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英語文學,養在深閨人未識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英語文學的源起和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從起初的英國文學的一枝獨秀,到美國文學崛起後的花開兩朵,再到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加勒比海地區以及非洲的南非、奈及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強勁勢頭的英語文學的 「眾聲喧譁」,再到沃萊·索因卡、納丁·戈迪默、德裡克·沃爾科特、維蘇·奈保爾以及庫切和愛麗絲·門羅等非主流英語文學作家先後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等多項重要獎項,已經出現了「喧賓奪主」的勢頭。但英語文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被看作是英美文學,而非洲,基本被視為文學的不毛之地,更別提英語文學了。多年前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裡,我們都過多地關注英美文學,過多地關注英美文化,對其他國家的文學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明顯不夠。而吸收外來文化,要做到均衡,像我們的人體吸收營養一樣,不能太單調單一。英美之外的國家都有各自的文學文化,一樣有它的精彩,非洲英語文學當然也不例外。我們應該多層攝取,廣泛吸收,儘量多地了解、學習、吸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學文化精髓,才有利於我們開拓視野,打開思路,有利於創新寫作。

  漸近主流:英語文學不再僅是英美文學

  非洲英語文學是指非洲作家用英語創作的文學作品。非洲英語文學的版圖覆蓋整個非洲大陸。作為英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後起之秀的非洲英語文學已漸成氣候,並在多方面產生了影響。但同其他「非主流」英語文學一樣,非洲英語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得到良好的待見。其實,非洲文學有它獨特的文化蘊含和美學表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借鑑意義。而英語文學作為非洲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應該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要點之一。

  非洲的庫切、戈迪默、索因卡、阿契貝、恩古吉、奧克瑞等都是非洲英語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們的作品在世界許多地方不但擁有廣大讀者,也引起了學者的密切關注。以奈及利亞著名作家欽努阿·阿契貝為例,他被稱為「非洲現代文學之父」,是非洲文學史上作品被翻譯得最多的作家。他的長 篇小說 《瓦 解 》(Things Fall Apart,1958,又譯作《這個世界土崩瓦解了》)在全球獲得了 100多萬的發行量。他的代表作《崩潰》(No Longer atEase,1960,又譯作《再也不得安寧》)、《神箭》(Arrow ofGod,1964)、《人民公僕》(AMan of the People,1966)和《荒原蟻丘》(Anthills of the Savabbah,1972)在英語世界也都擁有較多讀者。他的這五部長篇小說書寫了奈及利亞近75年的歷史。阿契貝是一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一直提倡非洲作家應該是非洲文學和非洲形象的代言人。特殊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使阿契貝成為一個有距離的觀察者,讓他以更加客觀冷靜的態度去呈現真實的非洲原貌,為非洲尋找出路,並且幫助非洲以外的人揭開非洲的神秘面紗,讓人一睹非洲真容。作為非洲英語文學的代言人,阿契貝極力將最真實的非洲呈現在作品中,為非洲英語文學爭得發言權。他關於奈及利亞的一系列小說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不同時期的非洲夢。

  三大表徵:不一樣的英語文學

  非洲英語文學作為作者使用習得語的創作,其總體表徵、文化蘊涵和美學特色是怎樣的?它到底和英美等國的主流英語文學有什麼不同之處?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基本也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英語文學又有什麼不同?這些確實值得我們討論,也會給我們不同的啟示。經過考察,我們發現,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所致,非洲英語文學具有本土表徵、流散表徵和混雜性三個主要特徵。

  所謂本土表徵,指的是其文本滲透著沉澱在非洲作家血液深處、積澱在非洲作家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和本民族語的特性。

