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29日,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高峰論壇「哲學之創意:溫故何以知新」舉行。此次論壇共分為十期,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進行。該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辦,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導師、《輕與重》文叢主編姜丹丹教授擔任活動策劃。論壇邀請到來自復旦大學、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西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的諸位著名專家學者。圍繞「哲學之創意:溫故何以知新」這一專題,展開了為期一周的豐富而深刻的討論。
此次高峰論壇對如何返歸古典文本的問題展開了全方位的哲學研討,尋找從概念到思想的再創造過程中「創新」的可能性。
重新詮釋中國古典,在跨文化視野中探討中國哲學開新意的途徑
孫向晨教授的《生生:中國哲學的一種本體論預設》提出了「生生」這一概念,揭示了海德格爾生存論分析所缺失的諸多面向;溫海明教授的《意生:周易乾卦的意本體論解讀》從陽明的「致」引至意本體,在周易的框架下作了全新解讀;劉悅笛教授的《走向中國人的「情本哲學」》試圖以中國人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經驗為基礎,以情理交融作為思想內核來構建出中國人的「情本哲學」或「情本儒學」;林安梧教授則作了《<論語>一書所呈現的「本體詮釋學」問題之探討》報告,提出了論語的本體詮釋學,認為應在多元與差異下重新審視中國哲學的特性;黃勇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反寬容的兩個例證:莊子的道家論證和孔子的儒家論證》報告,闡釋了寬容一詞的概念並探討實際應用時是否應當採取「反寬容」態度;李晨陽老師的《哲學史、哲學、分析哲學——分析儒學的一個例子》通過分析儒學提出了關注哲學問題的建議。
探討中國哲學本土化敘事,探索哲學理念考證與陳述的新方式
餘治平老師的《董仲舒「天人三策」:歷史影響與當代價值》指出,董仲舒「法天而立道」,基於儒、宗於儒而又能夠兼容並包,創造性地推進儒學發展,將新的儒學精神構建到社會倫常秩序中,把儒學的信念滲透到人們的內心世界中;朱承教授的《何以正名——<傳習錄>第43條讀解》、劉梁劍教授的《李大釗的訓詁哲學:<民彝與政治>研讀》、於奇智教授的《解構的兩大原則——德希達的「不止一門語言」與「不止一種思想」的創造》以及方旭東教授的《孔子論利》則從中國哲學概念重新出發,進行創造性詮釋。
從歐洲古希臘經典的當代詮釋出發,在漢語語境處理古典學
胡繼華老師的《柏拉圖的媒介考古學——景觀之神、技術之神和書寫之神》提出了以創造取代虛擬、以德性統帥技術、以靈魂駕馭書寫等多種方案;林志猛老師的《柏拉圖的神與雙重寫作》介紹了柏拉圖通過改編傳統詩人的神話,創作出別樣的「神話詩」,表現德性完滿之人和恰當的快樂;餘明峰教授的《水:概念與隱喻》則圍繞水的主題詮釋展開了關於東西方哲學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對話。
處理跨文化哲學方法論的問題
王俊教授《重繪世界哲學地圖》點明了今天的世界哲學地圖應當是多元思想空間的完整呈現;牟博教授帶來《跨傳統哲學交鋒——交融的一個元方法論框架:溫故創新》報告,以交鋒與交融為元方法,針對一系列中西雙方共同關注或涉及的哲學問題,探索如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韓振華教授《作為打開歐洲「未思」的手段——朱利安中國古典美學建構之解析》分析了朱利安在打開歐洲「未思」時借黑格爾、韋伯討論中國思想時的做法。
在論壇閉幕演講上,尚傑教授與於奇智教授展現了從解構到重構的思想創造的方法途徑。此次閉幕演講特邀馮俊教授擔任主持,為持續一周的思想盛宴做了精彩總結。本次論壇還有幸邀請到多位對談嘉賓,每位老師都對每個議題展開了充分、詳實的論證,拓寬了哲學理論視野。每場對談都精彩紛呈,亦不失學術交流的人文關懷,不斷啟發著聽眾們思考和提問。
本次高峰論壇探討了哲學思考之創新,多個維度描繪了當代哲學發展的現狀,展示了當代漢語哲學及跨文化哲學在漢語語境下呈現的思想生命力。此次論壇也通過B站直播與在藝直播同步傳播,每場論壇在線參與人數達上千人,引起了熱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