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家長們總有兩個極端,要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兒童」,要不為孩子彆扭的性格煩悶不已。但是,家長們,你們了解真正的天才兒童會有什麼特質,以及,會有哪些心理上的問題麼?對於自己的孩子,你又真正用心去傾聽過他的潛臺詞,感受過他多彩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麼?你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和孩子交流麼?
不得不承認,這一代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強多了。
三四歲就能聽懂通識課,知道宇宙從哪裡來,人類要到哪裡去。五六歲就讀過上千本中英文書。講起道理來更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常常把爹媽說得啞口無言,把爺爺奶奶說得在一旁傻樂。
如果我們小時候算是正常孩子的話,我們的孩子應該算得上天才了。
實際上,每個父母可能都曾有一刻,感覺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或者至少在某方面很有天賦。有時候,我們又覺得孩子蠢蠢的,傻得可愛。
當家長用「聰明——愚笨」這一個維度來看待孩子的發展時,就免不了左右搖擺,有時為孩子感到很驕傲,有時又覺得孩子笨得氣人。
同樣的,一個老師用「聰明——愚笨」這個單一維度來評價孩子,就會把孩子排成高低不同的序列。一個孩子智商越高,也就越聰明,越像天才,越容易考上好大學;智商越低,就越笨,成績也就越容易差。
用「聰明——愚笨」這一簡化的視角來看孩子是危險的。它把發展簡化為了一種數量的高低,把天才視為最高,愚人視為最低。
而事實上,「天才」並不僅僅是智商高,普通人也不是智商低。
最近,我讀了一本論述天才的專著——《資優兒童》。
書中說到,「天才」實際上是一個被神話的、定義模糊的詞。學界更喜歡用「資優兒童」(英文:gifted;法文:surdoué ,即supergifted)來稱呼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它有科學的定義,可以被測量。所以,下面我將用「資優兒童」來稱呼所謂的天才。
什麼是資優兒童呢?
人們或是覺得,資優兒童就是智商高;或是覺得,資優兒童就是智力早熟,是小大人。這都是誤解。
實際上,高智商(高於130)只是資優兒童的一個特徵。更重要的是,資優兒童還擁有著特殊的情感模式和思維方式。簡單來說,他們的「腦迴路」與常人不同。
資優不是「更高」,資優是「不同」。
所以說,資優兒童並不是早熟。不能把一個10歲的資優兒童簡簡單單看成是15歲的正常兒童,而應當看作一類特殊的群體。
我們對於資優兒童,對於聰明人還有種誤解,那就是他們的大腦是老天爺賞飯吃,不需要多努力也能學習很好,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偏愛,收穫更多的讚許。
不過,剛才我們說過,資優兒童是人群中一小群跟別人「腦迴路」不同的人。設想一下,人群中如果有一小群人與眾不同,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
恐怕更多的不是被追捧,而是被誤解、被欺負吧。
天才兒童並不是如我們想的那樣收穫光環和掌聲。更多的資優兒童其實並不知道他們天資卓越,默默承受著與眾不同帶來的壓力。他們的父母、老師也很可能不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誤把他們秉性上的不同,當做是驕傲、挑釁、無禮、莫名其妙。
童話《醜小鴨》就是資優兒童的真實寫照。
醜小鴨因為長相與眾不同,而被媽媽、兄弟姐妹排斥。可想而知,它的成長中遭到了多少蔑視和困難。
它不得不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它覺得自己是只鴨子,可是,沒有鴨子覺得它是同類。醜小鴨遭遇了無數危險,苟延殘喘,才得以長大。
直到有一天,當醜小鴨望向池塘裡的倒影時,才驚奇地發現,它不是鴨子,而是一隻比鴨子更高貴的白天鵝。
醜小鴨痛苦的根源,在於它以為自己是鴨子,卻為自己與鴨子的不同而苦惱;在於它的媽媽、兄弟姐妹以自己為標準來評判醜小鴨;在於大家看不出來,醜小鴨表面上的不同,恰恰源自於秉性的高貴。
資優少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看不出他們天賦的高貴,又何嘗不會把他們當做一隻醜小鴨來取笑呢?
因此,要想讓醜小鴨們不受誤解,不讓天賦成為絆腳石,就需要了解什麼是天鵝,知道資優兒童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模式有什麼與眾不同。
資優兒童的敏感首先體現在感官的敏感上。
舉個例子。
5歲的雷歐和父母以及他們的一位朋友坐在礁石上。他對這位朋友說:「你應該穿上拖鞋!」
這位朋友感到很驚訝,問道:「為什麼呢?」大家都光著腳,為什麼只對他說呢?
雷歐解釋道:「你的腳可能會疼,就像上次一樣。」
其實,三年前,在同樣的時節和地點,這位男士被礁石弄傷了腳指甲。當時雷歐也在場,他只有2歲,但是他是唯一一個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並且還記得這件事的人。
不僅僅是視覺與觀察,資優兒童的聽覺也可能異於常人。他們能同時聽清楚若干個聲源發出的聲音,比如一邊偷聽家裡某個人打電話,一邊看電視。有些資優兒童則有厲害的嗅覺。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雨果只有2歲,在浴室裡玩耍。在公寓的另一端,媽媽正在做黃瓜沙拉。我們知道,黃瓜的味道既不明顯,也不特別。然而,當媽媽來到浴室時,雨果說道:「啊!媽媽,你中午做了黃瓜沙拉啊,太棒了!」
這種異於常人的敏感有什麼影響呢?
