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2020-12-22 桃染默痕

唐朝可以說是史學界和民間公認的封建制度社會中影響力以及發展程度最高的一段歷史時期:民風開放、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軍事實力雄厚並且擁有著享譽世界的政治影響力

唐朝的許多出土的繪畫作品已經成了如今史學研究的重要參考工具以及史料,其中,唐代周昉(史學界存在其它觀點,但一般認為周昉為畫作作者)所繪製的一代經典畫作——《簪花仕女圖》在兼具審美作用的同時,因為其反映的人物體貌以及裝飾風格等豐富內容,更是成為了重要史料參考,另外畫作中仕女們的衣著打扮、周圍環境特點等同樣也是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的變遷的重要見證

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

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但是在這副足以代表周昉眼中美的代表的仕女們,一個個卻是身姿豐盈,臉龐圓潤,唐朝中後期之後的審美風格變化最大表現方向就在於此

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的具體變化方向當然不僅僅局限於"以胖為美"這一個單調的標準,依舊是《簪花仕女圖》中共有六個人——五個仕女和一個侍者,這五個女子各個都是體態豐腴,蛾眉淡掃,眉目恬淡,衣著素淡輕盈,手指拈花,有菩薩之綽約姿態。

另外,《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衣著,放眼望去在整個封建歷史之中都算是最為大膽暴露的——不憚於"袒胸露背",暴露出自己的較為隱私部位,"薄羅衫子透肌膚"更是一言道出衣服面料之薄。

另外,《簪花仕女圖》中仕女的妝容髮飾也無一不表現出唐朝頗具一格的審美風格——一女子們身上的衣物以及佩戴的髮飾都是比較豔麗和精巧的,一眼便可以看出其奢華,頭頂蓮花的女子逗弄寵物手上所拿的器具從外觀上來看都是心思精巧、製作精良的。

另外,仕女們的櫻桃小嘴、白妝、紅妝、峨眉等特色妝容,都帶著深深的時代烙印。時代發展至今,距離中晚唐時期時間跨度已逾千年,審美風格差異也已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娓娓展開倒確實感受到時代特色審美的不同之處並為之震撼。

二、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原因和時代背景

現代出土了一幅唐朝畫作叫做《步輦圖》,裡面記錄的是唐朝時期的宮人體態,她們身著窄袖衫和高腰位間色裙身材大都高挑纖長,其實,唐朝並非整個朝代都以豐腴為美——隋人以瘦為美,唐朝初期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隋朝以清瘦和嬌小為美的審美風格

唐朝中《簪花仕女圖》這樣的審美潮流發生在盛唐之後,也就是唐朝的中晚期,這個時候的民間包括宮廷,可以說自上而下地統一了這種頗具時代特徵的審美風格

1.中晚唐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對審美風格的影響

盛唐以後,唐朝文化觀念越來越憧憬繁華外像,也愈發看重國家形象

胖被看成美,其實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的觀點看來——體態豐腴是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特質——"胖"本身沒有具體的客觀的標準,它其實是個相對的定義,所以,身材豐盈臉頰圓潤多數時候都被看成是富貴的判斷方法。富貴人家的女子,自然從各個維度來說都是要優於寒門出身的女子的。

另外,古人沒有系統的醫學常識,一味地認為豐滿的女子好生養,而傳宗接代在古代作為被人們最為重視的一項社會任務和婚姻任務,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胖為美風氣的盛行

另外,《簪花仕女圖》中女性頗為灑脫大膽的著裝,很大原因是因為唐人的思想是沒有多少束縛的,甚至可以說是精神極其健旺,甚至彪悍

唐朝國家繁榮,社會各個方面都追求一種體態飽滿,衣著華麗,神態莊重,氣勢宏偉之感,這些無疑都是瘦削所不能帶來的感覺。尤其是武則天時期之後,女子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等有了明顯提高,便更加地需要通過豐滿圓潤、大方有威嚴感的女性形象來表達、抒發這種追求。

2.時代政治經濟等因素對審美風格產生的作用力

唐朝在政治上的開放,可以說在中國封建制度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與其匹敵。唐朝的早中期各類宗教都很繁榮,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等。應該是唐朝有一種包容的大國心態,使得長安成了一座國際大都市,海納百川、包容萬教,而其中發展最為繁榮的就是佛教。

