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智慧魯班
本技術交底適用於基礎筏板大體積混凝土商混站預拌、現場澆築施工。
1
施工準備
1、材料準備
(1)塑料薄膜:混凝土表面保水、養護。
(2)棉氈:混凝土上表面保溫養護。
(3)溫度計:測定大氣溫度。
(4)電子測溫儀及測溫導線: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測溫,監控混凝土內表溫差。
(5)防水苫布:下雨應急用。
(6)塌落度檢測筒:混凝土進場驗收。
2、機械設備準備
(1)混凝土輸送泵:按照大體積混凝土方量、泵車作業效率和澆築持續時間確定。
(2)混凝土運輸車:根據運距確定每臺混凝土輸送泵所需配置的運輸車數量。
(3)其他設備:混凝土振搗棒、混凝土抹光機、吸水真空泵、混凝土輸送泵管。
3、勞動力準備
工人按照總人數分兩組倒班,每12小時輪流倒班,每班工作12小時後換班:
(1)混凝土工:澆築現場每泵12人,每臺振搗棒2人輪流換班操作。不執棒時人員的工作是拆接移動泵管、清除管內漏出的混凝土、平倉攤鋪、移動電箱等工作。
(2)泥工:底板混凝土澆築完成後,二次平板振搗器振實、刮槓找平、抹光機反覆抹壓、找平、壓光。
(3)木工看模人員:負責側面、電梯井坑模板的看護,振搗口的封堵,漏漿的處理等。
(4)電工:負責施工用電保證、抽水、電箱移動,照明燈具維護等。
(5)水暖工:施工用水保證,應急抽水。
(6)後勤人員:做飯供飯、班車運送施工人員等。
4、技術準備
(1)編制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
(2)繪製測溫點布置圖。
(3)做好混凝土原材料選擇、配合比、混凝土澆築體溫差計算,確定養護方案。
(4)對作業人員進行動員及技術交底。點這免費下載施工技術資料
5、作業條件
(1)筏板基礎隱蔽驗收合格。
(2)確認各項準備工作齊全,人員、機械、材料、應急措施到位。
2
施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
依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範》GB50666-2011
1、施工工藝流程:
混凝土攪拌→混凝土運輸→混凝土進場驗收→混凝土澆築→振搗→抹面及覆蓋保溫材料→測溫、養護→撤除保溫。
2、大體積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在保證混凝土強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採用提高摻合料及骨料的含量等措施降低水泥用量,並宜採用低、中水化熱水泥;
(2)溫度控制要求較高的大體積混凝土,其膠凝材料用量、品種等宜通過水化熱和絕熱溫升試驗確定;
(3)宜採用高性能減水劑。
(4)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應合理選用混凝土配合比,宜選用水化熱低的水泥,並宜摻加粉煤灰、礦渣粉和高性能減水劑,控制水泥用量,應加強混凝土養護工作。
(5)大體積混凝土宜採用後期強度作為配合比、強度評定的依據。基礎混凝土可採用齡期為 60d( 56d)、 90d 的強度等級;柱、牆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小於 C80時,可採用齡期為 60d( 56d)的強度等級。採用混凝土後期強度應經設計單位認可。
3、對首次使用的配合比應進行開盤鑑定,開盤鑑定應包括下列內容:
(1)混凝土的原材料與配合比設計所使用原材料的一致性;
(2)出機混凝土工作性與配合比設計要求的一致性;
(3)混凝土強度;
(4)有特殊要求時,還應包括混凝土耐久性能。
4、採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運輸混凝土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接料前,攪拌運輸車應排淨罐內積水;
(2)在運輸途中及等候卸料時,應保持攪拌運輸車罐體正常轉速,不得停轉;
(3)卸料前,攪拌運輸車罐體宜快速旋轉攪拌 20s 以上後再卸料。
(4)採用攪拌運輸車運送混凝土,當坍落度損失較大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可在運輸車罐內加入適量的與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減水劑。減水劑加入量應事先由試驗確定,並應做出記錄。加入減水劑後,混凝土罐車應快速旋轉攪拌均勻,並應達到要求的工作性能後再泵送或澆築。
5、混凝土進場檢驗:
(1)採用預拌混凝土時,供方應提供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單、混凝土抗壓強度報告、混凝土質量合格證和混凝土運輸單;當需要其他資料時,供需雙方應在合同中明確約定。
(2)預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檢查應在交貨地點進行;
(3)坍落度大於 220mm 的混凝土,可根據需要測定其坍落擴展度,擴展度的允許偏差為± 30mm。
6、混凝土輸送泵管的選擇與支架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輸送泵管安裝接頭應嚴密,輸送泵管道轉向宜平緩;
(2)輸送泵管應採用支架固定,支架應與結構牢固連接,輸送泵管轉向處支架應加密。支架應通過計算確定,必要時還應對設置位置的結構進行驗算;
(3)輸送泵管傾斜或垂直向下輸送混凝土,且高差大於 20m 時,應在傾斜或垂直管下端設置直管或彎管,直管或彎管總的折算長度不宜小於高差的 1.5 倍;
(4)混凝土輸送泵管及其支架應經常進行過程檢查和維護。
