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革命與「和理非」的交鋒——同盟會革命黨與康梁保皇黨之對決

2021-03-02 榮昇社科

暴力革命與「和理非」的交鋒——同盟會革命黨與康梁保皇黨之對決

(一)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成立大會。

為宣傳民主革命主張,凝聚人心,擴大影響,服務並策應革命行動。會上,黃興提出以留日學生創辦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獲得與會者一致通過。

其後,《二十世紀之支那》因刊登《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一文,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會只好轉而另辦一份機關報,此即《民報》。

《民報》1905年11月26日在東京創刊,是一個大型月刊,設有論說、時評、談叢、選錄等欄目,每期6萬至8萬字。

先後參與編撰工作的有胡漢民、汪精衛、陳天華、朱執信、廖仲愷、汪東、章太炎、劉師培等。

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先生為《民報》撰寫了發刊詞,他第一次將同盟會的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在《發刊詞》中,孫中山就知識分子現狀作了分析,同時又分析了歐美各國推行三民主義使國家強盛的事實,以及三民主義在當時中國可以實現的途徑,表達了他對推行三民主義的願望。

《發刊詞》全文從四方面做了分析闡述:

(一)他認為,當時知識分子提出的救國之道多是坐而論道、誇誇其談,未能找到對症下藥的真正方法。

「近時雜誌之作者亦夥矣。姱詞以為美,囂聽而無所終,摘埴索塗不獲,則反覆其詞而自感。求其斟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藥者,已不可見,而況夫孤懷宏識、遠矚將來者乎?夫繕群之道,與群俱進,而擇別取捨,惟其最宜。」

(二)他認為,歐美各國的強盛在於推行了三民主義,作出三民主義在20世紀可大行其道的判斷。

「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僕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

(三)他又具體分析了三民主義在中國的實現途徑,也指出了歐美強國的三民主義利弊,提出了中國當時實行三民主義的可行性。

最後,他大聲疾呼有識之士貫行三民主義這一「非常革新之學說」,使這一理想深入人心,則中國富強可待。

「翳我祖國,以最大之民族,聰明強力,超絕等倫,而沉夢不起,萬事墮壞;幸為風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間,奮發振強,勵精不已,則半事倍功,良非誇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數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進之,使最宜之治法適應於吾群,吾群之進步適應於世界,此先知先覺之天職,而吾《民報》所為作也。」

於是,宣傳「三民主義」,成了《民報》的主要任務。

第一,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

《民報》指出,統治中國的滿洲貴族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死敵,因此號召人們起來「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

需要指出的是,《民報》當時的排滿宣傳已經把滿清朝廷與滿族人民區分開來,矛頭只指皇帝和皇權。

第二,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

《民報》發表許多文章,批判帝王磚痣制度,宣揚近代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強調「國民之權利」,號召人們起來推倒皇權,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生主義。

《民報》發表不少文章,宣傳土地國有和平均地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了民主革命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

由於當時的革命黨人對人類社會在認識上的局限性,沒有預料到土地國有的弊端;雖然出於維護民生的初衷,卻為後來的社會變革實踐鑄成大錯埋下了伏筆。

此外,《民報》還刊登了很多各國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實踐與經驗的文章,大量介紹了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新文化、新理念,當然也摻雜了一些包括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思潮等。

《民報》的出版,受到國內外同盟會員和同情革命的知識分子的熱烈歡迎。它的創刊號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應求,最高發行量達到17000份。

《民報》宣傳的內容,主要突出了六大宗旨,即:(一)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二)建立共和政體;(三)土地國有;(四)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五)主張中日兩國之國民的聯合;(六)要求世界列國聲援與支持中國之革新事業。

(二)

以《民報》的創刊為發端,同盟會革命黨與康梁保皇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輿論大戰。1905年11月,《民報》在創刊號上即對保皇派進行了批判。

