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 (一)

2020-09-05 人比黃花527

今年,我的大女兒就50歲了。不由想起她在母腹的那年那月。

50年前的5月7日,身懷六甲的我,帶著一班初中生,響應中央關於「學生不僅學文,也要兼學其它,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機判資產階級……「的《五七指示》號召,走五七道路,到距學校25公裡外的龍泉驛去學農。

我因懷孕,坐著拉宣傳用具、部分學生被蓋卷的軍用卡車去,十四五歲的城裡娃是走路去的。


跟我配班的是一名比我還瘦小、年長我二十多歲的女老師。她母親因「地主婆「身份,多次在學校跪條凳挨批鬥,所以這老師在學校也威信掃地。派她與我帶隊下鄉,大約是我有點「煞氣「,能鎮得住學生,多一個人,也算對我的照顧吧。

我先生也是同校教師兼大隊輔導員,他獨自帶一班學生下鄉。我的班在公社九隊,他在四隊。相距遠,且各有一幫學生娃,故也無法照顧我。

下得鄉後,我班分得一廢棄的簡易農校,兩三間教室,一間灶房(因為只一大灶,一口大鐵鍋,別無其它)。

這農校教室只夠20來人打地鋪,我把女學生安在農校,大隊按女生所繳半月食油票(大約每人一兩吧,記不清了)和糧票,把米,面,玉米粉按各三分之一規定比例送到農校,每天有村民砍兩背兜蓮花白(現在習慣叫」捲心菜」)之類的綠葉菜送來。

好在我的學生都是窮人的孩子,個個早當家。班幹部得力,馬上組建「炊事班「,個子比灶臺高不了多少的劉四妹,做了班長。早上五點半,上了鬧鐘,起床煮稀飯,在鍋邊烙玉米面與麵粉和好做的餅。佐歺的是頭天醃的蓮白蘿蔔之類。炊事班能幹得很!早晚吃稀,中午吃幹。一點點油,那蓮白切絲切塊,或炒或涼拌,變著花樣做,有時做一鍋燴麵,裡面有去討來的一兩塊番茄,勞作回來的我們,吃得津津有味。炊事班還兼拾柴挖野菜的任務,非常辛苦!

男孩則分到村民家,同吃吃住同勞動。臨入住前,千叮嚀萬囑囑咐:要勤快,要受得罵,千萬不要發生矛盾!然後到得幾個特淘氣的學生居住的村民家,好話說盡,請人家多擔待。村民說:這老師沒有知識分子的臭架子。聽到這評價,我只苦笑,他們不知在城裡,知識分子已是「臭老九」,哪來架子?何況我不過是個識字分子而已;他們還不知,我是被母親評價「門上掛了』無事牌』,萬事不求人」的,是為了我的學生,才低三下四「牛兒拜四方〞



晚上的班會,主要工作是挑學生腳上的血泡。沒破的還好,放了水 ,擦點碘酒;破了皮的,才叫人心疼,把沒掉的皮小心挑來蓋住創面,消了毒 ,撕了件舊衣服用布條纏住。連肉都磨破的,我就沒辦法了,請來赤腳醫生,用紗布膠帶貼上。

第二天,吃過早飯,就開始了我們的學農生活。

(未完待續)

