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前,
老師布置作業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
不少老師布置作業
變成了這樣
「大家好,今天的語文作業是……」「今天的數學作業是……」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一到下午臨放學手機就開始「滴滴滴響」一看,老師在家長群裡布置作業了。
前段時間,
「退出家長群」的話題引起熱議。
12月10日上午,教育部在京召開第四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情況。
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10日表示,將從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提升作業的質量、加強日常監管等三個方面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
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 俞偉躍:
對於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個問題,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老師開展教學評價和精準分析學情的重要手段。
這幾年,我們教育部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作業管理的問題,像中發26號文件、減負三十條等等都有一些明確的要求。在前不久,在山西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和教學工作會議上,寶生部長專門就作業管理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為五項重要管理的內容之一。
目前,像遼寧、山西、長沙等地都陸續出臺了關於規範作業管理的一些意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們下一步要主要採取三個方面的舉措,來指導地方按照要求切實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
第一,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像學校作業的常規管理、年級和班級的統籌、教師試做和面批講解、學生反饋和評估等等方面的機制。
第二,提升作業的質量,主要是在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間的基礎上,優化作業的設計,創新作業的形式,強化實踐性的作業,積極探索彈性作業、跨學科的作業。我們也鼓勵各地系統化設計一整套符合學生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和學科特點的基礎性作業。
第三,加強日常監管,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切實建立起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但是,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並不意味著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教育的責任了,家長也要在家裡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跟學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志勇:
這個話題,大家非常關注,也是當前的熱點問題,所以我再做一點補充,我想有三個角度。
第一,必須要明確作業是課程教學的一部分,這個性質先要把它確定好,也就是說它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脫離課程教學活動回到家庭教育範疇的事情。
第二,我們必須要明確作業的功能,有兩個,一是鞏固學習活動,二是診斷。所以這兩條也必須要清楚,它是專業性的教育活動。
第三,家庭和學校在課後作業、家庭作業方面的職責邊界要劃清楚。家庭也好、父母也好,應該給孩子的家庭作業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應該支持孩子能夠自覺地完成作業。布置作業的職責,組織孩子完成作業的職責,批改作業的職責,是學校的事情,必須把這些職責邊界劃清楚。
所以我想,把這些問題理清之後,我們各歸其位,共同創造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此前合肥市教育局發布的《合肥市中小學辦學行為「十不得」》中就包括「不得要求學生家長批改作業」。
一、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和排名;
二、不得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依據分班和排座位;
三、不得隨意佔用體育、藝術、綜合實踐等課程;
四、不得超過規定布置過量課後作業;
五、不得佔用學生休息時間集體補課;
六、不得侮辱、歧視、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
七、不得舉行周考、月考等超過規定次數的統一考試;
八、不得組織或者參與任何形式的有償家教;
九、不得因學生學業問題羞辱其家長;
十、不得要求學生家長批改作業。
關於作業的話題,
老師和家長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家 長
老 師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在小略看來,
家長與老師,
各有職責,各盡本分,
多體諒對方,則教育就好做。
#話題互動#
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
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吧~
本文來源於央視網、合肥晚報、連嶽及網絡
原標題:《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教育部最新回應來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