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耗竭了我們多少中國青少年學生寶貴的時光,這20年來,我們過度地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這是鄭強教授在一次演講中關於英語學習的看法。作為一名曾經學習過英語的普通人,作為一個有正在學習英語孩子的家長,我支持鄭強教授關於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這個問題的觀點。
01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
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可以看看身邊的實際情況:在公立學校,很久以前英語的啟蒙和學習就從初中提前到了小學三年級,而且是作為主科;私立學校就更不用說,很多私立幼兒園從小班開始就有了外教,私立小學的英語課程從一年級就開始了;至於已經泛濫的各式各樣英語培訓機構,涵蓋了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的整個過程;更別提充斥在一線、二線城市的「新東方」、「雅思」等一些留學英語培訓學校了。看到這些,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02英語為什麼會被過度學習?
英語為什麼會被過度學習?先拋開大學畢業英語必須過四級這個理由,把想出國必須通過雅思、託福這個理由也放一邊。一個中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事關命運轉折的兩次考試,英語在整體成績都佔了很大的比重。中考,英語成績在整體成績中佔比21%,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是否可以進入自己心儀的高中,間接決定了孩子是否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高考,英語成績在整體成績中佔比20%,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是否可以走進理想的大學,間接決定了孩子是否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此重要的地位,孩子不玩命學,行嗎?家長不拼命想辦法給孩子提高,行嗎?基於上述原因,過度學習英語,是一種現實且無奈的狀態。
03英語是否應該被過度學習?
個人觀點:英語不應該被過度學習。
其一:作為一個擁有自己獨立語系的國家,英語只屬於一門工具學科,與可以獨立成為一門專業的文學、數學、歷史、地理、政治(哲學)、物理、化學、生物這類學科有本質的區別。除去語文、數學這類基礎學科,英語地位高於專業類學科這種設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一門工具學科,那麼去學習其他課程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相應減少。小學、中學是培養孩子興趣和方向很關鍵的階段,會出現很多在文史、理化這類學科很有天賦的孩子,或者是對這類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孩子,把本該用在發揮孩子更大潛力上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一個工具學科,對這些孩子來說並不公平。如果因為工具學科沒學好而導致孩子未來沒有進入可以自己發揮自己專長的領域,那更是一種遺憾。
其二:除了在各類大考中的成績衡量作用,英語在大部分人的未來工作中,用到的機會微乎其微,在生活中的唯一作用似乎只剩下輔導孩子,耗費了大量精力去學卻沒有實際的用處,學習的目的好像就只是為了遺忘,有些尷尬卻很現實。語文的學習是必要的,數學的學習是為了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專業科目的學習是為了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那英語的過度學習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成績?留學和移民的人在這個國家畢竟只是佔少數,ta們過度學習英語無可厚非,但讓全部的孩子去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過度學習英語,是不是真的值得?難道不應該商榷?
其三:如鄭強教授所說「過度地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現在的確出現了很多孩子,英語很好,你去問ta一些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基本問題,卻是滿眼的迷茫。這不能怪孩子,是整個的教育導向出現了偏差,是過度誇大了外語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分量,英語學得好似乎就高人一等,值得標榜,中文和歷史學得好反而讓人覺得落伍,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很多家長意識到了這種問題,可在唯成績至上的今天,也只能無奈地去選擇從眾,畢竟在決定孩子命運的考試中,20%左右的成績是不能忽略且無法不去重視的。
04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英語的學習?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應不應該學習?應該學習,無論是從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了解西方的文化來看,還是向國外更好地宣傳中國、弘揚中國文化來看,英語的學習都是有必要的。但對英語的過度學習,過度誇大英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中的分量也是應該客觀理性地去思考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把英語的地位調整到與文史類、理化類學科相同,是否更合適一些?如果在大學學習中,把英語調整為選修科目,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是否更合適一些?如果在孩子未來的就業中,我們的用人單位和企業(除非必要)能不刻意的去以海歸和英語能力來決定一個人的去留,是否更合適一些?
客觀理性地看待英語學習,並不是否定英語學習,應該去思考的是英語的過度學習,這也是鄭強教授對外語學習真實的看法。個人觀點:不贊同「把英語踢出高考」的極端態度,更不贊同英語教育是對窮人孩子恩惠的荒謬觀點;英語的學習固然有必要,但調整英語在孩子成長教育中所佔的分量,降低英語在各類大考中的分值比重同樣很有必要。
文中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