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想要越來越好,除了努力之外,有些道理還是要知道的,因為這多少能讓你少走一些彎路,會讓你在迷茫的時候找到方向,在彷徨的時候找到答案。
當你迷茫的時候,看看這4段話,看完豁然開朗。
1
靜下心來,學會獨處,你會變得更加從容和強大。
置身喧囂中久了,便習以為常,當人潮散退,就會陷入迷惘,感覺無所適從。
這時,你需要靜下心來,學會獨處,讓心靈好好休憩。
賈平凹曾經說,自己平生最害怕的聲音是「敲門聲」。
因為聲名在外,上門拜訪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一開始,聽到敲門聲他便屁顛屁顛地前去開門,一邊從書房跑出來,一邊喊著:「來了!」
時間久了,他發現來敲門的人都無甚要事,不過圖一個打發時間。
「咚咚咚」的聲音不斷折磨著他,吵得他腦袋「嗡嗡」地疼。這些叨擾,讓他不勝其煩。
為求一清淨處,他陸陸續續搬了五次家,甚至買了門神貼在門上。
但奈何門神攔得住鬼,卻攔不住人,前來拜訪的客人將門神的鎧甲都敲爛。
後來,他不幸染上了B肝病毒。這為他閉門不見客,提供了最好的藉口。
此後,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病症,旁人自然是唯恐避之不及。
從前來來往往的「敲門人」就此很少出現了。
偶爾有不知情的上門拜訪,得知病情之後,立馬拍著腦袋說:「哎喲,瞧我這記性,我還要去辦事的,就先走了!」
自此,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孤身休憩在家中,心也得一時安靜。
無人問津的日子裡,他終於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白天伏案寫作、埋頭看書,再也無人打擾,晚上自在賞月,閒話家常難得自在。
從喧囂中解脫出來,賈平凹覺得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暢快。
能在獨處時將日子過得熠熠生輝的人,大都有一個充盈而美滿的內心。
真正強大的人,總是能在孤獨中,活出不一樣的生命軌跡。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描述過自己的生活。
在荷西上班的時間裡,三毛常常一人獨自在家。
閒暇時,她會去撿舊的汽車外胎,拾回來洗清潔,平放在蓆子上,裡面填上一個紅布坐墊。
不同的汽水瓶,她會用小罐的油漆給它們厚厚地塗上印第安人的圖案和色彩。
深綠色的大水瓶,她抱回家來,插上一叢怒放的野地荊棘。
在等待荷西的漫長時光裡,她孤身一人不覺寂寞,反而為生活增添無窮無盡的驚喜。
誠如三毛所言:「自得其樂這回事相信每一個人多少都能體會,獨處的時光如果安排得自在,境界想來十分高妙。」
心若有了棲息的地方,哪裡都充滿陽光。
人這一生,總要學會與孤單相伴。
當你迷失自我的時候,當你疲累不堪的時候,當你瑣事纏身的時候,靜下心來,學會獨處,
悄然發力,命運會發生不易察覺的變化,你會變得更強大。
2
學會成全自己,取悅自己,生活就不那麼委屈了。
人活一世,免不了委屈;但人只活一世,不要過得太委屈。
有多少人因瑣事惱,因他人惱,以為讓自己憋屈的是那些不順心的人和事,但其實只是忘了,生活常常需要哄自己開心。
這輩子,一定要學會照顧自己,成全自己。
把平淡的生活,儘量過得風生水起;讓自己的背影,儘量變得灑脫不羈。
唐朝有個詩僧叫寒山子。
寒山子本是貴胄子弟,但他多次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卻屢屢不中。
他曾在詩中自述,兄弟責怪他,妻子不理他。後來恰逢家道中落,寒山子的妻兒便離開了他。
沒能求得錦繡前程,又遭遇了世間冷暖,寒山子一個落魄文人不得不告別故鄉,四處流浪。
但寒山子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反而遊歷到天台翠屏山後,娶了新婦,生了兒子,過起了新生活。
他說:「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書。」
讀書、賣茶、務農、採果、挽舟、做草鞋,寒山子的隱居生活極其簡樸,他卻自得其樂。
世事難料,多年之後,寒山子的妻兒身染重疾不幸身故,他又成了孤寡一人。
人生悲苦莫過於此,但寒山子依舊選擇好好生活。
他來到姑蘇城外的一座無名寺,決定靜心修禪,寫下了許多禪詩。
而這座寺廟也因他聞名後世,叫「寒山寺」。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與其羨慕別人多麼好,不如讓自己儘量活得好。
不把時間浪費在苦悶和不快上,懂得不追既往,懂得取悅自己,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蘇軾24歲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宋朝官吏考核的最高等級),成為百年間最優秀的考生,不料為官數年後,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黃州,是蘇軾的命運轉折點。
到了黃州,他脫下文人長衫,換上布衣芒鞋,躬耕於東坡,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為改善夥食,他還研究發明了東坡肉、東坡羹。
即使貧困艱辛的日子裡,他依然將生活過得熱氣騰騰。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曾被命運高高地舉起,準備大有一番作為的時候,卻又被命運重重摔下。
