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圖》:一場綺麗的夢

2020-12-12 瀟湘晨報

簪花仕女圖(局部)看花 唐 周昉

□周 潔

名作賞析

「雲鬢花顏金步搖」「回眸一笑百媚生」,《長恨歌》中這些旖旎的句子,不光適合楊貴妃,形容六宮粉黛們皆不為過。

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時候,我們跟著《虢國夫人遊春圖》在戶外遊春,圖中那一隊人馬中的女性也算是盛唐宮中顏值最高的了。本期,我們再來欣賞另一幅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名作《簪花仕女圖》,看看唐代宮廷裡的另一組高顏值女性,是如何感受春光的吧——

在中國美術史中,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無疑是經典之作。

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陝西長安)人。周昉主要活動於唐代宗至唐德宗時期,善畫佛神、肖像,而以畫仕女成就最高,被朱景玄《唐代名畫錄》列為神品。周昉所描繪的肌豐體肥、濃妝豔抹的嬪妃和貴婦一方面迎合了以胖為美的上層社會的審美理念,另一方面又對這種審美趣味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仕女畫傳達了時代審美情趣,被朱景玄譽為「畫仕女為古今冠絕」,成為唐代中晚期仕女畫的主流式樣,影響極大。周昉的繪畫藝術特色為「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他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得細緻入微,使貴族婦女的形象更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他創製出體態端嚴的「水月觀音」,將觀音繪於水畔月下,頗有藝術魅力。這不僅為畫工所仿,而且也成為雕塑工匠的造型樣式,流傳極廣。更重要的是,後人將周昉的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和佛像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與「曹家樣」(北齊曹仲達創)、「張家樣」(南朝梁張僧繇創)、「吳家樣」(唐代吳道子創)並立,合稱「四家樣」,是中國古代最早具有畫派性質的樣式,為歷代畫家所推崇。

《簪花仕女圖》是周昉的代表作之一,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圖為橫卷,描寫一群濃妝豔抹的貴族婦女,在庭院中閒步遊玩的情景,用筆樸實,氣韻古雅。全畫分為四段表現:採花、看花、漫步與戲犬。該卷工筆重彩描繪簪花仕女5人,執扇女侍一人。仕女髮式都梳高聳雲髻,蓬鬆博髻,雲發間各簪牡丹、芍藥、荷花等花時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間都貼金花子,著袒領服,下配石榴紅色或暈纈團花曳地長裙。她們那高髻簪花、暈淡眉目,露胸披紗、豐頤厚體的風貌,突出反映了唐代中期仕女形象的時代特徵。幾位仕女,乍看近似,實際各有特點,不但服裝、體態有別,連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著朱色長裙,外披紫色紗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頭插牡丹花一枝,側身右傾,左手執拂塵引逗小狗。對面立著的貴婦披淺色紗衫,朱紅色長裙上飾有紫綠色團花,上搭繪有流動雲鳳紋樣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輕提紗衫裙領子,似有不勝悶熱之感。第三位是手執團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著和髮式不為突出,但神情安詳而深沉,與其他嬉遊者成鮮明對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紗衫的貴族女子,右手拈紅花一枝,正凝神觀賞。第五位貴婦人似正從遠處走來,她頭戴海棠花,身著朱紅披風,外套紫色紗衫,雙手緊拽紗罩。頭飾及衣著極為華麗,超出眾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視一切之感。最後一位貴婦,髻插芍藥花,身披淺紫紗衫,束裙的寬帶上飾有鴛鴦圖案,白地帔子繪有彩色雲鶴。她右手舉著剛剛捉來的蝴蝶。於豐碩健美中,又顯出窈窕婀娜之姿。畫家還借小狗、鶴、花枝和蝴蝶表現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與卷尾中的仕女均做回首顧盼寵物的姿態,將通卷的人物活動收攏歸一,成為一個完整的畫卷。

全圖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設色濃豔富貴而不俗。能以簡潔有力的線條,準確地表現各種不同手勢。對衣紋和衣裙圖案的描繪信筆而成,規整但又非常流動。至於人物的髮髻和鬢絲,精細過於毫毛,筆筆有飛動之勢。敷色雖然複雜,但層次清晰,絲綢間的疊壓關係交代得非常清楚。薄紗輕軟透明、皮膚光潔細潤的質感十分逼真。

