宣布將暫停在中國地區的促銷會議和新分銷商的招募,並真誠地為經銷商未經授權的行為道歉。如新進一步表示將糾正這些行為,對中國僱員進行進一步培訓。

但顯然,此次事件並非道歉就能平息得了的。接下來,國家工商總局對此進行調查後發現,如新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超產品範圍從事直銷、誇大產品功效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其個別銷售人員存在擅自直銷、欺騙及誤導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

據此,國家工商總局依法對如新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的違法違規行為作出處理,在這起事件當中,如新累計被罰款共計486萬餘元。

上海市工商局對如新公司以直銷方式銷售非備案直銷產品的行為,處以沒收違法銷售收入311.4萬元、罰款15萬元的處罰;對如新公司的誇大宣傳行為以及其部分銷售員工的欺騙、誤導宣傳等行為,責令如新公司改正,並處以罰款10萬元的處罰;行政約談如新公司,督促其落實整改要求,加強內部管理,依法合規開展經營。北京市工商局對如新公司6名銷售員工在固定場所之外向顧客推介銷售如新公司產品的行為,處以沒收違法銷售收入136.8萬元、罰款13萬元的處罰;責成如新公司北京分公司對有關「工作室」進行全面清查、整頓和規範,關閉涉嫌違法違規的「工作室」,加強對銷售人員的宣傳、培訓及監督。

從此以後,不少人提到如新最先想到的數字是「486」,而不是「642」。

因違規經營而受到重罰後,如新公開表示,將積極落實和改進,並持續不斷加強對銷售人員的行為教育及規範。

但有意思的是,目前如新官網曾發布過的公告可供查詢的時間截止到2015年,似乎2015年之前的歷史都已被其拋之腦後,而不是引以為戒。

以至於在這起處罰發生的四年後,還有網友在領導留言板上對如新進行質疑與投訴。

如新在中國國內的運作備受質疑,而在美國,運用金字塔式的多層發展經銷員模式也同樣是違法的,美國各地司法機關也曾不止一次地對如新公司提出過有關指控。

1991年,美國有6個州的司法機關對如新公司展開調查,內容包括其對產品進行虛假宣傳、誇大銷售利潤以及多層發展經銷員。1992年初,如新公司賠錢平息了5個州的指控,包括向經銷人員退還90%貨款、改正宣傳方式等。1994年,經FTC調查,如新公司因誇大產品功效和經銷商利潤,被罰123萬美元。1997年,FTC指控如新公司對其減肥、促進肌肉生長等產品進行不實宣傳,如新再次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交付150萬美元罰款。

康乃狄克州總檢察長也曾對如新公司誤導經銷人員、進行違法傳銷的做法提起過公訴。這位總檢察長表示:「以金字塔層級形式吸收會員,將盈利主要建立在收取會費、抽成,而不是銷售產品上的經營手法,就是違法傳銷。」

第二場危機:如新果汁與業務員之死

2019年年初,隨著權健事件的不斷發酵,國內的直銷行業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則內容涉及「34歲如新直銷員林麗(化名)因感冒不就醫,喝如新果汁離世」的新聞被曝出後,如新也一度被送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以至於今天,還有不少人也把如新看作是與權健、華林等具有同樣性質的所謂的「直銷企業」。

2019年3月18日,《北京青年報》報導,直銷企業如新公司一名業務員林麗(化名)於3月2日因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死亡。她此前多次發燒,但始終沒有吃藥,也不去醫院看病,而是選擇一直喝如新果汁、吃如新產品。

2016年,林麗產後外出聚會時認識了一名如新「導師」,2018年起,林麗開始大量購買如新產品,包括膠囊、固體飲料、g3果汁等,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把如新產品「當飯吃了」。「千萬不要去醫院」——丈夫認為這句話是導致妻子林麗去世的始作俑者,而向林麗灌輸這句話的正是林麗在如新的上級,也就是所謂的「導師」。以至於林麗一直認為g3果汁無所不能,發燒喝g3果汁、感冒喝g3果汁,無論身體有任何的問題,喝g3果汁都能解決。除了對如新產品的堅信不疑外,林麗也表現出了明顯的質疑和反對現代醫學、認為醫生和醫院無用,以及明顯的反疫苗傾向,但與此同時,她卻認為如新的產品和如新的老師是「無所不能的」。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張新年律師在相關報導中指出,在如新產品的銷售過程中,有關銷售人員涉嫌誇大其詞、虛假宣傳、神話產品功效,誤導消費者盲目地購買產品的情況,構成欺詐甚至詐騙,應當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商品價款3倍賠償的民事責任,有關部門應介入調查查處,加大監督力度,給予行政處罰。

