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RI2009:今年世界經濟將梯次復甦

2020-12-25 搜狐網

  綜合排名位次下降急劇前10個國家  

  2007-2009年中美經濟形態與復甦路徑

  在過去的四年裡,《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基於結構主義經濟理論和系統方法,成功地預測了這次全球經濟危機。2006年報告預測2007年「全球貿易投資風險狀況總體向好」,2007年預測「2008年世界經濟將進入8年周期谷底」,2008年預測「經濟緊縮的滯後效應可能使2009年經濟緊縮程度超過2008年」、「2009年後期世界經濟或將復甦」。

  由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遂寧綠色經濟研究院(SAGE)院長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9),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和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2008年全球100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並對2010年全球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提出預警。以下是該報告的部分內容:  

國家風險評級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從全球100個國家經濟風險評級情況來看,處於A級以上(含A級)的國家共有57個,其中AAA級國家有芬蘭、盧森堡、紐西蘭三個國家,僅佔總量的3%。AA級國家有澳大利亞、奧地利、巴林、比利時、巴西、喀麥隆、加拿大、智利、中國、丹麥、德國、希臘、愛爾蘭、以色列、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荷蘭、挪威、秘魯、波蘭、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西亞、英國、美國等30個國家,佔全球100個國家總量的30%。另外,2/3的國家經濟風險處於A級以下,國家經濟風險較大。其中,辛巴威最低,為CCC級,國家經濟風險極大。

  從100個國家債務風險評級情況來看,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智利、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日本、盧森堡、荷蘭、紐西蘭、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美國等21個國家為AAA級,中國等15個國家為AA級,兩者相加,國家經濟風險狀況良好的國家佔總量的36%。哥倫比亞等其餘64個國家在A級以下,其中玻利維亞等17個國家評級在CCC級以下,尼加拉瓜和辛巴威2個國家具有嚴重債務風險,評級為D級,國際支付風險極大。  

全球和平穩定總體趨勢繼續加強

  《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9)報告顯示,包括國際和平、國內穩定、法律效率三項指標在內的政治風險指數平均值為0.8561,比2008年平均值0.8401提升了2%,全球政治風險狀況進一步改善。

  2008年世界經濟繼續在和平的主旋律中向前發展。數據表明,在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政治風險指數中,前10名均是發達國家,後10名有7個國家是發展中國家。非洲的納米比亞在100個國家政治風險指數排名中首次進入前15名,而日本、法國、斯洛伐克這些發達國家由於受到國內政府更迭、參與國際戰爭等非穩定因素的較大影響,在本次排名中有較大的滑落。  

全球國際支付風險有所增加

  由於全球經濟放慢增長速度,市場明顯萎縮,多國金融紊亂和生產及出口下降,許多國家經濟出現衰退。事實表明,各國採取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了經濟復甦,但金融修復、庫存消化和生產復甦仍需要一個過程。《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9)報告顯示,包括國際貿易差額佔GDP比重和國家信用等級兩項指標的支付風險指數平均值為0.6874,低於2007年0.7128的平均值,下降3.5%,更低於同期全球100個國家貿易投資綜合風險指數平均值0.7431的水平,全球國際支付風險有所增加。

  總體來看,發達國家擁有自由的經濟體系、靈活的匯率制度和發達的金融市場,因此往往比發展中國家具有更良好的支付能力。政局不穩,經濟環境較差,體制不健全,使得非洲國家面臨更大的支付風險,在最後10名中就有6個國家來自非洲。

  2008年中國經濟總體穩定。中國支付風險指數0.9063,高於綜合指數0.8516水平,排在全球第24位,略低於綜合指數排名,AA級國家信用指數較好。外匯儲備充足,但使用效率不高,人民幣匯率缺乏彈性,潛伏巨大投機風險,中國支付狀況亟待優化。  

2010年:誰是新的爆發危機國家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出現危機往往是經濟危機和支付危機同時出現。2008年冰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綜合指數從上年的第28位下降到第90位,同期國際支付風險指數從第67位下降到第95位,經濟風險評級為BB級,支付風險評級為CC級,支付危機和經濟惡化相互作用導致經濟危機。由此判斷,2010年可能出現經濟危機或支付危機的國家可能是奈及利亞,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綜合指數從上年的第29位下降到第82位,同期國際支付風險指數為第97位,經濟風險評級為BBB級,支付風險指數為C級,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爆發危機的國家。

