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之道」
第十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
成功舉辦
2020年6月13日上午9時,由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承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和《思想與文化》雜誌社協辦的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之道」第十屆博士生學術論壇開幕式在雲端(騰訊會議)順利舉行。上海紐約大學校長、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院長、哲學系童世駿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福義教授,哲學系系主任陳立新教授,哲學系副系主任潘斌教授,哲學系黨委副書記武娟老師和來自國內外高校的博士生們一同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哲學系博士生杜春江主持。本次論壇共收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澳門大學、法國勃艮第大學等來自世界各地47所高校的130餘篇論文,共評選出59篇優秀論文。
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福義教授首先對出席本次論壇的各位嘉賓老師和博士生同學表示熱烈歡迎,表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有著光輝的歷史和豐厚的底蘊。「哲學之道」博士生論壇作為研究生院重點支持的精品學術項目,現已逐漸發展成國內哲學領域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他希望青年學子們樹立關心社會現實、發現哲學價值的學術情懷;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拓寬與會博士生的理論視野,激發探索學術前沿的熱情,在哲學思辨中傳承學術精神。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系主任陳立新教授首先代表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歡迎與會的各位專家老師和青年學生。對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哲學之道」」博士生論壇的國內外高校學子表示感謝,對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關注表示感謝。陳主任表示,雖然由於疫情原因,大家不能坐在一起面對面的交流討論,但思想的事業還是讓大家一起聚在雲端,砥礪學問,這十分難能可貴。最後,陳主任預祝與會博士生能夠在為期兩天的討論中收穫知識,收穫快樂!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董起帆首先代表「哲學之道」會務組全體成員歡迎諸位老師、同學參加本次論壇。其次,感謝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和《思想與文化》雜誌社為博士生提供了一個互學互通、互享互鑑和共同進步的學術交流平臺。他表示通過交流討論將對專業領域的問題有更深的理解,將與各位博士生們共建學術共同體、共擔新時代的學術重任;希望「哲學之道」論壇越辦越好。
開幕式後,上海紐約大學校長、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院長、哲學系童世駿教授做了題為《不對稱主體之間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的主旨演講,主旨講演由哲學系副系主任潘斌教授主持。
童世駿教授首先指出: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強調理想的交往情形的特徵之一是交往主體之間的對稱性;而杜威的教育哲學,則把教育的最高目標看作是學生(以及所有受教育者,所有學習者)從較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成長過程。把這兩種觀點結合起來,引出的問題就是:像教師和學生這樣的不對稱主體之間,是否可能有平等的交往、怎樣才能有平等的交往?童世駿教授討論了美國哲學家Iris Marion Young和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華東師大校友黃勇教授的相關觀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Young認為必須承認交往主體之間由於生活情境和生活歷史而必然造成的差異,必須重視對不同主體只有自己能表達的聲音的傾聽;黃勇建議用「道德銅律」(「人所欲,施於人」「人所不欲,勿施於人」)取代「道德金律」 (「己所欲,施於人」)和「道德銀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童世駿教授肯定這兩位哲學家的觀點,但同時提出,如果要在不對稱主體之間避免「飽漢不知餓漢飢」、「夏蟲不可語以冰」的情況,尤其是如果要確保在像師生關係這樣的不對稱主體關係中,責任比較大的那方(教師)承擔起比較成熟者對不那麼成熟者的引導責任,那麼就要設法找到一種思維操作來突破自我中心和獨白思維的局限。在童世駿教授看來,不對稱者之間平等交往的關鍵是在運用「絜矩之道」時引入第三者視角:比方說,教師在處理自己與學生的關係的時候,把自己作為學生與實際的或虛擬的老師的關係也考慮進來;或者,像李大釗那樣,在討論青年與老人的關係的時候,把自己與更年輕人的關係考慮進來,從而代表年輕人對自己而不是對長者提出更嚴格要求。