  比如以英語進行寫作的奈及利亞小說家和詩人本·奧克瑞,他被認為是非洲最重要的後現代和後殖民作家之一,其作品《飢餓的路》中的幽靈世界是非洲人心中的一方淨土,象徵著非洲人對原始非洲文明的崇拜與依附。幽靈世界的賢王象徵著非洲祖先,鬼孩阿扎羅象徵著脫離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新生的奈及利亞,賢王在冥冥之中給阿扎羅提供保護,體現出古老文明對新生國家的指引與幫助。通過幽靈世界中賢王對阿扎羅的多次指引與庇護,奧克瑞實現了對古老的非洲夢的回望與追溯。奧克瑞在《飢餓的路》中借鑑了許多古老的非洲神話傳說,其中最關鍵的則是關於路之王的傳說,這個神話傳說正是 「飢餓的路」的由來。

  非洲英語文學的第二個特徵是流散表徵,為數相當多的曾經流散到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作家的作品大都具有這一鮮明的表徵。作家們在旅居國的求生經歷、求學經歷等各種體驗成為他們創作的素材來源,成為他們審視和反觀自己祖國的參照,但他們主要還是寫自己祖國的人和事。這些非洲流散作家與其本土作家的寫作特徵明顯有別。

  在奇瑪曼達·阿迪契的小說《美國佬》(Americanah,2013)中,奧賓仔和伊菲麥露在英國和美國為了獲得「合法」身份吃盡了苦頭,因為唯有「解決身份問題,然後你的生活才真正開始」。沒有身份就不會得到他人/寄居國的認同,不被認同就會被視為「非法」「異類」而遭到歧視、排擠和驅逐。在獲得「合法」身份前,奧賓仔和伊菲麥露等移民為了生存或融入當地的生活不得不冒用他人身份,尋得一份工作,賺取些微收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虛假身份和自我認同之間產生了矛盾與衝突。在自己的祖國,他們「是」其「所是」,而在異國,他們「是」其「所不是」。

  這種流散表徵的第二個方面是本土流散表徵。在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期的非洲,除了同時擁有「帝國飛散群體」和「第三世界飛散群體」以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值得關注,這個群體就是非洲原住民。由於非洲作家都生活在殖民文化之中,他們都經歷過對本土文化與殖民文化從排斥到認同的心理掙扎和糾結,許多作品都是非洲本土流散心態和流散文化矛盾中的產物。當然,無論他們怎麼流散,他們最後的根或落腳點還在非洲本土,在他們的那個國家或地區。

  非洲原住民雖然沒有跨國經歷,沒有遭受跨越國界之後所面臨的異質文化的衝擊,但是西方的侵略、擴張與殖民統治客觀上造成了跨越國界所帶來的效果,即殖民者在非洲設立政府、教會、法庭,制定法律,興辦教育,這些對非洲原住民的文化習俗造成了非常劇烈的衝擊,對非洲原住民的精神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肯亞作家恩古吉·提安哥的第一部小說《孩子,你別哭》中,霍爾蘭斯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厭倦了戰爭而從英國來到肯亞的白人移民,後來當上了地區行政長官。他以微薄的薪資僱傭當地黑人耕耘、管理他的大片土地,但他從沒把黑人放在眼裡,那些土生土長的非洲人在自己的國土上遭到驅趕、排斥,成了自己土地上的流浪者與邊緣人。

  非洲英語文學的第三個表徵是混雜性表徵。非洲英語作家用英語創作,最初有的人還想擺脫本土影響,但到最後許多人又回歸本土和傳統文化,甚至有的人出去之後再回來還想擺脫自己作為流散作家這樣一種特殊身份。但實際上他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表現出一種複雜性,表現為一種身份認同上的糾結和作為蝙蝠人的困惑。