蘇東坡的一生,年少喪母,青年喪妻,中年喪子,仕途不順,一貶再貶,只有短暫的一時繁盛。
從成名時的萬眾矚目,到被命運奪走一切,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蘇東坡總結自己的一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他把失意融化了,化成「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藝術美學。
他把挫折揉碎了,化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灑脫。
他把顛沛流離接納了,化成「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詩意。
天地之間,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所有的困苦終將逝去。
他用詩撫慰了自己,也溫暖安慰著我們。
人生總要有點熱愛,有所堅持。
蘇東坡的詩意人生,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超然物外的灑脫,寵辱不驚的淡泊。
無論生活多難,他都能夠取悅自己。
在那個克己復禮的時代裡,他活得自然,活得通透,在一條布滿荊棘的路途上,他活出了快樂的模樣。
他陪著農人一起耕田,用樹枝打著牛角唱自己改編的詩歌;他鑽研美食,讓「東坡肘子」「東坡肉」廣為流傳,成為當地的名菜。
在命運的千錘百鍊之下,他早已看淡了人世間的功名與浮華,集儒釋道於一身,心如止水,悟徹天地。
人生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無論生活有多難,也能夠讓自己快樂。
《了凡四訓》裡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命運自己把握,想要的就謀求,人生一場風雨路,苦樂終須自己渡。
生活幸與不幸、是悲是喜,往往不在於我們經歷了什麼,而取決於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
豐子愷曾說:
不是這個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意,不如釋然。
人活一世,難免不遭遇傷痛,真正能治癒你的,不是時間,不是他人,唯有自己。
當你懂得成全自己,就會發現真正美好的生活,無需向他人祈求,無需去遠處找尋。你只需用心過好自己,就能找到與世界相處的最佳模式。
3
懂得拐彎,路才會越走越廣闊。
這世間的很多事物,往往很多都是迂迴曲折、循環往復的。
水能匯聚大海,不僅是因其激流勇進,還因它懂得避開障礙,拐彎而流。
人生路上,遭遇挫折,轉個彎,又何嘗不是辦法。
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條條大路通羅馬,路走通時,拐個彎,會發現,腳下的路,都是相通的。
漫畫家鄭辛遙曾言:「在路走完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到了路的盡頭,而是提醒我們是時候拐彎了。」
太執著的一條路走到黑,結果只有撞南牆,但如果在路的盡頭轉個彎,那就會柳暗花明,走入一種全新的境遇之中。
你所以為的困境,並非沒有破解的方法,只要心態變了,逆境就變為了順境,落後也就變成了超越。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管遇到什麼事,不妨轉個彎,事情往往就會有轉機,會迎刃而解。
心變了,腳下的路變了,感受自然也就不同,這也就是「拐彎」的魅力。
古時候,有個讀書人上京趕考,夜色降臨,他便入住一家客棧。
當天夜裡他便做了個奇怪的夢:天在下雨,他戴著鬥笠,打了把傘,在自己家的牆上種高粱。
他心生疑惑,便去找算命的解夢。
算命的說:
「你收拾東西回家吧,在牆上種高粱那是白費力氣,戴著鬥笠打傘這是多此一舉!」
書生萬念俱灰,收拾行李準備回家。
掌柜的看到感到奇怪,書生便把前因後果說了一遍。
掌柜的說:
「客官這次定能高中,你想想,牆上種高粱,這不是高中嗎?打傘戴鬥笠,這不是穩上加穩嗎?」
書生一聽,覺得有道理,便參加了科舉考試,結果中了個探花。
讓我們困在「死胡同」裡的,從來都是不會拐彎的心態。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
當時,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殺來。但偏偏這時候諸葛亮的身邊並沒有大將,對付司馬懿的只有文官。
很多官兵聽到司馬懿來攻打的消息後,盡皆失色。
他們心灰意冷地說道:「既然都是死路一條,不如就衝出去與敵人拼了。」
但諸葛亮卻相信,天無絕人之路,肯定會有辦法的,最終沒有聽取官兵們的建議。
後來,諸葛亮想到,既然軍力不足,就不要在這方面一直耗著,倒不如從其他方法入手。
於是他心生一計,傳令所有士兵都喬裝成老百姓,各自在自己的地方打掃,如果魏兵進城,誰都不許大叫和亂動。
吩咐完後,諸葛亮便身披鶴髦、戴綸巾,帶著兩個小童和一把琴登上城樓。
司馬懿率軍到達時,看到城門裡只有低頭打掃的老百姓,和坐在城樓上的悠閒自樂的諸葛亮。
心想,這當中肯定有埋伏,便命令部隊撤軍後退。
諸葛亮臨危不亂,沒有盲目地與對方硬碰硬,而是及時放棄了出兵,果斷地拐了一個彎,走了另一條路,最終成功地化險為夷。
正所謂,水到絕境是風景,人到絕境是重生。
一段路走不通時,學會拐彎,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