我是「人比黃花527」。專注原創,記錄生活。有興趣的條友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廣東仲元中學原創大型校史音樂劇《仲元之光——那年那月的仲元人...
    中國教育在線訊 5月19日下午,廣東仲元中學原創大型校史音樂劇《仲元之光——那年那月的仲元人》在廣州市番禺區市橋文化中心劇場上演,將學校80多年厚重磅礴的歷史多角度呈現。番禺區市橋文化中心劇場
  • 那年那月:《少年文藝》讓他走向外面的世界
    那年那月,母親慷慨地給了他五元錢。他用其中的三元六角訂了1982年全年的《少年文藝》,用一元錢作為押金辦理了鄉文化站的圖書借閱證,剩下的錢買了兩本小人書。正如他在自己的《那年那月》一書中寫到的:「《少年文藝》讓我學會感受生活,讓我拿起筆來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從此,他對寫作不再打怵,也願意把口頭不能表達的情感訴諸筆端。大學裡,他是學院學生會宣傳部幹事、副部長、部長。工作以後,藉助較好的文字功底,他的工作崗位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初,他在學校圖書館負責宣傳工作,還擔任《圖書與情報工作》期刊編輯。
  • 歲月如歌,驀然回首,那年,那月,臻正紅
    驀然回首,看我們在中考前200天為自己寫的信,看那張有特殊意義的明信片,看超爸寫給我們的信……那年,那月,臻正紅,溫暖我心,伴我一生。超越永無止境,即是敢於逆光而行,逆光而行,正是向陽生長!
  • 那年那月之拾柴火
    那年那月之拾柴火 文/趙志琦 圖/編輯 劉漂亮 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黃土高原的農民而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燃料,幾乎與糧食一樣重要。因為,即使有了食材,不經過燃料主導的由生變熟的過程,人還是要餓肚子。同樣,如果沒有燃料用來取暖,很難設想,人們怎樣去度過北方寒冷而漫長的冬天。
  • 那年中考(鹿欽海)
    那年中考(上圖為高密三中老照片)(上圖為恩師範永振老師)(上圖為一個村子的高密一中同學)我是至今記著有一頓,我咽下最後一口單餅後,抬起頭來,發現範老師正盯著我看,雙目對視後,他老人家微笑地看著我說,你吃的好香!然後就又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個什麼典故之類,又走過來摸了一下我的頭說,你是個心無旁騖的好孩子,也一定會考好的!非常遺憾的是,我當時看書太少,沒有記住老師給我講的那個典故。今天想起來,或許類似人窮志不短之類吧?
  • 時光的針縫出歲月優雅 ——一場服飾展勾勒旗袍文化的那年那月
    原標題:時光的針縫出歲月優雅 ——一場服飾展勾勒旗袍文化的那年那月   立領斜襟,纖纖細腰,在老上海斑駁的光影中,穿旗袍的女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 【清水茶灘】(八) 那年「9.13」
    【清水茶灘】(八)那年「9.13」 手機日曆顯示,九月十三日!不由使人想起那年9.13。 那是一九七一年,我上小學二年級。9.13事件,國家還要有反應時間,而且信息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我們一個鄉村小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什麼都不知道的。
  • 我的大學|那年那月 在教養所的日子裡
    學校把各類優秀的學生都分別成立了研究組,另派老師重點培養,其中文、音、體、美課四個研究組我都是成員,老師只好把活動時間錯開安排,以避免時間發生衝突,我還兼任了學校版報的編輯(當時我才16歲)。師範畢業後,我終於園了自己多年的教師夢想。一直到1957年全國反右擴大化運動開始,在短短三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學到的知識,全派上了用場,因各種特長集於一身,把所在學校搞得有聲有色。
  • 那年那月那日
    這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寫作,日記屬於私密性文字,涉及到他人隱私的地方(比如誰涉嫌貪汙公款、誰和誰有私情、哪個班幹部居然考試作弊、職稱評審有多少暗箱操作.等等)就讓它石沉大海,寫自己生活與工作的部分留下來,作為青春的紀念。1999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晴冷今天一走進教室,我就發現同學們個個睡眼朦朧,一幅怪怪的樣子。我問怎麼啦?她們齊聲說:「達貝妮失蹤了!」
  • 那年,那月,滄海桑田
    我心裡不是滋味:四十年了,記憶的印痕已在我們的腦紋裡變得模糊,兩個老師的名字竟錯了一雙;學校也由於沒有學生,先是變成幼兒園,後來就撤銷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當年的校舍還在,當年的人在天涯何處?老師,不知道可還健在?能回憶起她們當年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樣子,可能記住他們名字的有幾人?