洛陽的龍門石窟作為唐朝佛教的代表建築物,其佛像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有著圓潤的臉龐、豐盈的身姿以及肥厚的耳垂,給人一種威嚴卻可親的形象——唐朝的國家形象也是如此——國家實力雄厚但友好蠻夷少數民族,文化包容程度極高,外邦國家看唐朝也是如此這般"威嚴可親"。

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胖美人"楊玉環"的出現,楊玉環恰逢唐朝中期,這段發展至頂峰的時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能使得"三千寵愛在一身"並且皇寵長久不衰,是正向推動了"以胖為美"這種審美觀的影響力的。

三、分析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影響

審美風格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衍生物,它被時代背景下的特色政治經濟等因素所主導,但同時也可以呈現出時代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特點和外在表現。中晚唐時期不論任何階級、職業,都遵循著主流審美——也就是以胖為美。

以胖為美並不是一種很常見的審美風格,縱觀歷史,"楚王好細腰"、"身輕如燕"等成語典故也都證明了歷史長河中"瘦"其實是相當主流的一種審美,唐朝這種另類的美不僅裝點了、豐富了審美內容,也對當代政治經濟以及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1.對唐朝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反作用力

唐朝審美風格的變化最為直觀的反作用力就是推動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社會觀念的開放。我們如今看來禮儀外邦、開放包容的唐朝,其實在發展初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民族歧視問題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之一,與少數民族族通婚都會判流放兩千公裡,其懲治程度幾乎與斬首差不多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後唐朝就開始積極團結少數民族,唐朝中後期以後,社會審美更加多元化,文化風氣以及社會包容程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尤其是楊玉環和安祿山等胡人逐漸走上了權力的頂峰,少數民族的認可程度在唐朝社會的認可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簪花仕女圖》中女性穿衣逐漸大膽,其實也是審美風格下女性穿衣自由以及社會獨立性的提高,最起碼可以反映出社會是沒有如宋明理學一般禁錮女性人權的條條框框的,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中女性和封建制度對抗的一大勝利

2.唐朝審美風格變遷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

《簪花仕女圖》主要集中在人物和服裝配飾的表現,故而它所展示出來的審美風格主要集中在人物以及服裝這兩個方面,對於後世來說最為直觀重要的影響也在這兩大方向上。從對於人物審美來說,無疑是拓寬了審美風格的包容性,使美的評判標準更加多元,從而有利於女性的生存環境改善,不被單一的審美標準所桎梏,而審美的包容性甚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舊具有極強的參考意義

除此之外,晚唐時期審美觀變化所彰顯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遷也直接推動了唐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南北文化融合——北方豪邁、奔放、開放的氣概,隨著這種審美觀念帶來的連環作用而逐步和南方的柔美、瑰麗融為一體,加上唐初的強大國力,漢族的自信,造就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體系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開放的、海納百川的胸襟,為如今的中國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

結語:

《簪花仕女圖》本來只是一副畫作,應該滿足的是其作為藝術鑑賞品應發揮的審美作用,但是文化產品作為時代政治經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對於時代政治經濟不僅有著相當程度上的反映,還對它們產生反作用力

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都是絢爛奪目的存在,"大唐氣韻"大抵需要《簪花仕女圖》中這般雍容華貴的女子來裝點,才能顯出這無二的盛世;而這些對於精緻髮飾以及豐腴之美追求的審美潮流,不僅推動了唐朝政治經濟的發展,更是影響了後世千年的審美進程

參考資料:

