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多胖才叫美,還原楊貴妃的真實身材

2020-12-22 郭延濤說歷史

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因此,現在許多胖女孩常說:「如果我經歷了唐朝,我也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女人,」事實上,唐代美學還是很正常的,現在兩者已經沒有區別了,每天看到這麼多白色脂肪,即使你有很重的口味,你也會感到厭煩嗎?那麼在唐朝,肥胖在多大程度上被認為是美的呢?唐代楊貴妃真的提出了肥胖的概念嗎?

事實上,唐人不能說胖,但他們的審美觀念受到了一般社會的影響,唐朝的生活條件很好,經濟也很繁榮,它是中國少數幾個擁有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生活條件比較好,所以看起來自然飽滿,一切正常。

唐朝的知識也非常廣泛,當時,唐朝與許多國家都有外交往來,多元文化的融合導致了唐代美學的嬗變,大家不再認為瘦是美,胖是美,大家都認為這是自然的事情,唐朝人的思想更加開放和包容,形成了「大唐美肥」的觀念。

在唐朝的歷史上,有許多美女被稱為胖子,最有名的可能是楊貴妃了,所以問題是,楊貴妃到底有多胖多高?後來,有人恢復了楊貴妃的真身,楊貴妃身高約1.65釐米,體重約120公斤,其實她和現在相比並不是很胖,只是有點胖或胖乎乎的性格,皇帝為她神魂顛倒,連唐朝大詩人李白也因她的美貌為她寫了一首詩。

楊貴妃出生於中唐,但後來可以看到一些唐代的作品和繪畫,宮裡的很多宮女都不是很胖,只是有點胖,唐朝的胖子也不是都由楊貴妃領導的,唐代的趨勢是,肥胖並不是真正的肥胖,而是一種豐滿的類型。

現代的「一白遮百醜,一肥毀百醜」,而唐代的「胖美」並不是唐朝的全部,另一幅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也描繪了一個豐滿的女人。