事件發生後,在3月18日晚,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發布聲明稱「高度關注此事,對逝者表達最沉痛的悼念,對其家屬表達最深切的哀悼」,並「成立了以如新中國區總裁牽頭,會同公司7大部門組成的專案小組並立即採取調查措施」。

3月20日,林麗的家屬與如新公司在北京舉行溝通會。同日,如新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封《關於媒體報導事宜的跟進通報》,稱已經採取了與涉事經銷商解除合同、終止合作,商德部門加強不定期走訪、暗訪等方式普查全國經銷商的合規經營情況等措施。

3月21日,林麗家屬律師方也發布了一份聲明:1.事件發生至今如新公司一直推諉責任、漠視聲明的態度,受害人家屬對於如新作為上市公司的這種行為表示強烈不滿;2.對於如新公司產品的虛假宣傳、人員洗腦、排斥現代醫療科學的行為導致此次悲劇的發生,如新公司務必給受害人家屬一個調查結果;3.受害人家屬將針對如新公司戕害生命行為已保留的充分證據,並將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刑事責任;4.受害人家屬將向工商行政部門進行舉報,其產品涉嫌虛假宣傳行為;5.受害人家屬將成立聯合律師團向美國提起訴訟。

3月27日,界面新聞從如新果汁事件受害人家屬處獲悉,當事人家屬已經向北京市12345市長熱線對如新進行投訴舉報。舉報主要內容包括:1.虛假宣傳導致耽誤就醫致當事人死亡;2.反醫學,反科學,反人類的歪理邪說培養大量經銷人員,危害社會和下一代;3.披直銷的外衣做傳銷;4.舉報人有大量如新非法資料,上交相關監察部門。家屬方稱要求12345把反映情況轉給相關職能監察部門,並表示相關部門已經聯絡舉報人,收到舉報人反映材料和訴求。

3月28日,如新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已和家屬就善後事宜達成共識,如新公司將繼續致力於強化經銷商行為規範和監督、教育。

3月29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該聲明向林麗家屬一方的代理律師張曉玲求證,張曉玲告訴記者,3月28日凌晨兩點死者家屬與如新公司就善後事宜達成共識。張曉玲表示:「作為代理律師,我只能尊重當事人的選擇。也希望一個鮮活的年輕母親的生命,能喚醒大家對直銷業的正確認知,並督促有關部門加強對行業的監管。」

至此,轟動一時的「如新果汁事件」告一段落。

「今日說法」欄目後來也對如新公司旗下所謂的「能治病的果汁」進行過曝光。

「如新果汁事件」發生之後,看到相關新聞的方芳也很快聯繫到了《北青報》,講述了自己在過去四年裡的經歷——吃了四年如新產品,最終卻由「紅斑狼瘡」變成了尿毒症。據報導稱,一提起這件事情,方芳就難過,「我得的是慢性病,他們說能治好,我當然想試試。」那一年方芳才不過24歲,「我還這麼年輕,我想活下去。」2019年5月16日,據方芳透露,邯鄲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經受理了其對如新公司虛假宣傳以及涉嫌傳銷的舉報。

在本篇報導中,我們了解到了如新在國內直銷市場所歷經的兩次危機,在下篇報導中,我們將把視線的焦點投向如新的受害者們的身上,請繼續關注頭條資訊平臺。

文章來源:頭條資訊平臺,特此鳴謝!

