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建築工程魯班聯盟
年前,四川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四川省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跳倉法施工技術標準》編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中建四局三公司四川分公司召開,該標準的編制將給跳倉法施工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撐。現場多位專家表示,集多種優勢的「跳倉法」施工技術將逐漸取代傳統的留置後澆帶施工工藝。
「跳倉法」即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跳倉法施工技術:
是指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中,在早期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階段,將超長的混凝土塊體分為若干小塊體間隔施工,經過短期的應力釋放,在後期收縮應力較小的階段再將若干小塊體連成整體,依靠混凝土抗拉強度抵抗下一階段的溫度收縮應力的施工方法。
「跳倉法」施工工藝簡單,以上圖示例為例:
根據基礎筏板面積大小沿長度和寬度方向各分為不大於40m的區格,沿各自方向分別編號。具體施工順序是:先澆築第一批即1-1~1-6,相隔不小於7d後再澆築第二批即2-1~2-6。
「跳倉法」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在5到10天期間性能尚未穩定和沒有徹底凝固前容易將內應力釋放出來的「抗與放」特性原理,按照「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築、整體成型」的原則施工,其模式和跳棋一樣,即隔一段澆一段。相鄰兩段間隔時間不少於7天,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溫差及乾燥作用,這樣就不用留後澆帶了。
「跳倉法」施工與傳統的「後澆帶」施工工藝對比優勢顯著:
1)簡化施工工序、可加快施工進度。
2)減少施工縫、有利於控制裂縫提升工程質量。
3)節約材料、綠色環保。
「跳倉法」施工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由於基礎底板屬於大體積混凝土,其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宜為C25~C40,可採用60d或90d齡期的強度指標作為其混凝土設計強度。
2)地下室外牆也可採用跳倉施工法,其區格長度不宜大於40m,也可沿外牆30~40m設一條800mm施工後澆帶,帶的兩側採用鋼筋網或鋼板網,後澆帶可在頂板澆築混凝土時同步澆築,且不少於7d。
3)地下室頂板及地上樓板也可採用跳倉施工法,平面的縱向和橫向分為各不宜大於40m的區格,沿各自方向編號,各層及基礎底板(包括牆體)不必在同跨內,可各自分區格(即其施工縫不必上下對齊)。
4)採用跳倉施工法時,必須嚴格遵守、滿足有關的規範要求。
5)樓板也可以採用跳倉施工法,與基礎底板施工方法相同,出於樓板厚度較薄的考慮,澆築間隔時間可相應縮短一些,其實過去分段流水作業中已有這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