最後,童世駿教授認為,作為教師,要使自己能更有效地進行師生交往,我們不僅要在自己學生面前意識到自己是老師,而且要在我們的老師面前意識到自己是學生。這樣一種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我中心和獨白思維的思維操作,會使我們更加有效地實現如杜威所說的「對各個人作為個體而有同情的理解」。這樣一種思維操作,也會使我們更加有效地把握教育過程,以及作為學習過程的全部人生,實現為哈貝馬斯以及他所延續的那個思想傳統所追求的目標:「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演講結束後,潘斌教授進行了總結並分享了自己的體會。童世駿教授在線上和與會博士生們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哲學之道」博士生論壇的6個分論壇於6月13日下午和6月14日上午分別在「騰訊會議」各線上會議室舉行,論壇依次分匯報交流、專家點評和自由討論三個環節展開。各分論壇討論熱烈,精彩紛呈,均順利開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詮釋」 分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張吳奇主持,博士生李澤栩負責會議室維護。先後有10位同學進行匯報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高斯揚匯報的題目是《監控資本主義視閾下的技術權力探析》;吉林大學的黃進分享的是《問題式界劃意識形態與科學——晚期阿爾都塞堅持認識論斷裂理論的方法論構架》;東南大學的賈海剛報告的題目是《資本邏輯、空間正義與貧困終結——基於新馬克思主義空間批判視角》;復旦大學的李思銘作的報告是《重解自然必然性和歷史必然性——論哈貝馬斯思想中的「馬克思問題」》;華東師範大學的胡順帶來的是《青年馬克思無產階級概念的三重意蘊——兼論賤民與無產階級的隱秘關聯》;福建師範大學的張自永交流的是《人工智慧時代勞動解放的四維解析》;中山大學的劉暢報告了《從<反杜林論>看科學社會主義的元倫理學性質——兼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三層分層》;中國人民大學的唐解雲分享了《能在論視域下的社會歷史範疇及其意義——以歷史唯物主義審視》;南開大學的趙瑞澤報告的題目是《馬克思主義視角下對「韋伯命題」的再審視》;北京大學的周龍輝匯報了《費爾巴哈還是霍爾巴赫?——論馬克思主義與兩種唯物主義傳統的關係》。
在匯報結束後,首都師範大學的程廣雲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的潘斌教授對10位同學的匯報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點評。程老師在點評中總體分析了「學術後浪」們身處的學術思想語境,認為無論偏重學術旨趣,還是側重思想旨趣,論文寫作一定要有問題意識。回應時代問題,這是哲學學科屬性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屬性決定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突破教科書式思維方式後,經過「面向文本」的學術轉向,隨著「小時代」重新回到「大時代」,必將在更高境界上回到「面向世界本身」的思想轉向。他還根據哲學對話精神,倡導復調式和窮舉法寫作:讓思想窮盡一切可能!潘老師指出,對熱點問題,現實問題的把握一定要深入到位,要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對於經典的理論問題,一定要將不同哲學家之間的義理層次勾勒清楚,注意從文本線索上展示相關理論內涵。
「西方哲學經典中的存在之思」分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榮新茹主持,博士生羅濤負責會議室維護。先後有10位同學進行匯報交流:清華大學的何澍之匯報了《亞里斯多德何以不需要自由意志?》;浙江大學的黃昉報告的題目是《心靈在經驗中的兩種視角——論休謨的印象/觀念區分》;北京大學的傅志偉作的報告是《洞見還是偏見:現在論與它的流逝幻象》;華東師範大學的何祺韡分享的題目是《演真與訴真:福柯對真之展現的解讀》;北京師範大學的潘越匯報的題目是《一位溫和的多元論者——德勒茲單義存在論的多元面向》;北京大學的蘇杭分享了《光與努斯——亞里斯多德努斯理論再讀解》;清華大學的趙奇匯報了《創造性重構海德格爾對亞里斯多德靈魂概念的片段化闡釋》;華東師範大學的張婷婷帶來的題目是《破解現代性難題的中國方案——基於新冠疫情的思考》;華東師範大學的羅濤分享的題目是《基因增強的哲學思考——基於現在與未來之別的審視》;法國勃艮第大學的梁曉涵匯報了《海德格爾對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詮釋》。