  阿契貝的 《再也不得安寧》中的主人公奧比奧貢咯沃的孫子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對傳統的部落文明了解甚少。他曾在英國留學四年,學成歸國後,在政府任職。作為殖民入侵後的第三代奈及利亞人,奧比身上有著明顯被西化的痕跡。雖然身上流淌著奈及利亞的血液,但他的衣著與言行卻是西化的。他是學成歸來的精英,卻因白人支持下的殖民政府的腐敗而鋃鐺入獄。小說探討了獨立後的奈及利亞的非洲夢。在對待殖民入侵問題的態度上,阿契貝並沒有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而對於原始的非洲傳統,他也保持著樂觀的心態。與最初的抗爭和搖擺不同,人們將新時代非洲夢的實現寄希望於精英分子,而現實卻仍然令人失望,人們「再也不得安寧」。

  非洲英語文學雖然由於地域廣和跨度大而表現出各自的差異性,但其總體上都呈現出這三大表徵。這些表徵使非洲英語文學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蘊涵,使之成為迥異於其他英語文學的文學參照系。

  龍獅共舞,講述各自的民族故事

  在我國,非洲英語文學與英美文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我們還沒有系統深入地對它做過研究。我國對非洲英語文學的零星譯介最早可追溯到五四時期,但相關研究則萌發於上世紀80年代,蘇聯和英國的部分非洲文學研究成果得到了介紹,戈迪默、庫切、索因卡、阿契貝、恩古吉、奧克瑞等名家的作品也得到了集中譯介。新千年以來,中國非洲英語文學研究有了一定進展,在科研項目、學術專著、譯著、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李永彩的著作 《南非文學史》和譯著《20世紀非洲文學史》都涉及相關研究。但學界相關研究的明顯問題是過度關注少數幾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另一個問題是跟風西方批評話語、評判和定性,不能較好地立足本土視角。我們還沒有系統整理過南非、西非、東非、北非和中非英語文學的發生、發展、嬗變及傳播和影響等方面的資料,對非洲英語文學的發展脈絡、流派譜系、藝術表徵、美學蘊涵、文化認同以及傳播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系統的學理考察還遠遠不足。

  所以,我們在做到不對西方的英語文學研究路徑和方法亦步亦趨的同時,要盡力體現本土視角和中國情懷。中國學者就應該有中國學者的視角和中國學者的立場,我們要弄清非洲英語文學被廣為接受,並漸近主流的深層原因,從中獲取啟示和經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都有講述自己國家故事的能力和方式。世界文學不再是也不應該是少數經濟發達和擁有強勢話語權的國家的文學。(朱振武)