一方面當然是件好事情。因為我們常常羨慕「千裡眼」「順風耳」等等有靈敏感官的人。資優兒童能夠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能夠快速處理大量的感覺信息。
不過另一方面,資優兒童可能因為一點點風吹草動,比如觀察到微小的細節、聽到爸爸媽媽低估了一生、聞到微弱的氣味,感受到氣溫的一丁點變化,就產生出強烈的恐懼、激動、不安、興奮。
此時,家長和老師或許不了解資優兒童,覺得他們情緒爆發得莫名其妙,因而不解、批評,甚至責罵他們。我們說一個人像林黛玉一樣柔弱、多愁善感時,就或多或少帶有這樣譏諷的態度。
而大人的嫌棄又會被孩子捕捉到,被他們靈敏的感覺放大,從而使他們受到傷害。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裡,就描寫了這樣一個敏感而不被理解的小男孩。
周圍人的不解,可能讓資優兒童過早封閉內心,躲進自己的小世界裡,就連與父母也不願意交流。
又或許,資優兒童會感到深深的失望、怨恨,甚至變得暴力、乖戾。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會被他們極其敏銳的情感保存、放大,影響一生。
如果你的孩子和你總是難以交流,他會莫名其妙地憤怒,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找找原因。
此外,異於常人的敏感可能會讓資優兒童的內心充滿恐懼。
他們對外界有著敏銳的覺察,就像雷達一樣,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危險和暗流。然而,柔弱的身體和心靈卻無法幫他們應對困難。
他們還對情感有著超強的記憶能力,甚至能回憶起嬰兒時期的生活片段,記住兒時的種種創傷。
於是,各種各樣濃烈的感情就儲存在他們的情感儲存器中,使得他們的情感過載,使他們一直生活在對周圍的高度警惕狀態之中。而警惕滋生恐懼。
於是,我們可能會發現,一個極度聰明,思想豐富,思考著宇宙人生的資優兒童,竟然會對巫婆、妖怪、一株植物、一個玩具等等莫名其妙的東西感到害怕。
一個「正常」人,又怎麼能理解呢?
資優兒童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正義感和卓越的共情能力。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關於正義感。
老師批評於連和阿萊克斯。
7歲的瑪麗對老師說到:「跟於連交頭接耳的不是阿萊克斯!」
老師奉勸她做好自己,不要摻和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但她還是堅持說到:「但是我確定,你真的搞錯了。因為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差不多。」
結果呢,老師把瑪麗的父母請了過來,當他們的面批評瑪麗不尊重老師。
第二個例子關於共情能力。
富朗索瓦的爸爸回到家,擁抱了所有人。晚餐像往常一樣,大家插科打諢,聊著趣事。
然而,富朗索瓦卻高興不起來,他知道爸爸今天過得並不如意,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即便爸爸沒有明說,富朗索瓦也知道,並為爸爸感到擔憂。
他是家裡唯一一個體會到這些隱蔽的情緒的人。媽媽和兄弟姐妹一點兒也沒有察覺。
這兩個例子表明了,資優兒童的正義感和共情能力超出了同齡人,甚至成年人。
這既是一種稟賦,也是一種負擔。
瑪麗堅持正義,卻換來了老師的批評。富朗索瓦為爸爸擔憂,卻難以被家人理解,甚至被當做莫名其妙。
正是這些難得的天賦,讓孩子在眾多尋常人面前,變得格格不入。
對不公平和他人情緒的極度敏感,使得資優兒童能夠敏銳地感知到人與人交往中的摩擦、波動,從而產生一種負面的心理——
那就是焦慮預感。
舉個例子。
馬太是個資優兒童,生活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裡。父母總有吵不完的架。就像是一個聽覺靈敏的生物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一樣,馬太早已身心俱疲。
有時雖然表面上風平浪靜,馬太卻能夠感覺到敵對情緒,預感到衝突即將發生。
這時,他就會想辦法介入,比如找個話題,轉移父母的注意力,或者做一件蠢事,讓父母把矛頭對準自己。
馬太當然無法改變父母的關係。最終的結果是,他得了抑鬱症。而他的同胞哥哥似乎一點兒也不為父母擔心,也沒有受到影響。
所以,敏感在外人看來或許是種優點,意味著情商高,善解人意,意味著與他相處時處處感受到體貼、周到。
可是,誰又懂得他們的內心呢?
他們可能始終處於焦慮、戒備的狀態,被軟弱、恐懼折磨。他們關注著每個人的感受,卻掏空了自己,讓自己的內心空耗成了一片荒原。
有時候,跟資優兒童說話是件很費勁的事。一句在平常人看來再清楚不過的話,在資優兒童那裡卻出現了歧義。
舉個例子。
在一次智力測驗中,面對「鐵為什麼會生鏽?」這個問題,一個13歲的資優兒童回答道:「我不知道。」
這怎麼可能呢?鐵會生鏽,不就是因為氧氣嗎?
