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圖(局部)看花 唐 周昉
□周 潔
名作賞析
「雲鬢花顏金步搖」「回眸一笑百媚生」,《長恨歌》中這些旖旎的句子,不光適合楊貴妃,形容六宮粉黛們皆不為過。
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時候,我們跟著《虢國夫人遊春圖》在戶外遊春,圖中那一隊人馬中的女性也算是盛唐宮中顏值最高的了。本期,我們再來欣賞另一幅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名作《簪花仕女圖》,看看唐代宮廷裡的另一組高顏值女性,是如何感受春光的吧——
在中國美術史中,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無疑是經典之作。
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陝西長安)人。周昉主要活動於唐代宗至唐德宗時期,善畫佛神、肖像,而以畫仕女成就最高,被朱景玄《唐代名畫錄》列為神品。周昉所描繪的肌豐體肥、濃妝豔抹的嬪妃和貴婦一方面迎合了以胖為美的上層社會的審美理念,另一方面又對這種審美趣味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仕女畫傳達了時代審美情趣,被朱景玄譽為「畫仕女為古今冠絕」,成為唐代中晚期仕女畫的主流式樣,影響極大。周昉的繪畫藝術特色為「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他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得細緻入微,使貴族婦女的形象更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他創製出體態端嚴的「水月觀音」,將觀音繪於水畔月下,頗有藝術魅力。這不僅為畫工所仿,而且也成為雕塑工匠的造型樣式,流傳極廣。更重要的是,後人將周昉的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和佛像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與「曹家樣」(北齊曹仲達創)、「張家樣」(南朝梁張僧繇創)、「吳家樣」(唐代吳道子創)並立,合稱「四家樣」,是中國古代最早具有畫派性質的樣式,為歷代畫家所推崇。
《簪花仕女圖》是周昉的代表作之一,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圖為橫卷,描寫一群濃妝豔抹的貴族婦女,在庭院中閒步遊玩的情景,用筆樸實,氣韻古雅。全畫分為四段表現:採花、看花、漫步與戲犬。該卷工筆重彩描繪簪花仕女5人,執扇女侍一人。仕女髮式都梳高聳雲髻,蓬鬆博髻,雲發間各簪牡丹、芍藥、荷花等花時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間都貼金花子,著袒領服,下配石榴紅色或暈纈團花曳地長裙。她們那高髻簪花、暈淡眉目,露胸披紗、豐頤厚體的風貌,突出反映了唐代中期仕女形象的時代特徵。幾位仕女,乍看近似,實際各有特點,不但服裝、體態有別,連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著朱色長裙,外披紫色紗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頭插牡丹花一枝,側身右傾,左手執拂塵引逗小狗。對面立著的貴婦披淺色紗衫,朱紅色長裙上飾有紫綠色團花,上搭繪有流動雲鳳紋樣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輕提紗衫裙領子,似有不勝悶熱之感。第三位是手執團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著和髮式不為突出,但神情安詳而深沉,與其他嬉遊者成鮮明對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紗衫的貴族女子,右手拈紅花一枝,正凝神觀賞。第五位貴婦人似正從遠處走來,她頭戴海棠花,身著朱紅披風,外套紫色紗衫,雙手緊拽紗罩。頭飾及衣著極為華麗,超出眾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視一切之感。最後一位貴婦,髻插芍藥花,身披淺紫紗衫,束裙的寬帶上飾有鴛鴦圖案,白地帔子繪有彩色雲鶴。她右手舉著剛剛捉來的蝴蝶。於豐碩健美中,又顯出窈窕婀娜之姿。畫家還借小狗、鶴、花枝和蝴蝶表現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與卷尾中的仕女均做回首顧盼寵物的姿態,將通卷的人物活動收攏歸一,成為一個完整的畫卷。
全圖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設色濃豔富貴而不俗。能以簡潔有力的線條,準確地表現各種不同手勢。對衣紋和衣裙圖案的描繪信筆而成,規整但又非常流動。至於人物的髮髻和鬢絲,精細過於毫毛,筆筆有飛動之勢。敷色雖然複雜,但層次清晰,絲綢間的疊壓關係交代得非常清楚。薄紗輕軟透明、皮膚光潔細潤的質感十分逼真。
《簪花仕女圖》雖是貴族婦女生活中的一個極小的片段,卻具有典型價值。所謂簪花,是指古代女性插花於冠,也就是把花插在雲發上。《簪花仕女圖》畫面中的五位貴族仕女,她們的發冠上最顯眼的地方都插著一朵朵碩大的鮮花,此畫故得名。《簪花仕女圖》的主色調是硃砂色,並點綴石綠,蛤粉等礦物色。這些性質穩定的礦物色使畫作歷經千年仍保持它的絢麗華貴。同時,這幅作品也是時代變遷的記錄。安史之亂後,高層希望粉飾太平,宴遊風氣從此大開,奢侈之風盛行。到了貞元年間,這種風氣更為突出,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無疑正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之作。貴婦們梳著高髻,滿頭珠翠,插著鮮花,她們穿著華麗的衣服,悠閒漫步。然而她們含情凝想的眼神中,卻透露出內心的悵惘、寂寞與鬱悶;人物的姿態沒有大的動作,更顯得她們嬌慵閒適生活的空虛;畫面構圖也沒有明顯的起伏聚散,卻產生出種散漫而空寂的環境氣氛,有助於主題的表現。這種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表現出畫家精密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才能。
有關此畫的創作時代,目前暫無蓋棺定論之說。1972年此畫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重新裝裱,發現畫面系由多幅絹拼接而成現在的布局面貌,此前或為屏風畫的幾個部分。研究古代繪畫的專家對此畫創作年代各有依據。楊仁愷先生的研究中參照元稹、白居易等詩句中關於唐代貞元年間服飾與習俗的特點,分別討論了胡服的變化,「蛾眉」的形狀,貞元間仕女喜好「紅妝」、高髻,步搖與簪花佩飾,還包括西域狗的飼養、牡丹花栽植的流行,以及江淮地區綾、紗的生產等方面,證明《簪花仕女圖》反映的時代特徵與唐代貞元間的社會風氣吻合,此畫為周昉所作。但也有專家認為,綜合來說,《簪花仕女圖》的繪畫技法、人物造型和所表現出來人物氣質的時代風格,以及服飾器具的形制和特徵均與記載唐代的文獻及考古實物相印證,即主要集中於晚唐時期。所以,《簪花仕女圖》不是中唐周昉的作品,但其畫風與周昉息息相關,應是周昉傳派畫家在晚唐時期的畫作。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簪花仕女圖》是一場綺麗的夢,唐朝的春天不會再來。但在2020年的春光裡,熱愛春光的人們,還可以簪花度過。
【來源:西安晚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