  數據顯示,辛巴威、查德、亞塞拜然、牙買加、衣索比亞、蒲隆地、尼加拉瓜、馬達加斯加島、巴基斯坦、拉脫維亞、冰島、塔吉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尼泊爾、茅利塔尼亞、奈及利亞、愛沙尼亞是經濟風險最大的20個國家。

  與此同時,辛巴威、尼加拉瓜、馬達加斯加島、奈及利亞、亞塞拜然、冰島、保加利亞、阿爾及利亞、查德、蒲隆地、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千里達及托巴哥、莫三比克、玻利維亞、科威特、柬埔寨、卡達、蒙古、牙買加則是支付風險最大的20個國家。  

各國經濟形態與經濟復甦路徑

  為了更好地對世界經濟復甦情況作準確、科學的判斷,我們以中美兩國2007-2009年經濟狀況作為考察樣本。  

1、中國由經濟膨脹轉向經濟實脹

  2007年中國處於經濟增長、價格上漲的「經濟膨脹」,2008年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中國四個季度經濟增長速度與物價變化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似乎要轉向經濟下滑、價格下降的「經濟緊縮」。不過,在中國採取大規模擴張政策後,這種經濟下滑的趨勢被扼制。從2009年二季度起,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反彈。然而,擴張政策沒有使經濟轉向預期的經濟膨脹。相反,在全球經濟危機、世界市場萎縮的情況下,比正常年份超出一倍多的過量投資加劇了生產過剩,市場供給大於需求,市場價格下滑,轉而進入經濟增長、價格下降為特徵的「經濟實脹」。2007-2009年,中國經濟經歷了「經濟膨脹→經濟實脹→經濟復甦」的轉變過程,而經濟復甦的程度關鍵看2009年第四季度中國的價格能否轉向正增長。  

2、美國由經濟緊縮轉向經濟復甦

  2007年美國已經出現「低增長、低膨脹」的經濟緊縮跡象。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長從2007年的2.3%降為2008年的0.4%,並在2008年下半年後期陷入經濟衰退。2009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以2.8%的速度強勁復甦,取得了自2007年以來11個季度中僅次於2007年第二、三季度3.2%、3.6%的好成績,國內消費增長強勁,住房消費更是23%的高速增長。2007-2009年,美國經濟經歷了「經濟膨脹→經濟緊縮→經濟滯脹→經濟復甦」的轉變過程。

  實踐表明,中美兩國經濟危機的性質、復甦的路徑、發展的結果不盡相同。

  首先,經濟危機表現的性質不同。美國是金融危機,受其影響,國內企業一度因為資金短缺而生產困難。從邏輯上講,美國經濟只是出現暫時性「貧血」,資金短缺,不缺市場,美國企業沒有庫存拖後和市場過剩問題,只要解決了資金問題就可以恢復生產,就可以實現經濟復甦。相比之下,中國則是工業經濟和出口受阻形成的生產過剩危機。由於世界經濟危機導致國際市場緊縮,出口下降,生產過剩,工業經濟結構與外向增長方式受阻,經濟轉向緊縮。

  其次,中美兩國的經濟復甦路徑不同。美國經濟復甦首先是市場復甦,經濟稍後轉向增長,從而實現快速的「V」型復甦。相比之下,中國經濟首先是在大量政府投資刺激下形成的生產復甦,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由於國外市場需求受限,生產越多,過剩越多,價格下跌也就越多,陷入經濟增長、市場過剩的經濟實脹。

  第三,經濟增長的結果不同。美國政府向金融機構大量注資符合國內經濟「貧血」的症狀,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中國也採用同樣擴張政策,投資力度增加一倍,在客觀上只能進一步加劇過剩,使得經濟陷入難以治理的經濟實脹,經濟復甦可能是「V」型復甦,也可能是「W」型復甦,這取決於市場價格何時回升。  