相關焦點

  • 養在深閨人未識--湖南鳳凰「尖朵朵」
    ,發出陣陣轟響聲,因為現在正值七月,算是少水季節,瀑布不算是太壯觀,但是卻別有一番飄逸之美在陽光下的尖朵朵瀑布,如同一條白銀領帶,掛在山峰的胸口上,清澈的水流從山上傾瀉而下,水霧四濺,瀑布下的深潭像一塊碧玉,看著,就感覺透心涼爽踏足水裡,洗一路的風塵,旅途的疲勞都消失不見了,整個人又是元氣滿滿
  • 西班牙語:雲師大文理學院這個專業「養在深閨人未識」
    西班牙語與英語、法語、漢語、俄語及阿拉伯語一起組成聯合國的六大工作語言。在美國,西班牙語更是第一大外語。」據歐煜老師介紹,作為我省西班牙語專業辦學時間最長的高校,雲師大文理學院西班牙語專業以教育國際化及培養複合型人才作為專業的優勢和特色,獲得了西班牙駐華大使館和教育領事館的大力支持,專業畢業生社會認可度較高,但奈何西語專業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儘管如此,該校在辦學初期與西班牙阿維拉大學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每年互派交流生,以提高學生語言水平、夯實專業基礎。
  • 武昌都司湖——養在深閨人未識
    當下的人們,大多只識武昌紫陽公園內的紫陽湖。這記載中的「武昌九湖」,究竟在哪裡?音樂學院內的高樓都司湖之所以不為人所知,是因為它無意中被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和武漢音樂學院的高樓大廈所包裹,再加上院牆林立的學院化管理,進出大門門衛嚴格把關,誰會有事無事往大學裡跑,所以知道都司湖的人是少之又之
  • 科學網—胡蘿蔔之美:養在深閨人未識
  • 養在深閨人未識,這個森林公園景色美麗
    茂蘭,它就像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秘境,人少,景區大(佔地面積達2萬多公頃),門票便宜(50元一票制,只要你不出景區有效期1周),總之一句話總結,你所期望的都有。茂蘭是荔波四大旅遊景區之一,面積達200多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超過91%,有著「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之稱。
  • 廣州:幾多免費森林公園「養在深閨」人未識?
    有市民反映:森林公園地處郊區、少有人知,有關部門應給出詳細指引,否則豈不皆是「養在深閨」?廣州市林業局昨日專門回應,通過本報給出指引。林業局:可放心前往本月14日,讀者梁源在本報《晚會》版撰文反映:新近免費開放的森林公園實在難找,媒體公布的最詳細一份名單,也只列出了這些森林公園所在的鎮;至於交通食宿怎麼解決,一概語焉不詳。
  • 養在深閨人亦識,聲名鵲起展新姿
    她美而不豔,姣而不妖,既有山的偉岸,也有水的嬌柔;她著力創辦一所讓人驕傲的學校,著力培養品行端正、學力厚實、精神豐盈、體魄強健的國際化基礎人才;她堅持得讓人敬畏,認真得讓人尊重,勤奮得讓人佩服。她有36.7%的高級教師,76.3%的集團名師,29.1%的省市級骨幹優秀教師。一個人一生之中能碰到一位好老師,就是十分萬幸了。
  • 懷寧一古楓香藏在深閨人未識 安師大教師呼籲儘快認證
    日前,安徽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教師孫葉根在前往懷寧縣三鴉寺湖西南岸考察時,意外發現茶嶺鎮年豐村梅湖嘴楊老屋村莊西北側一座已經倒塌的老宅前,保留著一株歷經滄桑「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古楓香。他呼籲有關部門將這株古楓香納入安慶市和懷寧縣古樹名木名錄資料庫,儘快頒發「身份證」,對其進行掛牌保護和指定專人管護。孫葉根走訪了住在古楓香旁邊現年79歲的老人楊天賜。
  • 探釣總崗山水庫,那真是一份「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嫻靜
    湖畔的鐵皮船小楊這人雖然是第一次接觸,但是感覺他也挺有意思的。開張魚——小青稍放下釣魚的執念之後,整個人頓時感覺輕鬆多了。小楊邊開船邊和我聊天,他告訴我,前幾年總崗山水庫魚情還不錯,有陣子每天都有幾十人來他家釣魚。每天光開船接送、做飯,一家人都忙得團團轉,因此他也沒出去打工,而是專職搞起了釣友接待。現在因為魚不好釣,來的人一下就少了,專職搞農家樂面臨實際的經營困難。
  • 是時候重新打量非洲英語文學了
    談起非洲文學,不少人腦海中跳出的,多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選手」、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或是南非作家庫切等寥寥幾位大咖……目前非洲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有16國文學作品有較多中文翻譯,而對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又往往集中於幾位諾獎得主作品,非洲文學版圖仍存諸多盲點
  • 南海美食,養在深閨人未識?