梁啓超則以其主辦的《新民叢報》,從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號起,連續登載《開明專制論》和《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文章,竭力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先實行"開明專制",確立君主立憲;反對土地國有,維護私有制度。

1906年4月18日,《民報》第3號以號外形式公布了《〈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以及維新運動「和理非」破產的現實,全面闡述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原則性分歧。

一、《民報》主共和;《新民叢報》主專制。

二、《民報》望國民以民權主憲;《新民叢報》望皇帝以開明專制。

三、《民報》以朝廷惡劣,故望國民之革命;《新民叢報》以國民惡劣,故望朝廷以制之。

四、《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故鼓吹教育與革命,以求達其目的;《新民叢報》望朝廷以開明專制,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報》主張政治革命,同時主張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主張朝廷開明專制,同時主張政治革命。

六、《民報》以為國民革命,自顛覆專制而觀,則為政治革命,自驅除異族而觀,則為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以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報》以為政治革命必須實際履行;《新民叢報》以為政治革命只須要求。

八、《民報》以為革命事業專主實際履行,不取要求;《新民叢報》以為要求不遂,繼以懲警之。

九、《新民叢報》以為懲警之法,在不納租稅與暗殺;《民報》以為不納租稅與暗殺,不過革命實力之一端,革命須有全副事業。

十、《新民叢報》詆毀革命而鼓吹虛無黨;《民報》以為以革命為宗旨,非僅以剌客為事。

十一、《民報》以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叢報》以為革命反以得專制。

十二、《民報》鑑於世界前途,知社會問題必須解決,故提倡社會主義;《新民叢報》以為社會主義,不過煽動乞丐流民之具。

1906年5月8日,由柳亞子、田桐主編的《復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其撰稿人有陳去病、金松岑等。

《復報》為月刊,欄目有社說、政法、傳記、歷史、演壇、小說、文苑、音樂、歌謠、批評、譚叢、來稿等。其中文學作品佔的比重很大。

《復報》維護《民報》的立場觀點,宣傳革命及排滿,抨擊君主立憲,如《駁梁啓超書》、《立憲駁議》、《新民叢報非種族革命之駁議》等文章均登載此月刊。故享有《民報》"小衛星"之稱。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領導的民主革命思潮不斷高漲,民主革命事業蓬勃興起。而《新民叢報》卻伴隨著梁啓超等人守舊思想的落伍,而逐步衰微。

《新民叢報》對中國社會的實際影響,前後階段是有所不同的。

早期,即自創辦至1903年2月前,它抨擊滿清王朝的腐朽沒落,介紹西方新思想﹑新學說,客觀上也曾產生過振聾發聵的作用,對廣大知識界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影響很大,啟發他們中的一些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期,自1903年2月至1905年末,則以立憲保皇宣傳為主,逐漸暴露其敵視革命和新生事物的頑固立場,其影響隨之也大為削弱。

後期,自1906~1907年冬,主要與革命派的刊物《民報》進行激烈論戰,表現了對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極度恐懼。

由於其不願面對現實,無法對國內形勢做出正確判斷,不從變法失敗中汲取教訓,固執謬見,固步自封,其觀點和主張逐漸變成了對形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阻力。

所以,保皇派難以擺脫被時代拋棄的最終結局。

1907年1月,梁啓超表示願與革命黨停止論戰,但遭同盟會拒絕。最初,梁啓超並不把《民報》放在眼裡,認為都是浮薄少年,不堪一擊,及至辯論起來,才感不是對手。

跟不上時代的《新民叢報》愈益困難,銳意進取的《民報》則士氣益盛。

推薦閱讀:

人類乘上「契約快車」從野蠻邁向文明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

壓垮大清皇朝的那根稻草

袁世凱起家史暨不為人知的一面 ——辛亥革命成功探源(關鍵人物之1)