2010年:世界經濟將梯次復甦

  統計分析,2007年各國基本處於經濟增長、價格上漲的「經濟膨脹」形態。2008年第一季度開始,泰國、丹麥、愛爾蘭、愛沙尼亞、羅馬尼亞、美國、加拿大、牙買加、紐西蘭等一些國家已經出現經濟下滑的態勢,出現經濟危機的跡象;到2008年第四季度,已經有33個國家出現經濟衰退,進入「經濟滯脹」形態,佔樣本49%的比例。同時,美國、加拿大、埃及、紐西蘭等國經濟與價格雙雙下降,進入「經濟緊縮」形態,日本、愛爾蘭、英國、瑞士、葡萄牙緊隨其後,到2009年第一季度也都進入了「經濟緊縮」形態。此後,在各國政府擴張政策刺激下,經濟開始復甦。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已經有韓國、印尼、美國、模里西斯、埃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經濟實現反彈,回復到「經濟膨脹」形態。

  《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9)報告顯示,由於世界不同國家受到經濟危機影響不同,採取的政策措施不同,經濟復甦的路徑、時間、效果也不同,預計全球經濟大致將經歷「經濟膨脹→經濟滯脹→經濟緊縮→經濟膨脹」的復甦過程。從大洲來看,北美洲、大洋洲目前的經濟復甦跡象較強烈,而歐洲處於經濟緊縮形態的國家比例比其它大洲要高,多數國家仍處於經濟衰退中,預計要實現全面復甦仍需一段時間;同時,一些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較少受到這場經濟危機的影響。由於這次世界經濟危機源於美國金融體系循環貧血,而不是生產過剩,並沒有出現大的經濟結構變動,多數國家的經濟危機主要由外部劇烈衝擊所導致,本國經濟體系並未出現大的問題,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修復。總體來看,世界經濟梯次復甦的信號非常強烈。

  目前,美國從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已經出現經濟復甦,但失業率沒有下降,仍是淺度復甦,而不是中度復甦和深度復甦。  

2010年:世界經濟進入周期上升過程

  國家經濟復甦看增長和價格,世界經濟復甦看美國。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已經在2009年第三季度實現初步復甦,2010年世界經濟總體將轉向復甦,並將進入V型波動、周期上升過程。

  總的來說,2010年世界和平發展的趨勢仍將繼續,各國政治穩定仍將持續,宏觀經濟政策會因為經濟危機而變得更加小心謹慎,但經濟危機中龐大的財政支出形成的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將成為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的潛在不利因素。各國貿易政策儘管會有所變化,但在WTO剛性約束下,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仍將繼續。各國受到衝擊的支付體系也會在更加嚴格監管中完善修復。

  毫無疑問,經歷經濟危機的巨大衝擊,世界經濟面臨變革。世界各國對經濟危機進行深刻反思,人們逐漸認識到世界經濟不對稱、不平衡是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源。目前,美國和中國兩類國家面臨不同的經濟結構不對稱,也存在不同的經濟危機淵源。

  美國面臨的經濟結構不對稱是:一方面是國內經濟結構不對稱,包括金融機構大量向沒有償還能力的人提供貸款;另一方面,存在國際經濟結構不對稱,轉向服務經濟結構的美國需要大量進口工業產品,國際貿易嚴重逆差,國際金融大量順差。實際上,這種結構不對稱從全球看是對稱的,美國是服務經濟和進口增長型經濟,美國把相同生產要素從低效率的工業經濟領域轉向服務經濟領域,實現結構增長,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但是美國服務產業創造的收益遠遠高於工業產業,美國在支付進口之後還有剩餘。如同銀行一樣,只要美國服務產業經濟效率高於進口工業產品,進口工業產品對美國就是合算的,美國進口型增長的結構就可以持續。美國未來經濟應當不斷提升服務經濟水平,提高經濟效率,保持進口增長循環。與此同時,加強金融監管,防止金融領域及其他領域出現新的投機性不對稱。

  相比之下,中國是工業經濟和出口增長結構的國家,依靠出口增長的工業經濟結構在世界經濟危機、全球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出口受阻、增長放慢、庫存增加、價格下降、經濟緊縮,未來發展是轉向需求空間巨大的服務經濟,應當通過「結構增長+服務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市場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實脹,同時解決資源環境、社會就業、教育發展、醫療保障等社會經濟難題,真正走上效率、和諧、持續的發展軌道。