《簪花仕女圖》雖是貴族婦女生活中的一個極小的片段,卻具有典型價值。所謂簪花,是指古代女性插花於冠,也就是把花插在雲發上。《簪花仕女圖》畫面中的五位貴族仕女,她們的發冠上最顯眼的地方都插著一朵朵碩大的鮮花,此畫故得名。《簪花仕女圖》的主色調是硃砂色,並點綴石綠,蛤粉等礦物色。這些性質穩定的礦物色使畫作歷經千年仍保持它的絢麗華貴。同時,這幅作品也是時代變遷的記錄。安史之亂後,高層希望粉飾太平,宴遊風氣從此大開,奢侈之風盛行。到了貞元年間,這種風氣更為突出,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無疑正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之作。貴婦們梳著高髻,滿頭珠翠,插著鮮花,她們穿著華麗的衣服,悠閒漫步。然而她們含情凝想的眼神中,卻透露出內心的悵惘、寂寞與鬱悶;人物的姿態沒有大的動作,更顯得她們嬌慵閒適生活的空虛;畫面構圖也沒有明顯的起伏聚散,卻產生出種散漫而空寂的環境氣氛,有助於主題的表現。這種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表現出畫家精密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才能。

有關此畫的創作時代,目前暫無蓋棺定論之說。1972年此畫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重新裝裱,發現畫面系由多幅絹拼接而成現在的布局面貌,此前或為屏風畫的幾個部分。研究古代繪畫的專家對此畫創作年代各有依據。楊仁愷先生的研究中參照元稹、白居易等詩句中關於唐代貞元年間服飾與習俗的特點,分別討論了胡服的變化,「蛾眉」的形狀,貞元間仕女喜好「紅妝」、高髻,步搖與簪花佩飾,還包括西域狗的飼養、牡丹花栽植的流行,以及江淮地區綾、紗的生產等方面,證明《簪花仕女圖》反映的時代特徵與唐代貞元間的社會風氣吻合,此畫為周昉所作。但也有專家認為,綜合來說,《簪花仕女圖》的繪畫技法、人物造型和所表現出來人物氣質的時代風格,以及服飾器具的形制和特徵均與記載唐代的文獻及考古實物相印證,即主要集中於晚唐時期。所以,《簪花仕女圖》不是中唐周昉的作品,但其畫風與周昉息息相關,應是周昉傳派畫家在晚唐時期的畫作。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簪花仕女圖》是一場綺麗的夢,唐朝的春天不會再來。但在2020年的春光裡,熱愛春光的人們,還可以簪花度過。