1.《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2.《劍橋隋唐五代史》

3.《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相關焦點

  • 《簪花仕女圖》:一場綺麗的夢
    周昉主要活動於唐代宗至唐德宗時期,善畫佛神、肖像,而以畫仕女成就最高,被朱景玄《唐代名畫錄》列為神品。周昉所描繪的肌豐體肥、濃妝豔抹的嬪妃和貴婦一方面迎合了以胖為美的上層社會的審美理念,另一方面又對這種審美趣味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仕女畫傳達了時代審美情趣,被朱景玄譽為「畫仕女為古今冠絕」,成為唐代中晚期仕女畫的主流式樣,影響極大。周昉的繪畫藝術特色為「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
  • 《簪花仕女圖》創作年代再考:以二重證據法
    昔韓公言曲眉豐頰,便知唐人所尚,以豐肌為美。昉於此時知所好而圖之矣。」周昉所描繪的肌豐體肥、濃妝豔抹的嬪妃和貴婦一方面迎合了以胖為美的上層社會的審美理想,另一方面又對這種審美趣味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仕女畫傳達了時代審美情趣,被朱景玄譽為「畫士女為古今冠絕」(朱景玄:《唐代名畫錄》),成為中晚唐時期仕女畫的主流式樣,影響極大。
  • 水月觀音創始者周昉,仕女畫冠絕古今,雖體態豐盈卻也胖得漂亮
    在揭示美女神秘的內心世界的同時,更寫盡了「性情言笑之姿」,可謂足足美了千年!唐代是以胖為美的時代,而周昉眼中的美女也大多都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丰韻」二字是他畫中美人的最佳寫照,以豐厚為體,衣裳勁簡,彩色柔麗,雖大多豐盈,卻也胖得漂亮!
  • 《簪花仕女圖》《瑞鶴圖》都現身,遼博展出歷代書畫名跡
    今天,遼博中國古代書法展、中國古代繪畫展終於正式對公眾開放,其中的古代名跡如唐代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元代趙孟的《紅衣西域僧圖》、《秋聲賦》等只是展品的一小部分。兩大書畫展廳共計展出85件珍貴館藏書畫展出。
  • 《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妝容,初唐臉型圓潤,盛唐圓胖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妝容,各個時期仕女妝容都有變化,初唐臉型圓潤,豐潤紅唇,盛唐臉型圓胖,小巧紅唇。盛唐時期,臉型:圓胖,雙頰豐滿;胭脂:脂粉塗面,大面積紅妝;花鈿:眉心各種花鈿、妝靨;眉形:柳葉眉、闊眉,八字眉並存;唇形:小巧紅唇;髮式:高髻,帽飾,簪花,步搖。
  • 張馨予等女明星胖瘦引發爭議,是什麼決定了「以瘦為美」的審美觀
    「A4腰,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灰姑娘體重……」各種宣揚「以瘦為美」的報導層出不窮,甚至每一個新詞的出現都能在網際網路上掀起一波全民狂歡的風浪。減肥,也成了當代女性為之奮鬥終生的重要事業。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三個都是纖細瘦弱類型的。那麼自古以來,是什麼影響並決定了「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呢?西漢時期,趙飛燕體似芊燕,苗條,細小,能掌中舞深得皇帝喜愛。成語「環肥燕瘦」正是來源於此。
  • 周昉的人物仕女體態,是一種豐肌肥體的風貌
    關於周昉在繪畫上的造詣,朱景玄認為「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品」,把他列在「神品」中,僅僅次於吳道子的地位。雖然周昉是佛像、人物、神仙無所不能的畫家,但最突出的還是仕女,所以朱景玄又說他畫仕女為古今冠絕」。周昉的人物仕女體態也和張萱的作品樣,是一種豐肌肥體的風貌。
  • 宅家胖了點?不妨看看唐代女性穿搭指南
    大唐的妹子,胖歸胖,不影響人家美美噠,全靠會穿衣,會打扮。這就為您帶來一場華麗的唐代女性服飾秀,一起學習大唐女子是如何做到「以胖為美」的服飾搭配藝術。唐代 簪花仕女圖 周昉(畫中女性髮型為高髻)鳳髻是屬於高髻的一種,有的是指髮髻形狀如鳳,有的指髮髻上裝飾鳳形的插戴。雲髻也是一種高髻,髻的樣式盤旋高聳,似雲朵的形狀而得名。雲髻在三國時出現,在唐代特別流行。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宮女,梳的都是雲髻。
  • 網事|@所有肉嘟嘟的可愛姑娘,「胖臉吉祥」
    《簪花仕女圖》 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幾乎每個女孩子都在嚷嚷著「我要減肥」,但在看了插畫師@焦響樂的作品後,你會發現胖胖的女孩一樣可愛。她筆下那些Q版唐朝仕女「胖臉吉祥」們,個個肉嘟嘟得很治癒。有網友表示,焦響樂的畫風樸實且飽含生活的氣息,能看到十足的喜感及對生活的熱忱。