相關焦點

  • 傑盈逸富:2021年世界經濟將快速復甦
    來源:金融界網站在經歷了一年的震蕩和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之後,明年的任務將是控制冠狀病毒,刺激全球經濟增長。不過,傑盈逸富警告稱,真正的復甦只能在明年年中開始,今年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與2008-09年的危機大不相同,復甦也將大不相同。
  • 外媒評述:中國經濟增長將引領世界復甦
    報導指出,中國承諾將更關注高質量的經濟增長而不是增長速度,而且官方沒有公布經濟增長目標,這是幾十年來第一次。中國領導層提出了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經濟學家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大幅反彈,增幅或達8.2%。
  • 顏色:疫苗最新進展與世界經濟復甦
    疫苗的進展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本報告對全球疫苗的進展做出系統梳理,並摘要了WB(世界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OECD(世界經合組織)對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的預測。,而第二季度才能實現大面積接種以追求群體免疫的效果,但發展中國家則將接種率不足、接種速度落後;第四,目前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疫苗的上市有利於明年全球經濟復甦,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5.2%,OECD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4.2%。
  • 畢馬威今年中國招聘數不減新納1900名員工迎經濟復甦
    作為世界著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畢馬威也在想方設法消減成本以度過危機,但在中國將逆勢而上,仍將招聘與去年同等數目1900名新員工以儲備人才迎接中國經濟復甦帶來的市場機會。  CBN:對於這場百年不遇的衍生品帶來的經濟危機,你認為什麼跡象是世界經濟危機結束的標誌?
  • 人民日報和音:當用負責任行動助力世界經濟復甦
    是強勁反彈,還是艱難爬坡,這取決於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取決於各國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心和能力,也取決於各國抓住創新發展和開放合作機遇的切實行動。隨著新冠疫苗陸續問世,國際社會普遍對今年世界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充滿期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今年將實現5.2%的增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增長4.2%。但也要看到,世界經濟恢復呈現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
  • 國際論壇:中國經濟復甦將帶來乘數效應
    中國在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開放合作,為穩定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加快,同比增長4.9%;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0.7%,實現由負轉正。根據中國官方近期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5.2%,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0.7%。
  • 中國外貿外資持續穩定 推動世界經濟貿易復甦
    高峰透露,今年以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通過持續密集的磋商,加快推動談判進程。本周,雙方正舉行第35輪談判,雙方將聚焦解決遺留問題,為實現雙方領導人確定的談判目標不懈努力。「中歐雙方達成高水平的投資協定將為中歐雙方企業開展雙向投資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良好的制度保障,提升雙邊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推動中歐經貿合作邁上新的臺階,促進形成中歐互利共贏新的局面。」高峰說。
  • 從三大支柱產業看美國經濟復甦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月度調研,經濟學家預計今年增長率將達到2.3%,明年將進一步達到2.8%。上周三美聯儲進一步調高增長預期,預計2014年美國經濟將實現3%-3.5%的增長。  儘管美國經濟龐大,但決定美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因素仍然是其三大傳統支柱產業,亦即房地產、鋼鐵和汽車產業。三大產業一旦復甦,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其他產業亦將隨之復甦,當前美國的經濟復甦可以按照這一標準進行判斷。  首先,美國的房地產業復甦形勢明顯。
  • ...折射美國經濟現狀!全面復甦或需2年,全球貿易進出口將遭受重創
    眾所周知,受到疫情影響,目前美國經濟狀況不容樂觀,雖然該國近期一直有意重啟經濟,但是美國經濟要在短期內復甦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媒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可能需要1到2年的時間才能全面復甦。為了刺激該國經濟復甦,美聯儲還將再投入數萬億美元。
  • 經濟學家:中國的經濟復甦將惠及東協
    經濟學家指出,儘管新冠肺炎疫情仍有不確定性,但中國的經濟復甦將惠及東協成員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東協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亞洲一位知名經濟學家說,儘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存在不確定性,但中國的經濟復甦將惠及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成員國。
  • 美國經濟將以什麼形式復甦?字母還是數學符號?
    美國經濟的結果可能是幾個字母中的一個,也可能是一個數學符號。據市場觀察報導,一些策略師預計,美國經濟復甦的形態將類似於「V」型: 在經歷了數月的蓄積能量後,經濟增長將以向右的直線上升。2009年,股市剛剛觸底,索羅斯表示,經濟觸底後自然會反彈一點,但隨後將「安頓」到一個長期的低於標準的增長期,一個看起來像「倒平方根符號」的「持久減速」。基於這一長期緩慢的趨勢,特肖克和安德森寫道:「隨著COVID-19曲線變平,以及對新療法和/或疫苗的希望,市場繼續上漲。由於缺乏高效疫苗,預計經濟復甦將適應『新常態』,即取消居家令,但消費者如果沒有失業,則會保持謹慎。」