大清天朝聖殿從啥時開始崩塌的 ——辛亥革命成功探源:兵者,國之利器

「啟蒙」催生了「美利堅」

「啟蒙運動」的大師們

相關焦點

  • 同盟會及《民報》的淵源
    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以後,革命軍政府18星旗的造型與寓意與此頗有相近之處,這也可以作為中菲之間革命互動關係的佐證。 當然,以同盟會三個漢字作為社團名稱,對中國革命黨人影響更為直接且大的則是日本的國民同盟會。
  • 返回家鄉開展革命活動(圖)
    徐宗漢、朱奮吾有感而發,告訴青霞:秋瑾曾多次在此訓練刀、槍、劍和馬術,是同盟會女會員中的佼佼者,也是同盟會浙江支部的負責人。為了領導浙江的革命反清鬥爭,去年從日本回國,名義是擔任紹興大通學堂的督辦,實際是在訓練革命骨幹,準備在浙江起事。  青霞由此對秋瑾更加欽敬,下決心有一天回國後一定要專程赴浙江拜訪秋瑾。
  • 革命黨的戲劇
    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這話對革命黨也適用。孫中山是廣東人,革命事業起於廣東,興中會骨幹也是廣東人。
  • 從革命到憲政:宋教仁心路歷程
    1912年,宋教仁下最大決心,用最大力氣,合併諸多小黨,用同盟會名義與這些友黨一起重建一個全新的國民黨,發誓通過選舉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和平奪取政權,而不再像過去那樣通過革命通過暴力打碎國家機器。宋教仁這些想法與做法在過去很長時間被譏諷為「超級議會迷」;最近若干年評價有變,被譽為近代中國民主憲政先驅者之一。
  • 革命之亂象:辛亥年湖南各派系人頭亂滾
    居正說:是革命黨。於是黎菩薩沉默了,過了良久,才吩咐居正,復電祝賀長沙光復。遠在武昌的黎元洪,心情尚且如此複雜,長沙城內的士紳們,其失望難過可想而知。無名小卒當了都督由焦達峰、陳作新二人為首的中部同盟會湖南分部,在湖南新軍中影響頗大。焦達峰是從湖北返回湖南發動革命的。
  • 辛亥革命奪權鬧劇:革命黨內自相殘殺
    11月21日,《申報》在《清談》一文中,又通過此事對發生在獨立各省的奪權鬧劇進行更加全面的概括批判:「民軍之起義,甫匝月耳。雖然北伐之大動未集,而東南之競爭迭見。湘省肇其端,皖、贛繼其武。位置都督,有如奕棋,似不可謂非盡美之遺憾矣。夫既以為勝任而舉之,又何必以競爭而奪之。在湘省猶或有不得已之苦衷耳,若皖若贛,胡果為者?
  • 能讓黃興徹底與孫中山鬧翻臉的中華革命黨,到底是個什麼組織?
    中華革命黨的黨章則是這樣規定的:在將來革命政府成立到憲法頒布前的整個革命時期,全部國家權力都歸中華革命黨黨員所有,一切非黨員都沒有公民資格。孫中山在黨章中規定,黨員入黨宣誓詞為:——願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如此一來,中華革命黨便成了孫中山的私人組織,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黨組織了。
  • 改變中國歷史與民族命運的兩次偉大革命
    中國國民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8月成立的中國同盟會,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民國建立後,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二次革命」期間組建中華革命黨;五四運動後,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但仍未能改變一盤散沙、軟弱無力的狀況。十月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接受列寧領導的俄共(布)、共產國際和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再度改組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會革命
    他們認為,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是執政者的執政地位被動受到衝擊而出現的變革方式,它是暴力的、破壞性的、顛覆性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執政者為維繫執政地位積極主動採取的變革方式,它是溫和的、循序漸進的。 這種理解並不全面。這裡所理解的「革命」,其實是指「政治革命」,馬克思的名言「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中的革命就是在這個層面上說的。革命確實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國近代史無疑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