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不出「床前明月光」保研失敗了,我真的有錯嗎?
文/麼麼
今天一打開某個群聊,發現了一個令我自己也很吃驚的瓜。雖然我沒經歷過保研,但也會對這東西保持好奇。怎麼面個試就直接升級成了研究生了?老師到底問了這些面試的同學什麼問題?算了,先不解釋自己的疑惑,也跟大家分享這個瓜:
沒錯,就是有人保研失敗了。理由聽起來似乎也很奇葩,就是老師要這個同學背一下李白的《靜夜思》,她居然背不出來!我用「居然」這個詞是因為我也很吃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是從小背到大的嗎?怎麼回事?難道她一時腦子短路了?我不負責嘲諷她,事後一想我卻要為她打抱不平。背不出「床前明月光」保研失敗了,我真的有錯嗎?
不,她絕對沒有錯。「背不出」就是差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為什麼就固化成了一個公理呢?
相反,憑什麼「背得熟」就是優秀,就是厲害呢?我一直不明白你們在追捧《中國詩詞大會》什麼,選擇全靠背,飛花令也是背,誰背得好誰就厲害,就被人高高捧起來。當然,你們會說像武亦姝這樣的同學,就是真的又會背,又會理解啊。你們的邏輯也很奇怪,難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要培養成武亦姝那樣嗎?我們的個性呢?要背出二十四朝古詩才能符合你們的保研標準嗎?我替她不平。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中國人應知的文學常識》,當然一本書有好有壞,誰都承認的。但是書中一直出現的「初唐四傑」是誰,「吳中四士」是誰令人費解,為什麼我一定要知道這些稱號是誰?全書我看不能叫「中國人應知的文學常識」,書名應該叫「中國人不應知的文學常識」。當然你說李白是個詩人這種基本常識我知道就好了,至於我背不出他某一首詩,可能是因為我太陶醉了,忙于欣賞了就沒背!
還有考《中國近代文學作品選》我覺得也有點瞎。文學就應該從心裡去欣賞的,老師放一下文學作品改編成的電影,大家體會體會,就是正道了。但是你非要出個題目,問《金鎖記》誰寫的,原載哪裡,分成幾個部分那真的是本末倒置了。我知道《金鎖記》是表達人性心理扭曲的就行了,我何必知道它原載哪裡,分成幾個部分。
天天背,天天考。搞得大家學習古詩的興趣也沒有了。一個學長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喜歡打籃球,但是如果你讓我天天打籃球,還規定到幾點,我也會討厭籃球」。確實,我喜歡古詩,但是如果你天天叫我背,規定我要考多少分,我也會對這種東西反感。現在都喜歡矯枉過正了嗎?背不出一首詩就直接被淘汰,你會背的別人還真的不一定會呢,你不如都淘汰得了。也不想說了,將來比這更好笑的事還有呢!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