    在現代交通日益便利,信息傳播速度快捷,食材運輸、廚藝交流等壁壘逐漸被打破,南海人始終相信本土的食材、烹飪手法並不遜色於其他地區的粵菜。然而,經過數年的美食宣傳,南海美食的知名度依然不及順德、番禺。究其原因,南海人認為,「區域品牌宣傳力度不足」是南海美食知名度不大的主因。而順德人則認為,南海缺少的還有對於飲食文化的沉澱。
  • 石砰—養在深閨的古老漁村
    據說浙江沿海只有三個東海漁村以石字開頭,北面的象山石浦因有天然良港與發達的漁業而出名,中間的溫嶺石塘因新千年的第一縷陽光而被人們所知曉,只有蒼南石砰還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車出古鎮金鄉,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
  • 一葉獨木舟、一方湘湖水,她藏在深閨人未識
    然而與西湖、錢塘江構成 杭州 旅遊風景 金三角 的還有一景,她恬靜 平和 多秀麗,她藏在深閨人未識,她就是以「一湖秀水,十裡美景」而被譽為 杭州 西湖「姊妹湖」的湘湖。 如果說西湖是名滿天下的大家閨秀,那麼湘湖就是深閨宅院裡的小家碧玉,自然生態湘湖,群山環繞,水天一色,亭臺樓榭,古色古香,把 江南 水鄉的溫婉細膩展示的淋漓盡致。深秋的湘湖,煙波浩渺,靜謐悠遠。層林盡染的環湖水杉道,鱗次櫛比的徽派馬頭牆,別致一格的湘湖風景橋,銀杏葉落繽紛,青山蒼翠欲滴。
  • 濟西國家溼地公園:養在深閨人未識
    羅屯原名張家屯子,村民都姓張,被元朝大漢忽必烈拜為昭勇大將軍的張立,就是這個村子的人。張立晚年辭去後衛親軍都指揮使(類似於皇帝的保衛隊隊長,武職正三品)的官職榮歸故裡,有一年 齊河 縣令赴 泰山 進香路過此地,看到張家門前將旗高懸,遂將自己的開道小旗子悄悄收起來,前去拜見昭勇大將軍。張家屯子因此改名落旗屯,後訛傳為羅旗屯,今名羅屯。
  • 草原歌曲「養在深閨人未知」 內蒙古兩會尋良方
    草原歌曲「養在深閨人未知」 內蒙古兩會尋良方 2016-01-26 15:16:26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26電 (記者李愛平)民眾或許不曾想到,以草原歌曲《蒼狼大地》、《飛翔的鷹》在中國內地知名節目《我是歌手》吸睛的HAYA樂團,創下萬千粉絲之際,其演唱的草原歌曲的潛力卻未被真正
  • 非洲文學研究版圖仍存盲點 陷入奇觀化刻板印象
    是時候重新打量非洲英語文學了  ■本報記者 許暘  談起非洲文學,不少人腦海中跳出的,多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選手」、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或是南非作家庫切等寥寥幾位大咖……目前非洲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有16國文學作品有較多中文翻譯,而對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又往往集中於幾位諾獎得主作品,非洲文學版圖仍存諸多盲點。
  • 最美林蔭道 | 大渡口義渡公園步道 養在深閨人未識
    樹木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的生機勃勃,青翠怡人。上遊新聞記者 甘俠義 攝影報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外國語學院舉辦「非洲語言文學教學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當今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化之中,中非友好關係目前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和非洲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交流日趨繁榮。在愈加複雜的全球化語境中日益繁榮與發展的非洲文學,正在成為國際學界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之一。非洲文學真正蜚聲國際是在20世紀50、60年代。
  • 安徽南部這個山村像一位養在深閨的姑娘,即使本鎮的人也極少知道
    地處於池州市石臺縣丁香鎮的庫山村,像是一位養在深閨的姑娘,不為世人所熟知。庫山村被群山環繞,涓涓細流穿村而過,自然生態環境十分優美。「庫山一窩圓,內有千畝田,上半年收稻米,下半年收銀錢」,這句諺語是庫山村的真實寫照。
  • 是什麼讓樂清這個「深閨」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西漈村位於中雁蕩山國家級風景區核心地段,西連西漈景區,北靠道士巖,東依鍾前水庫,南俯視龍山湖、白石水庫,村內現有居民569戶2280人,林地5000餘畝,是典型的山區農村,群山圍繞、風景秀麗。儘管村莊風景優美,不過由於山高路險,長久以來西漈村是「養在深閨人未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