相關焦點

  • 直銷巨頭在華業績跳水 如新、康寶萊收入跌兩成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直銷巨頭在華業績跳水,如新、康寶萊收入跌兩成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最嚴監管,國內直銷行業遭遇市場「寒冬」,直銷企業的業績紛紛折戟。在2019年的第三季度業績披露中,雅芳(AVP.NYSE)、如新(NUS.NYSE)、康寶萊(HLF.NYSE)、優莎娜(USNA.NYSE)等直銷巨頭,在中國市場業績均遭遇不同程度跳水。最嚴監管風暴下,受考驗的不僅是直銷企業的業績,更對直銷行業長久以來累積的頑疾和滯後的法規機制,提出了變革的挑戰。
  • 女業務員之死:直銷巨頭如新在華的第二次危機
    女業務員之死:直銷巨頭如新在華的第二次危機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26 22:35:03
  • 直銷巨頭在華業績跳水,如新、康寶萊收入跌兩成
    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最嚴監管,國內直銷行業遭遇市場「寒冬」,直銷企業的業績紛紛折戟。在2019年的第三季度業績披露中,雅芳(AVP.NYSE)、如新(NUS.NYSE)、康寶萊(HLF.NYSE)、優莎娜(USNA.NYSE)等直銷巨頭,在中國市場業績均遭遇不同程度跳水。
  • 深入如新 直銷立法前夜
    當時,如新公司高層透露,如新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目標是在2003-2008年達到10億美元。  從開業那天起,如新公司就告誡直銷商,海外直銷商如果在中國從事直銷活動,就會威脅如新公司以及直銷商在中國合法經營的機會。
  • 美國直銷巨頭如新陷果汁風波 人民日報三度發文直指涉傳銷、洗腦
    如新成為第四家出事的直銷企業。繼權健、華林、無限極後,如新作為第四家出事的直銷企業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據媒體報導,蘇偉的妻子林麗(化名)因為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死亡,此前林麗感冒數天,高燒數天,但卻始終沒有去醫院看病,也沒有吃任何藥物,而是喝著如新的果汁、產品,任由發燒。林麗自己也是如新的業務員。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直銷企業如新,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直銷企業的之一,2006年獲得直銷牌照。
  • 如新CFO回應香櫞質疑 稱中國區直銷無問題
    如新CFO回應香櫞質疑 稱中國區直銷無問題   (i美股訊)2012年8月16日消息,據路透社報導,如新集團CFO於昨日發表言論,駁回著名賣空者(暗指香櫞)關於「公司在中國區的銷售模式(直銷)是非法」的聲明,並稱「中國區沒有調整的必要,計劃無變」。
  • 兩次身陷「生死」危機,飽受詬病的如新憑啥敢屢踩法律法規紅線?
    「凝聚善的力量,賦予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力量」是如新的宣傳口號。多年來,如新一直如此標榜。然而,在如新進入中國市場的17年裡,其發展之路上的質疑聲卻未曾休止,且屢次觸碰違法違規的紅線。2014年至2020年,如新已遭遇兩次生死存亡危機,「洗腦、傳銷、虛假宣傳」一度成為如新的代表詞。如新為何總是備受詬病?被如新套住的人們在百度貼吧上有這樣一群人,因為如新而相聚,或嘆息或釋然地講述著身邊人做如新之後的遭遇。
  • 中脈、康恩貝、如新……直銷瘋狂何時休?
    探針盒子、智能騷擾電話、化妝土雞蛋、問題紙尿褲……剛剛過去的3·15晚會,在「太平淡了」的輿論聲音中收官,但多年來,在未曝光的那些坑中,「直銷變傳銷」始終是一個去不掉的「頑疾」。   《直銷管理條例》規定,直銷員廠家需直接面向客戶銷售,薪酬不得超過產品零售價的30%。
  • 如新多層次直銷涉嫌違規:發展下線全靠人際關係
    如新進入中國之後,各界對其的質疑就從未間斷過。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顯示,如新在中國批准直銷產品有3類84種,而時代周報記者從如新廣州生活體驗館獲得的一份產品一覽表暨訂購單顯示,上面銷售的產品一共103種,這意味著19種產品超過批准直銷產品範圍。
  • 做空如新:五級代理制的直銷模式起底
    香櫞做空報告與安利、康寶萊、玫琳凱、雅芳並稱全球五大直銷集團的如新,近年開始全面加速中國版圖的布局。不到一個月前,如新方面剛剛宣布了大擴張計劃——「2017年前增加店鋪和銷售支援網點數量至3倍,拓展直銷區域與業務經營,以及新增其它銷售渠道以提高市場滲透率」。上一財季如新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增長一倍以上,達到近2億美元,已經佔集團全球總營收的三分之一。
  • 如新違法直銷被「罰沒」486萬
    新京報訊 (記者李媛)兩個月前,如新被爆涉嫌傳銷一度引起業內關注。昨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稱,直銷企業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超產品範圍從事直銷、誇大產品功效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如新被沒收違法收入和罰款共計約486萬元。不過工商總局並未認定如新「傳銷」。