【來源:西安晚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簪花仕女圖》創作年代再考:以二重證據法
    《簪花仕女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學術界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的創作年代看法不一,楊仁愷持中唐說、徐邦達持中晚唐說、謝稚柳持南唐說、沈從文則持宋代說。楊仁愷先生根據 「豐厚為體」的人物造型、「短眉」的妝飾和寬袖大衣式的服裝等,認為此畫是中唐貞元年間(785-805年)的作品,與周昉關係密切(楊仁愷:《對「唐周昉〈簪花仕女圖〉的商榷」的意見》,《文物》1959年第2期;楊仁愷:《簪花仕女圖研究》,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年)。徐邦達先生以為「此圖筆法細中帶拙樸,絹色質地氣息較古,卻非宋以後之物」。
  • 《簪花仕女圖》《瑞鶴圖》都現身,遼博展出歷代書畫名跡
    今天,遼博中國古代書法展、中國古代繪畫展終於正式對公眾開放,其中的古代名跡如唐代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元代趙孟的《紅衣西域僧圖》、《秋聲賦》等只是展品的一小部分。兩大書畫展廳共計展出85件珍貴館藏書畫展出。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 周昉的人物仕女體態,是一種豐肌肥體的風貌
    關於周昉在繪畫上的造詣,朱景玄認為「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品」,把他列在「神品」中,僅僅次於吳道子的地位。雖然周昉是佛像、人物、神仙無所不能的畫家,但最突出的還是仕女,所以朱景玄又說他畫仕女為古今冠絕」。周昉的人物仕女體態也和張萱的作品樣,是一種豐肌肥體的風貌。
  • 水月觀音創始者周昉,仕女畫冠絕古今,雖體態豐盈卻也胖得漂亮
    《簪花仕女圖》(局部)不過周昉不愛武藝,愛畫藝,撈了個閒職,專心當他的貴公子。可惜周昉繪水月觀音圖並無存世,但其創作的水月觀音樣式,在五代、宋時期成為了主流,如今我們可以通過敦煌壁畫裡,一窺千年前的藝術風流。周昉在仕女人物畫上繼承和發展了張萱的藝術風格,他筆下的仕女,以當時的關中貴婦為形象依據,具有以「豐厚為體」、「衣裳簡勁,彩色柔麗」的特點,體現了中晚唐時期官僚貴族的審美情趣。
  • 一幅《吹簫仕女圖》,藏盡了江南第一才子的悲歡離合
    在南京博物館,收藏著一幅價值千萬的古畫《吹簫仕女圖》,這幅名畫的作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外號:桃花庵主的,唐寅,唐伯虎。但是民間傳說中的唐伯虎的九個妻子,其實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唐伯虎的仕女圖,而這些仕女圖裡面,比較出名的就是《吹簫仕女圖》,曾經的估計價格達到千萬之高。而這幅畫的女主角,大家都猜測是唐伯虎的妻子,青樓女子沈九娘。
  • 古風版鐵達尼號 電影《仕女圖》2020開年第一上頭
    糖拌玻璃渣!橙汁CP詮釋愛與謊言的終極課題電影《仕女圖》以一場少男少女間的誤會作為愛情故事的開篇,為「硬菜」扎堆的賀歲檔點綴了一抹小清新感。相對比其他網絡電影類型題材,影片《仕女圖》最擊中人心之處,莫過於既滿足了當代人浪漫唯美的幻想,又將女性在愛情中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展現的淋漓盡致。」
  • 《唐宮仕女圖》是一幅畫嗎?唐代女子的真實相貌如何?
    再加上戰爭等各方面的因素,能保留下來的古老字畫就顯得更加珍貴,在中國這些傳世的名畫中,《唐宮仕女圖》的年代相對久遠。由於這些仕女圖主要是展現貴婦人的風採,無論是她們的個人形象描繪,還是周圍環境的塑造,都有著非常多的講究,仕女圖中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在上色方面,並不刻意追求富貴華麗,反而是重點體現出大氣,華美。
  • 臺北故宮裡的「麗人行」,唐宋仕女畫作10月集結「她」特展
    臺北故宮此件《明皇合樂圖》風格與張萱其實不符,可能是張萱曾繪題為《明皇合樂圖》的長卷,後人根據著錄繪成此圖。圖中所繪唐明皇是一位酷愛音樂的皇帝,執政其間出現了許多音樂家和舞蹈家,畫中的他正仰臥於矮足大繩床上吹簫,另有仕女四人。
  • 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在口沿下一側焊接有多曲三角形指墊,指墊上凸起的圓片上刻著一隻鹿,圓片周圍飾有簡單的花枝。指墊下焊接著外側飾有聯珠的環柄,環柄僅能容一手指,下端還有勾尾。銀杯的內底部,中間鏨刻出摩羯頭和三條長尾、口邊有兩條長鬚的魚,凹陷的八瓣內相間地刻著四組山嶽的角隅紋樣,紋飾鎏金。 銀杯的主體紋飾分飾在外壁的八瓣內,四幅男子狩獵圖與四幅仕女遊樂圖相間排列。四
  • 【每日瑰寶】八瓣仕女狩獵紋銀杯
    年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出土地點:西安市火車站東收藏單位:西安博物院八瓣仕女狩獵紋銀杯銀杯外壁通體鎏金刻花,八瓣上部各為一組狩獵紋與仕女圖相間圍繞一周,下壁為八蓮花瓣託扶。單柄分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為近似三角花葉形,上刻鹿紋,下部圓環與上部連接組成,圓環僅能容一手指,下部可用手指託扶,使用方便。
  • 仕女圖是清明節前畫的 說出唐伯虎三個字就嚇到了牧羊犬
    哈哈……第43集 寒食節創作的仕女圖一次無意中吃到了人類做出來的美食,這使得長勁鹿麥克鹿立志要做一名廚師。可是,由於動物本身的天性,它對煙火有著非常大的恐懼,就更別說使用煙火了。離開廚師學校,麥克盧非常沮喪。
  • 溼地甘河 綺麗秋色
    把一座山,站成永恆,讓一抹秋色,綺麗了甘河甘河這一隅淨地,就在這綺麗的秋色中和我們悄然相遇,讓滿山滿穀草木詩意沙沙作響。夢,在遼闊中萌生。草木朦朧的時候,風生水起的時候,飛鳥徜徉的時候,落葉入泥的時候,情感裡總有甜蜜的收穫。
  • 《清平樂》:詩意浪漫的宋人情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然而這就是確實存在於宋朝的一種文化現象:男子簪花(簪花指將花簪戴在頭髮上或者插在官帽上)。關於男子簪花,最早在唐代時就有記載,如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只是到了宋朝後,男子簪花的風尚才被推向極致,並成為宋朝人人崇尚的時尚潮流。如《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大街上「遊人如織,子弟多有簪花者。
  • 薛敏,工筆仕女繪製過程分步圖,很棒的教程!
    關於扇面仕女畫,除了人的臉部其他的比如服飾和花草之類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調配不同的顏色。染色步驟和方法都是類似的。你可以再描一線稿,衣服也可以有所變化。換一下感覺,用胭脂染頭上的花。看一看葉子的染法,接染。兩種顏色趁溼接到一起了。衣服染成兩種色階,披肩換一種淺咖啡色。
  • 陳逸飛《吹笛仕女》和早期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陳逸飛早期油畫作品《吹笛仕女》。作於1979年。尺寸:60×90cm。手機簡單拍照,圖片未經任何藝術處理。此畫作與1979年,是陳逸飛早期代表作之一。此風格畫作一直延續到80年代的音樂人物形象以及90年代的古典仕女形象。但背景不是單一的純色,且兼有古典仕女和音樂人物系列油畫風格,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幅。1979年是陳逸飛步入國際畫壇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