7、輸送泵輸送混凝土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先進行泵水檢查,並應溼潤輸送泵的料鬥、活塞等直接與混凝土接觸的部位;泵水檢查後,應清除輸送泵內積水;
(2)輸送混凝土前,應先輸送水泥砂漿對輸送泵和輸送管進行潤滑,然後開始輸送混凝土;點這免費下載施工技術資料
(3)輸送混凝土速度應先慢後快、逐步加速,應在系統運轉順利後再按正常速度輸送;
(4)輸送混凝土過程中,應設置輸送泵集料鬥網罩,並應保證集料鬥有足夠的混凝土餘量。
8、基礎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築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用多臺輸送泵接輸送泵管澆築時,輸送泵管布料點間距不宜大於 10m,並宜由遠而近澆築;
(2)用汽車布料杆輸送澆築時,應根據布料杆工作半徑確定布料點數量,各布料點澆築速度應保持均衡;(3)宜先澆築深坑部分再澆築大面積基礎部分;
(4)宜採用斜面分層澆築方法,也可採用全面分層、分塊分層澆築方法,層與層之間混凝土澆築的間歇時間應能保證整個混凝土澆築過程的連續;
(5)混凝土分層澆築應採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並應沿高度均勻上升,分層厚度不宜大於 500mm;
(6)混凝土澆筑後,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終凝前宜分別對混凝土裸露表面進行抹面處理,抹面次數宜適當增加;
(7)積水或混凝土泌水應及時採用水泵抽出。
9、振動棒振搗混凝土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按分層澆築厚度分別進行振搗,振動棒的前端應插入前一層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應小於 50mm;
(2)振動棒應垂直於混凝土表面並快插慢拔均勻振搗;當混凝土表面無明顯塌陷、有水泥漿出現、不再冒氣泡時,可結束該部位振搗;
(3)振動棒與模板的距離不應大于振動棒作用半徑的 0.5 倍;振搗插點間距不應大于振動棒的作用半徑的 1.4 倍。
(4)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澆築流淌形成的坡頂和坡腳應適時振搗,不得漏振。
10、基礎大體積混凝土裸露表面應採用覆蓋養護方式,覆蓋物材料、層數、厚度應經過計算在施工方案中確定。
11、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測溫點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宜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兩個豎向剖面進行測溫,豎向剖面宜通過中部區域,豎向剖面的周邊及內部應進行測溫;
(2)豎向剖面上的周邊及內部測溫點宜上下、左右對齊;每個豎向位置設置的測溫點不應少於3處,間距不宜大於 1.0m;每個橫向設置的測溫點不應少於4處,間距不應大於10m;
(3)豎向剖面的中部區域應設置測溫點;豎向剖面周邊測溫點應布置在基礎表面內 40mm~80mm 位置;
(4)覆蓋養護層底部的測溫點宜布置在代表性的位置,且不應少於2處;環境溫度測溫點不應少於2處,且應離開基礎周邊一定的距離;
(5)對基礎厚度不大於 1.6m,裂縫控制技術措施完善的工程可不進行測溫。
12、大體積混凝土測溫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宜根據每個測溫點被混凝土初次覆蓋時的溫度確定各測點部位混凝土的入模溫度;
(2)結構內部測溫點、結構表面測溫點、環境測溫點的測溫,應與混凝土澆築、養護過程同步進行;
(3)應按測溫頻率要求及時提供測溫報告,測溫報告應包含各測溫點的溫度數據、溫度變化曲線、溫度變化趨勢分析等內容;
(4)混凝土結構表面以內 40mm~80mm 位置的溫度與環境溫度的差值小於20℃時,可停止測溫。
13、大體積混凝土測溫頻率應符合下列規定:
(1)第一天至第四天,每 4h 不應少於一次;
(2)第五天至第七天,每 8h 不應少於一次;
(3)第七天至測溫結束,每 12h 不應少於一次。
當混凝土表面以內40mm~80mm 位置的溫度與環境溫度的差值小於 25℃時,可結束覆蓋養護。覆蓋養護結束但尚未到達養護時間要求時,可採用灑水養護方式直至養護結束。
3
質量標準
依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15)
(一)混凝土拌合物
1、主控項目
7.3.1採用預拌混凝土時,其原材料質量、混凝土製備與質量檢驗等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預拌混凝土》GB/T14902的規定。
7.3.2 混凝土拌合物不應有離析。
7.3.3混凝土中最大氯離子含量和最大鹼含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的規定以及設計要求。
7.3.4 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應進行開盤鑑定,其原材料、強度、凝結時間、稠度應滿足設計配合比的要求。
2、一般項目
7.3.5 混凝土拌合物稠度應滿足施工方案的要求。
檢查數量:對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樣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m,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2 每工作班拌制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少於1次;