於是,測驗者問道:「你不知道什麼?」
他回答道:「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氧化的化學過程。」
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就是「氧化」。可在資優兒童看來,「氧化」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所以不是答案。
再舉個例子。
一個五年級的資優兒童做數學作業,遇到這麼一道題:
「請做出以下幾何圖形:一個邊長為5cm的正方形,一個直徑3cm的圓形。」
結果,這個孩子用紙片、鐵釘,按照要求,真正製作出了這些圖形。而實際上,作業的要求是在紙上把圖形做出來。不用解釋,大概率也不會有人理解錯題意。然而,恰好是班上最聰明的資優生會錯了意。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資優兒童理解語言的一些特點。
一是雖然用著同樣的字句,然而,對資優兒童而言,每個字詞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可能無法理解別人的要求,答非所問。
二是資優兒童特別執著於字詞的字面含義,對他人不精確的說法可能很計較。例如,如果你和他約定6:30出發,那麼6:28分可能叫不動他,因為在他看來,6:28不是6:30。兩分鐘可以幹很多事情。
實際上,對含義的精確性的超高要求,使得資優兒童養成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直到問出最精確的答案。比如,他問你「人是怎麼來的?」你如果回答:「人是猩猩變來的。」那麼他可能繼續問你:「猩猩又是什麼變來的?」直到問到宇宙的起源,問到你答不出來。
上面這幾種情況,可能會不為家長和老師所理解。
資優學生可能被公認為班裡最聰明的學生。如果答非所問,或者有「十萬個為什麼」,大人可能不相信他們是真的沒理解,真的困惑,而是被當做是沒禮貌、挑戰權威等等。
然而,這樣想可能冤枉了他們。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思維方式不一樣。
實際上,資優兒童還有很多特點。
比如說,他們擁有異乎尋常的邏輯推理能力,和一種近乎直覺的數感。
因此,平常孩子需要模仿老師的解題步驟,按部就班地解一道題,資優兒童卻可能直接寫出了結果。你問他們是怎麼算出來的,他們也不知道。因為答案如此顯而易見,沒有過程。
而這個時候,老師可能會認為不寫過程是驕傲、偷懶、態度不端正。或者是,如果資優兒童用了自己的方法解題,老師可能會覺得,他們是故意突顯自己,炫耀技巧。
此外,資優兒童的思維可能比較發散、跳躍。在他們的頭腦中有個無比複雜的網絡,節點和節點間有著無比複雜的連結。
所以說,資優兒童更接近網狀思維,而普通人更接近線性思維。
網狀思維聽起來似乎更厲害些,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創造力。而實際上,網狀思維會造成很多困擾。
比如說,考試中標準的解題步驟往往是線性的——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等等。考場作文的格式是線性的——先寫開頭,再分點陳述,最後總結。即便工作以後,如流水線一般的工作流程、向上級報告的材料,也都是線性的。
而過度活躍的聯想網絡使得資優兒童無法有條理地、結構清晰地完成一項任務。他們的考卷、作業、筆記,也常常比一般學生的草稿紙還要像草稿。
這不是態度的問題,也不是學習能力低下,而是因為思維方式不同。
資優兒童的特點還有很多。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資優兒童,了解科學上如何測評資優兒童,推薦你讀讀《資優兒童》一書。
實際上,資優兒童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約2%,大多數孩子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天賦,卻都是普通孩子。
不過,正如本書作者所說的,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並沒有非此即彼的界限。實際上,文中列出的敏感、焦慮、發散性思維、文字理解的困難等等,不僅是資優兒童的問題,也是許多孩子的問題。只不過,在資優兒童的身上,這些問題被推向了極端。
所以說,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教大家如何鑑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資優兒童。一來,這需要權威的心理測評。二來,即便孩子是資優兒童,並不意味著他成功的概率更大,父母要付出的更小。相反,如果孩子是資優兒童,父母將面臨不一樣的挑戰。
再者說,資優兒童的比例很小,是一種遺傳上的偶然,不是人能左右的。即便父母很聰明,也沒法保證孩子是資優兒童。
那麼,普通孩子的父母了解資優兒童,有什麼用呢?
其實,了解資優兒童對每一位父母都有意義。
因為這使得我們明白,人和人是不同的,即便是媽媽和孩子,即便是親兄弟。而孩子在我們眼中之所以有問題,或許只是因為,我們是這樣的人,而他是那樣的人。
我們也能夠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與眾不同。那些你以為的缺點,並不一定是缺點,換種角度來看,或許就是天賦所在。
因此,接納孩子不同的性格和特點,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作者 | 山聽
兒童通識教育從業者
自由撰稿人
通識閱讀踐行者
你的孩子在思維方面有與眾不同之處麼?面對孩子的「語出驚人」或「不知所云」,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啟發麼?歡迎給我們留言分享!
✏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轉載 | 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