執念太深,只會撞了南牆,轉個彎,或許會峰迴路轉。
相由心生,心隨路轉。轉過來,就會有一種全新的境遇。
林語堂說過:「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是南牆還要撞得頭破血流的人,終其一生也難以享受到生活中那點滴的幸福。
陷入深淵,困進泥潭中,別急著前進,停下來想想,拐彎換條路走,才能走出一段更廣闊更遠的路。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高僧和徒弟一同下山,高僧問徒弟:
「如果你前進一步就是深淵,後退一步就是刀山,那你該怎麼辦?」
徒弟不假思索地說:「我會往旁邊去。」
很多時候,峰迴路轉,就在一念之間。
梁啓超曾說:「變則通,通則久。」
通往最終的成功之路有很多,並非要執著於一條道路。
懂得轉彎的人,才能找到出路,心變了,腳下的路也就變了。
人這一生,別和自己較勁,要學著和生活和解。
適時的轉一個彎,或許會別有天地。
順勢而為,才能借勢有為,在不起眼的拐角處,才會一不小心遇到了幸福。
4
看淡得失,一切順其自然,你就活得不累了。
人這一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經歷,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
這所有的一切,我們都無法預料。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看淡得失,順其自然。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道德經》中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這一生,世事無常,苦難和幸福總是不經意之間到來的。
身處苦難之中,人總會被黑暗包圍,看不到那黑暗之後的光明,身處幸福之中,人就會被喜悅籠罩,從不會思考喜悅之後的變化。
但福禍相依,福和禍是事情的兩面性,相互依存,也可互相轉換。
對於人生中的得失,大可不必太過在意,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人生幾多風雨,你是歡喜也好,悲傷也罷,都不過南柯一夢,既然如此,又何必在意一時得失。
人生,總是在得到和失去之間循環往復。
這世上的事,得與失永遠是相輔相成的,很多時候看似失去,其實在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獲得。
《莊子》中有個小故事,肩吾問孫叔敖:
「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露出榮耀,後來,三次被罷官也沒有表現出憂愁的神色,總是這麼歡暢自適,你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叔敖回答:
「我覺得官職爵祿的到來不必去推卻,它們的離去也不可以去阻止,這些得與失都不是出於我的自身,也就沒有憂愁的神色。」
歲月如歌,無論福禍得失,無論成敗榮辱,該來的躲不過,該走的阻止不了,坦然面對,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處事態度。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所有的酸甜苦辣,得得失失,都是旅途中的風景。
人生本過客,得失皆隨緣。
人生在世,不必執著於得失。要知道,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給的,內心滿足即圓滿;若內心不知足,就很難得到真正的幸福。
放平了心態,才能擁有更多,看淡了得失,眼前的世界才能寬闊無比。
古時候,有一個樵夫住在一座荒山腳下,生活十分貧困。
一天,一位雲遊的高僧路過此地,到樵夫家中討了碗水喝,樵夫看到有客來到,便熱心接待了高僧。
高僧離開的時候,給了樵夫幾顆種子,並告訴樵夫:「你現在把這些種子種到身後的荒山上,你的生活就會慢慢變好的。」
樵夫接過種子,謝過高僧,高僧走後,樵夫立刻拿著鋤頭上山,找了一塊肥沃的空地,將種子種了下去。
在樵夫的精心照料下,數月之後,那幾顆種子已經長大,結出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果子。
樵夫摘下一顆嘗了嘗,甜美多汁,於是,便採摘了些拿去集市上去賣,沒過多久便銷售一空。
樵夫高興極了,心想,這次發財了,高僧果然沒有騙我。
可是,當他再次回到山上時,發現果樹已被幾隻狗熊折斷,果子也被狗熊都吃完了,地上只剩下滿地的果核。
樵夫傷心欲絕,幾個月的辛苦付之東流。心灰意冷的樵夫回到了家中,生活依舊貧苦。
數月之後,樵夫上山砍柴,不禁又來到了當初種果樹的地方。
卻驚奇地發現,當初被狗熊折斷的果樹,現在已經長出了一片果林,樹上結著數不清的果子。
樵夫這才發現,原來是當初狗熊吃完掉落在地上的果核,經過幾個月的生長,長成了現在的果林。
而樵夫也因為有了這片果林,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有得,有失,才是人生的常態。
得到,不必太過驚喜,失去,不必,太過悲傷。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發生的一切都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漸漸地你就會發現:凡事看淡,一切順其自然,才活得輕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