3 每次連續澆築超過1000m時,每200m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4 每一樓層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7.3.6 混凝土有耐久性指標要求時,應在施工現場隨機抽取試件檢查耐久性能,其質量應符合有關規範和設計要求。
檢查數量: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應少於一次,留置試件數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2、《混凝土耐久性檢驗評定標準》JGJ/T193的規定。
7.3.7 混凝土有抗凍指標要求時,應在施工現場檢查混凝土含氣量,其質量應符合有關規範和設計要求。點這免費下載施工技術資料
檢查數量: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應少於一次,留置試件數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1的規定。
(二)混凝土施工
1、主控項目
7.4.1 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必須滿足設計要求。用於檢驗混凝土強度的試件,應在混凝土的澆築地點隨機抽取。
檢查數量:對同一配合比混凝土,試件取樣和留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m3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2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3 每次連續澆築超過1000 m3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 m3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4 每一樓層、取樣不得少於一次;
5 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試件。
2、一般項目
7.4.2 後澆帶的留設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後澆帶和施工縫的留設及處理方法應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7.4.3 混凝土澆築完畢後應及時進行養護,養護時間以及養護方法應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4
安全技術措施
1、 砼泵送設備安全技術措施
1. 泵車操作工必須是經培訓合格的有證人員,嚴禁無證操作。
2. 泵管的質量應符合要求,對已經磨損嚴重及局部穿孔現象的泵管不準使用,以防爆管傷人。
3. 泵管架設的支架要牢固,轉彎處必須設置井字式固定架。泵管轉彎宜緩,接頭密封要嚴。
4. 泵車料鬥內的砼保持一定的高度,防止吸入空氣造成堵管或管中氣錘聲和造成管尾甩傷人的現象。
5. 泵車安全閥必須完好,泵送時先試送,注意觀察泵的液壓表和各部位工作正常後加大行程。在砼坍落度較小和開始起動時使用短行程。檢修時必須卸壓後進行。
6. 當發生堵管現象時,立即將泵機反轉把砼退回料鬥,然後正轉小行程泵送,如仍然堵管,則必須經拆管排堵處理後開車,不得強行加壓泵送,以防發生炸管等事故。
7. 砼澆築結束前用壓力水壓泵時,泵管口前面嚴禁站人。
2、混凝土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1、採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運輸時,施工現場車輛出入口處應設置交通安全指揮人員,施工現場道路應順暢,有條件時宜設置循環車道;危險區域應設警戒標誌;夜間施工時,應有良好的照明。
2、安裝在基坑邊緣的輸送泵支腿要離開坑邊安全距離至少0.5m。
3、輸送泵管在地連牆架內豎向側設時,支架與地連牆的拉結點不少於6個,而且用脹栓拉結牢固。
4、泵管拆接移動時,要與上邊指揮人員聯繫,待接好後給出指令後再開始輸送,防止出現崩漿傷眼。
5、泵管主管宜直布置,轉彎後的部分不宜過長,防止反衝力致使支架倒塌而傷人。
6、各種振搗器在使用時有人理順電線,值班電工在現場值班。表面振搗、抹光時由裡往外順序進行。
7、施工前對所有參與施工的人員進行技術安全交底,對底板混凝土澆築中的所有安全注意事項進行安全教育。
8、澆築期間,備擔架一副,項目的醫生在工地設置應急診所,一旦有人員受傷,隨即醫治。
5
綠色施工
依據 《建築工程綠色施工規範》(GB/T50905-2014)
1、應合理確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中宜添加粉煤灰、磨細礦渣粉等工業廢料和高效減水劑,外加劑使用應符合相關規範要求。摻粉煤灰的混凝土,可合理利用其60d、90d的齡期強度。
2、混凝土宜採用泵送、布料機布料澆築;地下大體積混凝土宜採用溜槽或串筒澆築。超長結構宜採用跳倉法施工。
3、混凝土應採用低噪聲振搗設備振搗,也可採取圍擋降噪措施;在噪聲敏感環境或鋼筋密集時,宜採用自密實混凝土。
4、混凝土宜採用塑料薄膜加保溫材料覆蓋保溼、保溫養護;當採用灑水或噴霧養護時,養護用水宜使用回收的基坑降水或雨水;混凝土豎向構件宜採用養護劑進行養護。
5、混凝土結構宜採用清水混凝土,其表面應塗刷保護劑。
6、澆築剩餘的少量混凝土,應製成小型預製件,不得隨意傾倒或作為建築垃圾處理。
】】7、清洗泵送設備和管道的汙水應經沉澱後回收利用,漿料分離後可作室外道路、地面等墊層的回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