在匯報結束後,浙江大學的馬迎輝教授和廈門大學的張會永副教授對10位同學的匯報進行了專業的點評。馬老師談到,論文創作中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對相關的核心概念要有精準的定位,論述一定要清晰。張老師提到,十位報告人的論文視野均十分開闊,既有對經典文獻的詮釋,也有對現代熱點難點問題的關注。在具體討論問題時,一定要做好相關文獻的梳理工作,論證細節上一定要層次清晰,環環相扣。
「軸心時代的中國哲學理論之思」 分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鍾翠琴主持,博士生董起帆負責會議室維護。先後有8位同學進行匯報交流:華東師範大學的董起帆報告的題目是《嚴復與乾嘉學派——以嚴複評點<周易>為中心的討論》;中山大學的孫忠厚分享的題目是《行君子之道——<論語>「君子道」章辨析》;復旦大學的葉泳妍匯報了《「 內外」之說與「善」的探討—— 結合孟告之辯、<五行>篇看孟子心性論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的王瀛昉分享了《一套<荀子>式的惡的理論:以公共性價值考量和「群居和一」為基礎》;中國人民大學的陳志雄匯報的題目是《荀子<詩>學的客觀化及其政教旨趣——從辨析「中聲之所止也」說起》;武漢大學的李亞奇帶了的論文是《「好惡之心」何以保證「仁」?——論錢穆詮釋孔子仁觀的情感向度》;北京大學的陳晗倩報告了《 「定」與「無定」——早期「志」的觀念的兩個維度》;華東師範大學的袁傳志作了報告《天人合一視域下的聖人——以周敦頤<太極><通書>為核心》。
在匯報結束後,中山大學的楊海文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的陳喬見教授對8位同學的匯報進行了深入到位的點評。楊老師首先肯定了匯報人對於經典有很好的了解,從經典中拓展問題,並把問題儘可能地撰寫成文。他提醒同學們在做學問的過程中保持一些良好的研究習慣,如做好資料長編,嘗試以現代漢語翻譯古代文獻等。陳老師表示同學們的匯報使他很受啟發,他同時提醒同學們應當注重資料的收集,對於某一研究問題需要掌握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養成這種良好的學術習慣有利於對問題的消化。
「宋明理學的現實發展與走向」分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董起帆主持,博士生張瀟負責會議室維護。先後有9位同學進行匯報交流:南京大學的郝鑫匯報的是《<壇經>中「見」字釋義》;中國人民大學的鄺其立分享的題目是《「六經皆史」兩種:章學誠的「以史為經」與章太炎的「夷經為史」——兼論古文經學的內在問題》;中山大學的龔禮茹報告的是《在超越與人倫日用之間:論陳白沙心學的精神境界——從明人對白沙的異議說起》;南京大學的鐘純帶來的是《論王陽明「良知即是易」的體用關係》;臺灣大學的廖昱瑋分享了《王陽明「良知」說與道德主觀主義之難題》;香港浸會大學的巫阿苗報告了《「指月之手」:非自然敘事學視野下的禪宗公案新探》;清華大學的蔡傑作的報告是《性中有無孝悌?——程朱理學「仁體孝用論」的批評與重構》;華東師範大學的雷達帶來的是《天人之際的邊界體驗——唐宋之際天人觀轉型的可能與必然》;河北大學的馬慶匯報了《尊生、彰有、健動、率性——熊十力與王船山易學根本精神探異》。
在匯報結束後,《探索與爭鳴》雜誌社的張蕾編輯與《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的付長珍教授對9位同學的匯報進行了細緻專業的點評。張老師指出,寫作過程中,文獻引用一定要準確適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閱讀的連貫性和舒適性。另外,行文的語言要具備較強的可讀性,儘量以通俗的語言說理。付老師提到,學術研究中要處理好兩個關係:一是哲學史研究和哲學性反思之間的關係,將微觀研究和宏觀問題域相結合;二是當代性和歷史性的關係,著眼於如何看待和發展我們的文化傳統。
「近現代西方哲學問題的論辯反思」 分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張婷婷主持,博士生羅濤負責會議室維護。先後有8位同學進行匯報交流:北京大學的陸浩斌匯報的是《從<自然正當與歷史>第六章談施特勞斯學派與劍橋學派的分歧》;復旦大學的嚴杭迪分享了《上帝與意志——論謝林對斯賓諾莎自由學說的革新》;華東師範大學的項銳帶來的是《基於社會學信任模式的區塊鏈信任機制分析——以比特幣為例》;華東師範大學的李大山匯報的題目是《適應方向與心智狀態》;中山大學的石旭鵬匯報了《論拉卡託斯與模糊性》;安徽師範大學的紀少文匯報的題目是《論副詞主義:對一種塞拉斯式版本的辯護》;廈門大學的金鳳琴分享的題目是《為真之追蹤理論的反懷疑主義進路一辯》;華東師範大學的王煒報告了《作為道德主體的具身人工智慧——基於他心問題的考量》。
在匯報結束後,華僑大學的李忠偉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的鬱鋒副教授對8位同學的匯報進行了詳細的點評。李老師將8位同學的論文分為三類進行點評:第一,關於哲學史的研究。李老師從哲學史的方向講起,分享了哲學史的寫作方法以及重要性。第二,關於科學哲學的研究。李老師認為科學哲學沒有科學是不行的,研究科哲需要有科學技術等知識。第三,關於分析哲學的研究。對相關的問題也要照顧到直覺,對相關的文獻有較好的歸納比較。鬱老師提到,對於哲學史研究,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交鋒意識,文獻的引用一定要具備前沿性。對於科學技術前沿問題的哲學探索,要了解當代科技的發展。哲學思索不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