  • 如新偽直銷真相調查:涉嫌多層次發展下線拿提成
    儘管如此,如新卻並沒有履行「無效全額退款」的承諾。  不僅是TR90,如新其他美容護膚產品也不斷有消費者舉報。如新進入中國之後,各界對其的質疑就從未間斷過。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顯示,如新在中國批准直銷產品有3類84種,而記者從如新廣州生活體驗館獲得的一份產品一覽表暨訂購單顯示,上面銷售的產品一共103種,這意味著19種產品超過批准直銷產品範圍。
  • 「去直銷化」難解行業困境:「守正創新」為何是直銷企業破局關鍵?
    受「權健事件」影響,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13個部門開啟了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的「百日行動」,直銷行業的發展一時陷入「寒冬」。在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直銷企業的日子更加不好過。 據悉,「權健事件」雖然過去了較長時間,但對直銷行業造成的負面影響仍然很大,直銷企業形象一直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權健事件」的發生,不僅讓直銷的社會認可度急劇下降,同時還引發了公眾對保健市場的信任危機。而直銷作為保健食品的主要銷售渠道,受到很大衝擊,主要表現在人們對保健品功效產生質疑,特別是對以直銷方式銷售保健品的企業信任程度大為降低。
  • 入華16年的直銷巨頭如新竟成「背後推手」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20日電(董湘依) 3·15剛過去不久,「女子喝如新果汁去世」事件又引爆輿論,將直銷巨頭如新集團推至風口浪尖。在如新進入中國市場的16年來,其發展之路上的質疑聲未曾休止,且屢次觸碰違法違規的紅線。5年前《人民日報》敲響的警鐘猶在耳邊,但誰能想到,在百億帝國權健轟然倒塌後,如新又成為了下一個 「死亡推手」。
  • 中脈、康恩貝、如新、美樂家……直銷瘋狂何時休?
    探針盒子、智能騷擾電話、化妝土雞蛋、問題紙尿褲……在剛剛過去的315晚會,許多人發出「太平淡了」的聲音,在未曝光的那些坑中,「直銷變傳銷」始終是一個「頑疾」。91家獲牌直銷公司,拉人頭、金字塔式團隊計酬、炒作原始股,屢遭投訴,屢禁不止,有的人賣房賣車填窟窿,有的人親人反目妻離子散。
  • 如新的成功是因為如新直銷模式,還是別的原因?
    前些年直銷品牌剛剛盛行的時候我們還能隨口列舉出好幾個品牌,近幾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好像很多品牌都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裡了,能堅挺的存活下來的都是大浪淘沙的戰利品,比如熱度不減的如新,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如新可以長久發展,是得益於如新直銷模式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今天就以自己的一點小見解跟大家探討一下
  • 直銷企業風光不再 如新盈利下滑股價暴跌 曾遭中國消費者腎臟損傷...
    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下稱「如新公司」)是如新集團在中國的運營主體。如新公司早在2006年就取得了商務部頒發的直銷牌照,但一直因「傳銷質疑」發展坎坷。《華夏時報》記者發現,曾有中國消費者以「使用如新產品加重腎病導致腎臟損傷」為由起訴如新公司,雖然未能證明如新產品存在確切問題,但仍獲賠。
  • 美直銷企業「如新中國」違法違規直銷被重罰
    京華時報訊(記者胡笑紅袁國禮)關於今年年初被曝光的美國直銷企業如新中國涉嫌違規一事塵埃落定。昨天,國家工商總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如新公司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超產品範圍從事直銷、誇大產品功效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其個別銷售人員存在擅自直銷、欺騙及誤導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
  • 如新直銷理念:「和諧」意味著品質和規範(圖)
    人民網經濟頻道訊:近日,如新公司獲得國家商務部頒發的北京市的直銷牌照,其大中華區總裁範家輝認為,對於直銷企業來說,和諧的氛圍更重要,他目前就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與剛剛建立起的直銷法規政策的銜接上。
  • 直銷巨頭在華業績跳水
    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最嚴監管,國內直銷行業遭遇市場「寒冬」,直銷企業的業績紛紛折戟。在2019年的第三季度業績披露中,雅芳(AVP.NYSE)、如新(NUS.NYSE)、康寶萊(HLF.NYSE)、優莎娜(USNA.NYSE)等直銷巨頭,在中國市場業績均遭遇不同程度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