  • 那年那月 一瓶可樂開始在深圳冒泡
    根據《深圳史志·第一二產業卷》記載,1981年2月,深圳市罐頭廠(現名為深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百事可樂國際公司籤約興辦深圳市飲樂汽水廠,合作生產「百事可樂」。1982年8月,市飲樂汽水廠引進4條國際先進水平的瑞典無菌軟包裝生產線生產美國「百事可樂」,深圳成為中國最早生產「百事可樂」的地區。該廠投產當年,產值771萬元,利潤86萬元,外銷量佔80%。
  • 那年,那月,有一種學歷叫做中師
    以後幾十年各行各業做得好的普遍都是師範生,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相當一部分都是教師改行的,成為各行業的精英,那一時期很多政府機關選拔人才,都是直接從學校老師裡挑選。以至於很多地方教育系統明文規定不允許老師跳槽,不允許在教師中挖人,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通過各種途徑離開學校後大器有成的。
  • 那年考研(鹿欽海)
    那年考研為了報考中國近現代史,總共做了三個方面的準備,一是選定了四川大學李德徵、趙青兩位導師,二是跟物理系83級的王連升同學借了《新概念英語》,三是制定了專業、英語學習計劃,並很快投入到了學習中去。我一看錄取無望,就暗暗揣起來了成績單。後來班主任老師知道了我的成績,就告訴我說,抓緊「做做工作」,可以讀個代培啥的啊…班主任說到這裡就「欲言又止」了,我又不知道怎麼去「做工作」,所以研究生這事,就沒了下文。寫到這裡,就又想起我的文學夢來,你說我當初連個「抓緊做做工作」都不明白是潛規則、得花些銀子,還能寫出啥好文章來?如果總是空洞的正能量,還不貽笑大方?
  • 那年那月之掙學費
    (一)要上學,就得交書費交學費,天經地義。沒錢,就別想跨進學校門,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幫大人幹家務種莊稼。我小的時候,隴東南農村的現狀大致如此,沒有人敢奢望上學時學校能給他減免學雜費。(二)我這裡說的野菜,主要是指伴生在莊稼地裡的苦苦菜。它是農村土地承包前蔬菜匱乏時期天水人煮酸菜投漿水的基本原料。
  • 實習生特輯 | 那年那月那些事
    陳冬冬(粉一班)5月6日,我帶著對幼教事業的熱愛和嚮往,來到了我的實習單位——廣東優爾穎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旗下紅黃藍優爾穎幼兒園。這裡的一切都非常好,我知道好的幼兒園規章制度很嚴格,但我是不會退縮的,我將抓住機會學習更多知識,相信對以後工作會有很大幫助!
  • 鯉魚洲之殤/黎衛:一十六歲下鄉去 鯉魚洲上嘆伶仃(1)
    鯉魚洲之殤/黎衛:一十六歲下鄉去 鯉魚洲上嘆伶仃(1) 口述人:黎衛出生時間:1954年1月下放時間:1970年1月26日回城時間:1979年6月26日1980年考取江西師範大學,本科畢業。 一 忍看娘親淚沾襟春去秋來雙燕子,話不盡人世滄桑。我是六九年的初中畢業生,1970年1月26日,跟到南昌十九中400多隻同學,受到當時「知識青年下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號召,被時代的狂飆激流所裹挾,離開學堂,下放到了江西生產建設兵團。
  • 恰同學少年(一)
    1989年(一年級) 文/竹淅文最近續寫並修改完成了1997年至2020年24年的《十年青春》、《奮鬥的青春不後悔》,一時興起再回憶下自己的愉悅的童年生活吧!回憶小學,不得不提下我們的「恰同學少年」微信群。我們一起暢所欲言地聊天,保持那份純真,給快節奏的生活來了一劑清新劑。
  • 高考往事(一)
    這才讓我有幸在寧波八中遇到了一批優秀的教師,尤其是英語老師馬丹祖先生(願他在天之靈吉祥)。2.那時的教育界風氣相當清廉,還沒有惡劣的冒名頂替一說。否則,我有可能成為受害者。因為,我們那一屆考入大學的十幾個學生中(共有6個班),只有我來自鄉村。那年出梅早,7、8、9三天恰是高溫三伏天。
  • 今天,懷柔人民為您加冕(內附懷柔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名單)
    (工作11年)實驗小學語文教師兼班主任王佳萌(工作26年)實驗小學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徐桂春(工作6年)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人生路上,他(她)帶來啟蒙第一課奮鬥途中,他(她)送上溫暖人心的激勵
  • 那年那月 橫林口老街的故事 圖文/邵振東
    大慨在讀小學三年級時,班上有個同學叫史國華,將一張偉大領袖和林彪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下面印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的是……」的彩色紙,上廁所時當作「手紙」擦了屁股,被同學發現,向我報告(我是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