  • 中國駐卡達大使:用信心與合作照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
    採訪全文如下:用信心與合作照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一、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面臨重重困難和挑戰。大使閣下,請問您如何看待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根據權威機構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4%,全球商品貿易量將下降9.2%。但應看到,面對重大自然災害,國際社會沒有退縮,而是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用勇氣、決心和關愛照亮了至暗時刻。當前,我們正處在奪取全球抗疫鬥爭勝利黎明前的黑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信心,更加期盼動力,更加呼喚合作。
  • 「海外網年終策劃①」引領世界經濟復甦,中國是「火車頭」
    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控制好債務和金融風險,中國經濟完全能保持上漲態勢。隨著各國相繼大規模接種疫苗,國際疫情有望得到較好控制,國際貿易、投資等下降幅度有望得到收斂。綜合種種因素,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比今年更高的增長率。經合組織曾在此前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在疫苗接種等利好因素作用下,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2%,中國經濟增速將達8%。
  • 經濟復甦或將延續 關注順周期方向
    基金認為,明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復甦態勢或將延續,A股上市公司盈利加速,到下半年可能邊際回落。權益市場配置價值仍然明顯,一季度可能出現做多窗口,尋找低估順周期行業優質個股,新興經濟中的科技、醫藥及消費升級等仍是長期方向。
  • 經濟數據亮眼 中國坐穩全球經濟復甦頭把交椅
    中國可能是今年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報導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破壞了全球經濟,但中國是一個明顯例外。今年,全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3.5%。摩根史坦利公司預計,美國的GDP將下降3.5%,而歐洲的GDP將下降7.2%。與此同時,它預計中國將在2020年實現GDP的正增長。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一個特例。
  • 沙烏地阿拉伯《祖國報》專欄作家:中國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動力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動力」「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經濟實現正增長,提振了各國經濟復甦和發展的信心。」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國際形勢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賈邁勒認為,中國積極發揮作用,促進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為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紅利。賈邁勒說:「中國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議主張,有力提振國際市場信心,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動力。」今年是中國和沙特建交30周年。
  • 《經濟學人》刊文:世界經濟復甦極不均衡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近日刊文稱,分析人士預計,第三季度全球GDP將增長至少7%,但世界距離恢復正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行業和國家之間經濟復甦極不平衡。中國將是2020唯一實現增長的大型經濟體。
  • 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復甦具有戰略意義
    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疫情物質和宅經濟的供給基礎,保證了中國外需不僅沒有隨著世界貿易的崩潰而崩潰,反而逆勢出現超預期反彈,為中國內循環的重啟和經濟整體復甦提供了強大支撐。在全球需求大幅緊縮的背景下,我國出口出現了超預期增長,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正是中國與海外疫情及經濟復甦的不同步所提供的出口替代。
  • 今年行情類似2009年?慢漲有望延續至明年一季度
    來源:上海證券報 今年行情類似2009年?那明年……汪友若近期的市場風格較為「糾結」,新老經濟、周期成長皆有所表現。在宏觀經濟數據繼續修復、外圍市場普漲的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進一步抬升,上證指數本周漲1.06%,且盤中突破今年7月的高點,市場成交額則已連續3周抬升。對於「跨年行情」,不少機構分析認為,海內外經濟恢復預期仍在深化,指數的慢漲格局還將持續。
  • 當用負責任行動助力世界經濟復甦(和音) ——放眼二〇二一年②
    是強勁反彈,還是艱難爬坡,這取決於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取決於各國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心和能力,也取決於各國抓住創新發展和開放合作機遇的切實行動。隨著新冠疫苗陸續問世,國際社會普遍對今年世界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充滿期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今年將實現5.2%的增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增長4.2%。但也要看到,世界經濟恢復呈現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