  • 以胖為美的唐朝:健康豐滿才是審美第一標準
    就比如說唐吧,那時候人們崇尚以胖為美。楊貴妃就是個例子,"豐肥濃麗、熱烈放姿"她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例子。那時候人們無比的喜歡和愛慕這種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唐朝的審美。其實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辦法去確定這貴妃當時是怎麼樣的一種體態。只能從一些資料藝術作品中找到一些相關的信息。人們有的說她身高一米六四,體重一百三十八斤;也有的說她是一米五五,體重一百二十。
  •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這些年,幾乎是網紅臉的時代,大家推崇喜歡的模樣,無一不是瓜子臉雙眼皮、高鼻梁櫻桃嘴,千篇一律,不知是時代的變化,還是人們的審美觀已經到了疲勞期。
  • 唐代女子以胖為美?楊貴妃: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就以往的一些影視劇來看,唐代女子形象不少是臉頰圓圓的、看上去似乎有些「胖」。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該院利用新科技新技術,對唐代貴族李道堅墓葬壁畫完成了第一階段修復。其中的仕女形象,也引發了種種關於唐代女子穿著打扮的議論,不少網友感嘆,果然唐代女子都是「胖美人」。資料圖:唐李道堅墓壁畫室內清理修復。
  • 從仕女圖學穿搭,胖也能穿出無限風情!
    其實胖女孩只要穿對了衣服,也可以非常美,就比如最近幾年開始復興的漢服,很多人覺得胖女孩駕馭不了,但是看了仕女圖中的仕女形象之後我們會發現大部分仕女都是比較豐滿的,而她們身上穿的漢服都非常得體。今天我們就一起跟著仕女圖學穿搭,胖也能穿出無限風情哦。
  • 唐朝以胖為美?這不是你放任自己肥胖的理由,減肥的方法快學起來
    導語:唐朝人審視女性「以肥胖為美」的說法,相沿已久,流傳至廣。有專家在經過一番考證之後,斷言唐朝人審美的確是以肥胖為美的,並且指出了唐朝人以肥胖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經濟繁榮,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唐朝文化開放,兼容並包,心寬體胖;唐朝皇族身上鮮卑血統,使他們天生喜愛健碩體魄的女性……頭頭是道,言之鑿鑿。
  • 《唐宮仕女圖》是一幅畫嗎?唐代女子的真實相貌如何?
    由於這些仕女圖主要是展現貴婦人的風採,無論是她們的個人形象描繪,還是周圍環境的塑造,都有著非常多的講究,仕女圖中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在上色方面,並不刻意追求富貴華麗,反而是重點體現出大氣,華美。能畫出這個水準也是相當不容易了,從這些仕女圖中,不僅能看出唐代女性的一些基本樣貌特徵。02還能掌握她們的服飾,日常生活中的不少特點,仕女圖就好像她們日常生活的還原,而且還涉及到了眾多貴族女子。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別被楊貴妃給騙了
    中國自古就有著「過猶不及」的理念,哪怕是繁花似錦如若太過絢麗也會讓人審美疲勞,凡事都主張中庸的中國人在唐代同樣如此,而當我們探尋歷史,尤其在對於楊貴妃當年體態的各類描述中感受真正的「以胖為美」,我們才會發現,這些年,真的被想當然的大唐「以胖為美」審美觀矇騙了,此胖絕非彼胖。
  • 從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經歷了哪些沿革?談談宋代女性的減肥妙招
    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看法有所不同,現代人一門心思的甩掉脂肪,想方設法打造窈窕身材。而在唐朝,人們卻以胖為美,唐朝的壁畫和仕女圖能看出來。他們都會將女性刻畫的天庭飽滿、臃腫肥碩、面如滿月,這就證明在當時人們喜歡這種富態美。封建社會女人基本沒有社會地位,要遵守三從四德的思想。
  • 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多胖才叫美,還原楊貴妃的真實身材
    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因此,現在許多胖女孩常說:「如果我經歷了唐朝,我也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女人,」事實上,唐代美學還是很正常的,現在兩者已經沒有區別了,每天看到這麼多白色脂肪,即使你有很重的口味,你也會感到厭煩嗎?那麼在唐朝,肥胖在多大程度上被認為是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