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革後期,市面上樣板戲,中南海內卻放著一批「特供」的傳統戲曲,這是由江青親自領導,文化部牽頭專門為「最高領袖」錄製的,這其中亦有《遊龍戲鳳》。
作者:李舒(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
《遊龍戲鳳》算是一出小戲,若出現在戲單上,大家一望便知,今天還有旁的戲。這齣戲從頭演到尾,不過50分鐘。
但卻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齣好戲。農家的賣酒女,遇見微服私訪的貪玩天子,天真爛漫地應對陌生男子的各種調戲。不過是吃一頓飯,從相識到拉手到上床,居然也只用了五十分鐘,實在算是一出大膽的愛情劇。
(京劇《梅龍鎮》,又名《遊龍戲鳳》)
可別小看了這齣小戲。1923年8月,敬懿皇貴太妃過生日,在重華宮漱芳齋戲臺演了兩天的戲祝壽。當年給慈禧太后唱過戲的內廷供奉楊小樓、陳德霖、錢金福、王鳳卿、俞振庭等和當時正紅的梅蘭芳、餘叔巖等都應邀入宮演出。兩天的戲碼中,就有《遊龍戲鳳》一折,由譚小培和筱翠花扮演正德皇帝和李鳳姐。
在敬懿老太妃面前演這齣戲,似乎有點諷刺意味。《遊龍戲鳳》裡的男主角正德皇帝喜歡出外冶遊,和老太妃的丈夫——偷偷出宮去狎妓染上花柳病(傳聞)的同治皇帝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位只活了19歲的少年皇帝年輕時也喜歡「市井閒情狀」,愛看「小說淫詞,秘戲圖考」。不過,看著臺上的明武宗,老太妃也許會想起逝去的青春歲月,畢竟,剛剛入宮時,她也曾經有過一段甜蜜的小兒女歲月,大約,就和李鳳姐一樣?
這是紫禁城裡最後一次屬於愛新覺羅家的鑼鼓喧天,不久,馮玉祥逼迫溥儀出宮,但《遊龍戲鳳》仍舊在演下去。1926年,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王克敏過50歲生日,在家裡辦堂會戲,請來了大名鼎鼎的梅蘭芳,還有1925年剛剛來北京發展的孟小冬,預先告知的戲碼是《四郎探母》,壽筵開始時,忽然臨時改演《遊龍戲鳳》。《遊龍戲鳳》乃是梅蘭芳的拿手戲,那天演出,卻是孟小冬第一次在臺上唱朱厚照,雖然大家都為她捏了一把汗,小姑娘卻自信地說:「臺上見。」結果,戲臺上,女人演的正德皇帝和男人演的李鳳姐,一個英俊瀟灑,一個活潑俏麗,真正所謂「顛鸞倒鳳」,兩人演得默契非凡,嚴絲合縫,贏得臺下一片叫好,臺上的兩個人,也因為這齣戲,展開了一段情緣。
(電影《梅蘭芳》劇照,梅蘭芳與孟小冬唱《遊龍戲鳳》)
當時情真意切,之後卻有緣無分,梅蘭芳和孟小冬最終以黯然收場。說來也怪,我的一位朋友,也曾經票過一出《遊龍戲鳳》,並且愛上了「李鳳姐」。兩人演了一回活脫脫的「梅蘭芳和孟小冬」,愛得死去活來,最後「李鳳姐」去國離鄉,留下「正德帝」痛苦神傷。事後,他一直對我們說這齣戲有魔咒,「最好不可演,演了都是孽緣」。至於真假,不信邪的可以一試。
演《遊龍戲鳳》容易動情,多半是因為這齣戲裡,有許多生旦調笑的細節,比如摸手、彈肩,更有頗為露骨的臺詞,比如以「好高的房子」隱喻李鳳姐的胸等等。劉曾復先生和梁小鸞女士曾經演過一個「潔本」,劉先生認為,正德皇帝首先是一個皇帝,需要有皇帝身份。他初見李鳳姐時,只覺可愛,倒並無色心。與之相對的,李鳳姐需要演出天真無邪,不能像「筱翠花演的時候那樣,恨不得勾搭上前」。2005年,因為復旦百年校慶演出,我曾經請劉先生給我說過這齣,確實沒有那些一般版本上的輕浮。
有支持者,亦有反對者。黃裳先生就非常不喜歡這齣戲,他曾說,京劇的《遊龍戲鳳》,只有一段可聽,那是李鳳姐出場,一句「自幼兒生長在梅龍鎮,兄妹們賣酒度光陰」,小家碧玉形象凸顯。然而後來卻越來越差,前一秒還有勇氣罵人家「混帳」,結果見了龍袍,居然跪下討封,實在太沒有骨氣。
目前留存的演出錄音錄像中,有馬連良和張君秋的版本,曾被拍成電影;亦有楊寶森和趙慧秋版本,有50年代錄音留存。黃裳先生最不喜歡馬連良的版本,說覺得「油腔滑調」,是自認為的「風流」。文革後期,市面上樣板戲,中南海內卻放著一批「特供」的傳統戲曲,這是由江青親自領導,文化部牽頭專門為「最高領袖」錄製的,這其中亦有《遊龍戲鳳》,李鳳姐點名由李世濟扮演,正德皇帝的扮演者是張君秋的兒子張學津,據說這也是「最高指示」。
(馬連良、張君秋《梅龍鎮》)
上世紀八十年代,65歲的童芷苓為了提攜34歲的嚴興朋——後者的姑姑乃是她的好友言慧珠,和他同臺演了一次《遊龍戲鳳》,這個版本被許多戲迷所稱道。不過我看了,卻有種「鳳戲遊龍」的錯覺,大約是因為童阿姨實在演得太高妙了,倒顯得老生頗為青澀。很多年之後,我曾經和嚴興朋老師聊起這齣,並問他「有沒有再演的打算」。他說:「肯定不會再演了,誰能演得比童阿姨好呢?」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