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革命與「和理非」的交鋒——同盟會革命黨與康梁保皇黨之對決
(一)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成立大會。
為宣傳民主革命主張,凝聚人心,擴大影響,服務並策應革命行動。會上,黃興提出以留日學生創辦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獲得與會者一致通過。
其後,《二十世紀之支那》因刊登《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一文,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會只好轉而另辦一份機關報,此即《民報》。
《民報》1905年11月26日在東京創刊,是一個大型月刊,設有論說、時評、談叢、選錄等欄目,每期6萬至8萬字。
先後參與編撰工作的有胡漢民、汪精衛、陳天華、朱執信、廖仲愷、汪東、章太炎、劉師培等。
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先生為《民報》撰寫了發刊詞,他第一次將同盟會的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在《發刊詞》中,孫中山就知識分子現狀作了分析,同時又分析了歐美各國推行三民主義使國家強盛的事實,以及三民主義在當時中國可以實現的途徑,表達了他對推行三民主義的願望。
《發刊詞》全文從四方面做了分析闡述:
(一)他認為,當時知識分子提出的救國之道多是坐而論道、誇誇其談,未能找到對症下藥的真正方法。
「近時雜誌之作者亦夥矣。姱詞以為美,囂聽而無所終,摘埴索塗不獲,則反覆其詞而自感。求其斟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藥者,已不可見,而況夫孤懷宏識、遠矚將來者乎?夫繕群之道,與群俱進,而擇別取捨,惟其最宜。」
(二)他認為,歐美各國的強盛在於推行了三民主義,作出三民主義在20世紀可大行其道的判斷。
「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僕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
(三)他又具體分析了三民主義在中國的實現途徑,也指出了歐美強國的三民主義利弊,提出了中國當時實行三民主義的可行性。
最後,他大聲疾呼有識之士貫行三民主義這一「非常革新之學說」,使這一理想深入人心,則中國富強可待。
「翳我祖國,以最大之民族,聰明強力,超絕等倫,而沉夢不起,萬事墮壞;幸為風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間,奮發振強,勵精不已,則半事倍功,良非誇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數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進之,使最宜之治法適應於吾群,吾群之進步適應於世界,此先知先覺之天職,而吾《民報》所為作也。」
於是,宣傳「三民主義」,成了《民報》的主要任務。
第一,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
《民報》指出,統治中國的滿洲貴族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死敵,因此號召人們起來「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
需要指出的是,《民報》當時的排滿宣傳已經把滿清朝廷與滿族人民區分開來,矛頭只指皇帝和皇權。
第二,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
《民報》發表許多文章,批判帝王磚痣制度,宣揚近代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強調「國民之權利」,號召人們起來推倒皇權,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生主義。
《民報》發表不少文章,宣傳土地國有和平均地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了民主革命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
由於當時的革命黨人對人類社會在認識上的局限性,沒有預料到土地國有的弊端;雖然出於維護民生的初衷,卻為後來的社會變革實踐鑄成大錯埋下了伏筆。
此外,《民報》還刊登了很多各國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實踐與經驗的文章,大量介紹了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新文化、新理念,當然也摻雜了一些包括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思潮等。
《民報》的出版,受到國內外同盟會員和同情革命的知識分子的熱烈歡迎。它的創刊號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應求,最高發行量達到17000份。
《民報》宣傳的內容,主要突出了六大宗旨,即:(一)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二)建立共和政體;(三)土地國有;(四)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五)主張中日兩國之國民的聯合;(六)要求世界列國聲援與支持中國之革新事業。
(二)
以《民報》的創刊為發端,同盟會革命黨與康梁保皇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輿論大戰。1905年11月,《民報》在創刊號上即對保皇派進行了批判。
梁啓超則以其主辦的《新民叢報》,從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號起,連續登載《開明專制論》和《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文章,竭力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先實行"開明專制",確立君主立憲;反對土地國有,維護私有制度。
1906年4月18日,《民報》第3號以號外形式公布了《〈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以及維新運動「和理非」破產的現實,全面闡述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原則性分歧。
一、《民報》主共和;《新民叢報》主專制。
二、《民報》望國民以民權主憲;《新民叢報》望皇帝以開明專制。
三、《民報》以朝廷惡劣,故望國民之革命;《新民叢報》以國民惡劣,故望朝廷以制之。
四、《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故鼓吹教育與革命,以求達其目的;《新民叢報》望朝廷以開明專制,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報》主張政治革命,同時主張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主張朝廷開明專制,同時主張政治革命。
六、《民報》以為國民革命,自顛覆專制而觀,則為政治革命,自驅除異族而觀,則為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以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報》以為政治革命必須實際履行;《新民叢報》以為政治革命只須要求。
八、《民報》以為革命事業專主實際履行,不取要求;《新民叢報》以為要求不遂,繼以懲警之。
九、《新民叢報》以為懲警之法,在不納租稅與暗殺;《民報》以為不納租稅與暗殺,不過革命實力之一端,革命須有全副事業。
十、《新民叢報》詆毀革命而鼓吹虛無黨;《民報》以為以革命為宗旨,非僅以剌客為事。
十一、《民報》以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叢報》以為革命反以得專制。
十二、《民報》鑑於世界前途,知社會問題必須解決,故提倡社會主義;《新民叢報》以為社會主義,不過煽動乞丐流民之具。
1906年5月8日,由柳亞子、田桐主編的《復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其撰稿人有陳去病、金松岑等。
《復報》為月刊,欄目有社說、政法、傳記、歷史、演壇、小說、文苑、音樂、歌謠、批評、譚叢、來稿等。其中文學作品佔的比重很大。
《復報》維護《民報》的立場觀點,宣傳革命及排滿,抨擊君主立憲,如《駁梁啓超書》、《立憲駁議》、《新民叢報非種族革命之駁議》等文章均登載此月刊。故享有《民報》"小衛星"之稱。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領導的民主革命思潮不斷高漲,民主革命事業蓬勃興起。而《新民叢報》卻伴隨著梁啓超等人守舊思想的落伍,而逐步衰微。
《新民叢報》對中國社會的實際影響,前後階段是有所不同的。
早期,即自創辦至1903年2月前,它抨擊滿清王朝的腐朽沒落,介紹西方新思想﹑新學說,客觀上也曾產生過振聾發聵的作用,對廣大知識界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影響很大,啟發他們中的一些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期,自1903年2月至1905年末,則以立憲保皇宣傳為主,逐漸暴露其敵視革命和新生事物的頑固立場,其影響隨之也大為削弱。
後期,自1906~1907年冬,主要與革命派的刊物《民報》進行激烈論戰,表現了對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極度恐懼。
由於其不願面對現實,無法對國內形勢做出正確判斷,不從變法失敗中汲取教訓,固執謬見,固步自封,其觀點和主張逐漸變成了對形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阻力。
所以,保皇派難以擺脫被時代拋棄的最終結局。
1907年1月,梁啓超表示願與革命黨停止論戰,但遭同盟會拒絕。最初,梁啓超並不把《民報》放在眼裡,認為都是浮薄少年,不堪一擊,及至辯論起來,才感不是對手。
跟不上時代的《新民叢報》愈益困難,銳意進取的《民報》則士氣益盛。
推薦閱讀:
人類乘上「契約快車」從野蠻邁向文明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
壓垮大清皇朝的那根稻草
袁世凱起家史暨不為人知的一面 ——辛亥革命成功探源(關鍵人物之1)
大清天朝聖殿從啥時開始崩塌的 ——辛亥革命成功探源:兵者,國之利器
「啟蒙」催生了「美利堅」
「啟蒙運動」的大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