「西方倫理思想與黑格爾哲學」分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文杰主持,博士生張吳奇負責會議室維護。先後有9位同學進行匯報交流:華東師範大學的章含舟帶來的題目是《關懷倫理該如何對話儒家倫理?》;華東師範大學的田潤分享了《柯亨平等主義風尚的兩種解讀之辯》;中國人民大學的陸鵬傑匯報的題目是《論普世性的平等觀念與比較性的平等觀念》;中國人民大學的範震亞報告的是《德沃金的嫉妒檢驗:兩點澄清》;南京大學的劉曉曉報告的題目是《阿多諾對「現實抽象」的理解及其當代反思》;首都師範大學的楊四毛匯報的論文是《從承認問題到勞動問題——黑格爾主奴辯證法新探》;南開大學的王運豪分享的是《黑格爾與胡塞爾「現象學」開端問題比較研究——基於<精神現象學>與先驗現象學之上》;清華大學的崔琳菲報告的題目是《個體性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以黑格爾哲學中猶太教向基督教過渡為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盧斌典分享的論文是《哲學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交織與更迭——國外馬克思主義批判主題的三重變奏》。
在匯報結束後,北京師範大學的羅松濤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的葛四友教授對9位同學的匯報進行了細緻深入的點評。羅老師指出,我們的同學在創作論文時,要有問題意識、文本意識,尊重文本,基於文本進行思考。葛老師在論文的寫作規範上對同學們提出建議,即在摘要、導論中的問題意識以及文獻綜述的前沿追蹤需要進一步強化,要在摘要和導論中闡明自身的創新性和可行性。
6月14日上午11點30分,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之道」第十屆博士生學術論壇閉幕式在雲端順利舉行。閉幕式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杜春江博士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常務副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付長珍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系主任劉梁劍教授致辭,中山大學哲學系的龔禮茹博士作為學生代表發言。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常務副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付長珍教授首先提到,本次「哲學之道」論壇學術水平高,哲學素養好,很好地體現了跨學科的交流,不僅學科融合特徵愈發明顯,同學們的問題意識也在不斷提升。付教授也表達了作為協辦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將一如既往地助力青年學術成長,為廣大博士生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另一方面,學報也鼓勵博士生培養跨學科問題意識,開闊視野,敢於突破。最後,付教授表達了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老師和同學們的衷心感謝,也對會務組全體同學表示感謝。
劉梁劍教授首先非常感謝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和博士生們。劉教授表示,自己這兩天裡也參與了部分分論壇的活動,頗有感觸。他認為,我們要通過論壇和平時的學習,去把握時代的思想姿態。他指出,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人類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現代文明基石的科學、民主等概念需要得到新的反思。我們要對於我們做哲學的背景有深刻的認識。要提出哲學的真問題:一方面,作為哲學問題本身的「真」;另一方面,也要表現出問題發問者「真切」的力量。劉教授指出,哲學不應只停留於哲學內部,而是更應該滲透於各個學科之中。作為進行哲學研究的同學們,一定要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把握好當今時代的問題。最後,劉梁劍教授表達了對於論壇和同學們的良好祝願。
龔禮茹同學在發言中首先感謝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和《思想與文化》雜誌社為大家提供的一起交流、共同進步的學術交流平臺,也對點評老師、會務組全體同學表達了感謝。龔禮茹同學從自己的真切體會出發,講述她在疫情期間,在家鄉一邊進行哲學學習一邊進行田間勞作的經歷,表達了實踐對於哲學理解的重要性。她非常感謝「哲學之道」論壇提供的契機,讓她的這種真切感得到了良好的呈現和展示。
期待下次的線下相聚,我們在美麗的櫻桃河畔一同追尋知識,探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