相關焦點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別被楊貴妃給騙了
    中國自古就有著「過猶不及」的理念,哪怕是繁花似錦如若太過絢麗也會讓人審美疲勞,凡事都主張中庸的中國人在唐代同樣如此,而當我們探尋歷史,尤其在對於楊貴妃當年體態的各類描述中感受真正的「以胖為美」,我們才會發現,這些年,真的被想當然的大唐「以胖為美」審美觀矇騙了,此胖絕非彼胖。
  • 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楊貴妃的真實體重曝光,現代女子已失去笑容
    在現在以瘦為美的時代,很多女孩兒為了能夠減下來那麼一兩斤肉,又是節食又是運動,更甚者還有抽脂的,就為了能夠讓自己變得苗條一點、「好看」一點。而相對的,無論男女,一旦胖了,自然在現在的審美觀中就無緣個「帥」或者「美」字了。
  • 唐朝真是以胖為美?楊玉環真實體重曝光,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唐朝時期,美又發生了變化,不是太胖也不是太瘦的標準身材,已經成為了唐朝人心中最美的模樣。可是現在人們在回顧唐朝歷史時,很多人都會在潛意識上認為唐朝是以富態為美。就是說比較偏胖的那種身形可能更受當時人們的歡迎,但其實這種觀點反而是錯誤的。
  • 唐朝的眼光到底是肥?還是美?看看楊貴妃就知道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愛美女之心,每個男人也皆有之,自古以來,女為悅己者容,在每個時代愛美人士們的目光矚視之下,女人的體形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著不同的波動變化。時代的目光,瘦美還是胖美當代女性,以瘦為美當今時代,社會審美觀以瘦為美,而苗條身材則是入選美女的基本條件之一,為了追求瘦美,節食、鍛鍊、健身逐漸成為了女性一生的革命事業。
  • 從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經歷了哪些沿革?談談宋代女性的減肥妙招
    「瘦」雖然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種身材標準,但也應該選擇一個合理的減肥方法。保持好的作息規律和經常戶外運動,都能起到減肥瘦身的作用。千萬不要為了減肥而因噎廢食,否則就會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看法有所不同,現代人一門心思的甩掉脂肪,想方設法打造窈窕身材。而在唐朝,人們卻以胖為美,唐朝的壁畫和仕女圖能看出來。
  •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這些年,幾乎是網紅臉的時代,大家推崇喜歡的模樣,無一不是瓜子臉雙眼皮、高鼻梁櫻桃嘴,千篇一律,不知是時代的變化,還是人們的審美觀已經到了疲勞期。
  • 以胖為美的唐朝:健康豐滿才是審美第一標準
    就比如說唐吧,那時候人們崇尚以胖為美。楊貴妃就是個例子,"豐肥濃麗、熱烈放姿"她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例子。那時候人們無比的喜歡和愛慕這種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唐朝的審美。其實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辦法去確定這貴妃當時是怎麼樣的一種體態。只能從一些資料藝術作品中找到一些相關的信息。人們有的說她身高一米六四,體重一百三十八斤;也有的說她是一米五五,體重一百二十。
  • 「以胖為美」的4個地區,越胖男人越喜歡,太瘦反而不受歡迎
    既然瘦在女生心目中的地位這麼重要,也給她們帶來無盡的折磨和煩惱,那麼會不會有一個不注重瘦的,再胖也沒關係的地方存在呢?中國古代的唐朝就是一個以肥為美的時代,四大美女楊貴妃就是在那個時代出現的,當然她也是個肥胖的女性,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審美觀點和現在的不同,所以楊貴妃才會成為四大美女之一。
  • 以胖為美?生活在這個朝代就有福了
    自古以來人們以瘦為美,在追求瘦的道路上沒有盡頭,只有更瘦,沒有最瘦!但是在我國有一個朝代卻以「胖」為美,女人們以身材豐腴為驕傲。這裡解釋一下,以胖為美指的是體態豐腴,不是十分重量級別的。想必很多人已經猜到是哪個朝代了,沒錯,就是我國的唐朝。唐朝為什麼會一反常態以胖為美呢,答案是因為一個絕色美人—楊貴妃。
  • 唐代女子以胖為美?楊貴妃: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資料圖:此前,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婦女節」之際,以「大唐女神範兒」為主題披露了莫高窟中關於女性題材的經典壁畫,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圖為莫高窟第130窟《盛唐的女供養人-段文杰臨摹》。
  • 「以胖為美,以瘦為美」的極端審美還要殘害女性多久
    被「以胖為美」成就的美女提到以胖為美,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楊貴妃,號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楊玉環,竟然是個胖美女。想想也是,打很早的時候起,中國人就固執地認為漂亮的標準就是又高又胖。楊貴妃後面也有學者反駁這種觀點,並用白居易的詩來給出證據:「楊柳小蠻腰」,不是水桶腰,也就說明唐朝的審美並不是單純的胖。
  • 唐朝真的不是人人都以胖為美,我們被倖存者偏差給騙了
    在很多歷史作品以及人們口中的歷史得出結論,大家都覺得在唐朝是一個以胖為美的年代。人們都會覺得比較胖的女子是很受人喜歡的,這種審美的感覺其實也並不是空穴來風,比如說有很多從唐代流傳下來的一些名畫,和一些書畫中都可以看得出來,畫裡面的女子形象,的確是非常豐滿的。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二、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原因和時代背景現代出土了一幅唐朝畫作叫做《步輦圖》,裡面記錄的是唐朝時期的宮人體態,她們身著窄袖衫和高腰位間色裙,身材大都高挑纖長,其實,唐朝並非整個朝代都以豐腴為美——隋人以瘦為美,唐朝初期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隋朝
  • 楊貴妃到底長什麼樣?專家還原其真實長相後,網友:好眼熟
    (註:本文為曰古談今獨家原創內容,侵權必究)楊貴妃到底長什麼樣?專家還原其真實長相後,網友:好眼熟。自古以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比如微胖界的美女楊貴妃,在唐朝以胖為美的標準中,就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大美女。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看看楊貴妃的真實體重,你可能不信
    我們經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不管是顏值還是身材,都極大程度的決定了你的未來人生方向,而瘦下來就是衣架子,穿什麼都好看,不由得令人感到無奈,許多女生也就走上了絕食的道路,當初楊貴妃因「長得胖」轟動全國,唐玄宗瘋狂追求她時,體重說出來你不信
  • 以胖為美的非洲部落,美女因常被人騷擾,丈夫辭去工作守著妻子
    要說怎樣才能形容楊貴妃的美,這句詩在筆者看來最合適。放到現代來講,女子能得到這樣的評價也是一種榮幸。雖然這句詩是用來形容一位女子很美麗,但並不代表人們對美麗的定義都一樣。在楊貴妃生活的唐朝來說,女人都「以肥為美」,這裡的「肥」是飽滿、豐滿。如果放到現代來講,更多人喜歡的是身材苗條的女人。
  • 非洲部落「以胖為美」,因太胖引來一群追求者,丈夫不願離身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審美風格,在中國,審美風格就發生了很多次改變,在唐朝的時候,就出現過以肥為美的情況,但這個肥並不是真的肥,而是指身材豐腴,楊貴妃就是代表人物,楊貴妃的身材是很好,但不是真的胖,而我們要說的一個非洲部落卻非常特殊,當地人以肥為美,越肥越美,因太胖引來一群追求者,丈夫不願離身!
  • 有人說古人每天吃兩頓,那麼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吃得少是並不是古人的意願,以胖為美只是一種審美觀念,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或許也有一定的關聯。你可以想像一下,長期挨餓營養不良的人,肯定面黃肌瘦的,弱不禁風的,而那些營養飽足養大的孩子,肯定面色紅潤,身材也珠圓玉潤,一看就是有福人家的孩子,這個福也可以說是富。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誰說唐人沒有夜生活?
    《大唐玄奘》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從史書《大唐西域記》等歷史文本出發,遵循了相對真實的表現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事件選擇上盡力接近真實歷史,延續了導演霍建起電影一貫的藝術追求與唯美的藝術風格,以及對真實氛圍的細膩還原。一方面無限接近歷史真實,另一方面也建構了「有意味的形式」,呈現出了比畫面更豐富的意蘊。
  • 專家說唐代女子以胖為美可能是誤會,你喜歡趙飛燕還是楊玉環?
    唐代女子以胖為美可能是誤會 肥鍋肉和瘦肉,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大家喜歡可以在掌中起舞的趙飛燕,還是喜歡跳起霓裳羽衣舞外形像賈玲的楊玉環? 其實,唐朝女子的胖應該是胡人或鮮卑的雄壯魁梧,馬背上的女子自然性格豪爽了些,思想開放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