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我國現有的不同出生胎齡新生兒生長評價參照標準頒布於1988年,30餘年間無論是足月新生兒還是早產兒的出生狀況都隨時代變遷發生了變化。因此,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婦幼健康司的組織領導下,由首都兒科研究所牽頭、九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協作組於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開展了中國不同出生胎齡新生兒體格發育專項調查,並在調查獲得的數據基礎上,研究制訂了中國24~42周出生胎齡新生兒出生體重、身長和頭圍的生長參照標準及曲線。2020年9月出版的《中華兒科雜誌》發布了《中國不同出生胎齡新生兒出生體重、身長和頭圍的生長參照標準及曲線》,該標準為我國兒科臨床、圍生期保健及相關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參考工具,對新生兒出生時的生長與營養評價、早產兒生後早期的生長監測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內容要點
評估新生兒的宮內生長狀況及出生時成熟度,關係到嬰兒期生存及日後生長發育及健康問題,因此是圍產醫學、新生兒學及兒童保健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適宜的生長評價標準或參照值是必不可少的常規工具。
為研究制定新時期我國不同出生胎齡新生兒體格生長評價標準,選擇北京、哈爾濱、西安、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福州、昆明9個城市調查胎齡24~42周新生兒,選擇天津、瀋陽、長沙、深圳4個城市補充收集32周及以下早產兒。納入出生胎齡24~42周、自然受孕的單胎活產新生兒,排除影響正常值建立的母親和新生兒因素。胎齡評估根據母親末次月經和孕早期超聲檢查結果綜合確定。按照制定生長標準的統計學要求和不同胎齡新生兒實際出生人數綜合估算樣本量。按出生胎齡組距的要求進行分層整群抽樣,其中符合條件的所有早產兒均納入調查,足月兒每季度按抽樣人數的分配比例隨機抽取。採用統一的測量工具、標準化的測量技術及嚴格的質量控制程序獲得24 375例新生兒數據,其中早產兒12 264例、足月兒12 111例。採用基於位置、尺度和形狀的廣義可加模型分別建立了出生胎齡24~42周男、女新生兒的出生體重、身長和頭圍的百分位標準值及生長曲線(圖1、2),並將制定的新標準與我國1988年參照值及國際Fenton2013參照值進行了比較。
圖1 中國不同出生胎齡男新生兒出生體重(A),身長、頭圍(B)百分位曲線圖
圖2 中國不同出生胎齡女新生兒出生體重(A),身長、頭圍(B)百分位曲線圖
項目調查指導組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兒科王丹華教授認為,隨著我國圍產醫學和新生兒重症監護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小胎齡的早產兒得以存活,而1988年建立的不同胎齡新生兒的生長參照值由於存在小胎齡組樣本量少、缺乏<28周早產兒的數據等,已遠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多年來只能借鑑國外的參照值。而此次發布的新標準,樣本量大,尤其增加了<28周早產兒的數據,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代表了當前中國圍產新生兒的正常發育水平,為評估胎兒的宮內生長狀況以及新生兒生後早期的生長監測、營養評價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工具,必將在圍產新生兒界產生重要的影響。
——原文:首都兒科研究所,九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協作組.中國不同出生胎齡新生兒出生體重、身長和頭圍的生長參照標準及曲線[J].中華兒科雜誌,2020,58(9):738-746.DOI:10.3760/cma.j.cn112140-20200316-00242
(供稿:首都兒科研究所 李輝)
編輯:王麗
排版:鄭夢瑩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17期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