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你知道廈門灣在初創時,它的交通和貿易有著怎樣的發展嗎?
唐代,廈門灣地區已交通海內外。而宋元時期,福建經濟高漲。北宋元祐二年,朝廷設市舶司於泉州,以後又置來遠驛。此一時期,受其影響,附屬泉州的圍頭灣的晉江、安海地區也有所發展。提及國內外交通,必然少不了途徑。就陸路而言,首稱驛站,廈門地區最早的驛站為宋代的魚孚站,元代移至灌口深青,即今天的灌口鎮深青村。建於宋代的五通渡,是廈門到泉州、福州等地必經的津渡要口及海防要地,南宋末帝趙正及第昺曾由此登岸,輾轉進入漳州。另有位於廈門島西部狐尾山下的東渡古渡頭,由於港灣水深,形勢險要,因而早在宋代就闢為渡頭,其後元、明、清各代官渡均設於此,是廈門島與內陸交通的一個重要港口。
南安自宋代以來在西溪上興起了溪美古渡,在其後的明清時期得以興盛,這曾是條古驛道,也是南安通往廈、漳、泉及內陸城鎮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必經之路,是當地的政治、經濟、交通和商貿中心。而廈門附近大嶝島的古碼頭,遠在唐宋時期就已通航金門。朱熹之父朱松為首任鎮官,管理船舶出入海事務,公餘則教化百姓,啟迪文風。當是時,百舸千帆,萬商雲集,貨物山積,店肆林立,市鎮一派繁榮景象。宋乾道七年四月間,近千名菲律賓毗舍耶人犯晉江圍頭、水澳及惠安沿海。泉州知州汪大猷遣兵圍擊。
俘敵400多名,餘者皆擊斃。同年,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臺灣戶籍。乾道八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以為防禦。淳熙二年泉州大造戰船。時任晉江知縣的林是不忍按常規向百姓攤派,欲投檄辭職。寓居境內的各國商人欽佩他的仁義,慷慨捐助,結果「艦就而民不知」。紹定五年海寇王子清等泊舟晉江圍頭澳,知州真德秀遣隊將王大壽防備。雙方猝遇,王大壽射殺海寇10餘人,官軍獲勝。紹定間海寇猖獗,知州真德秀巡海濱、屯要害,遣將擊賊於料羅,經略料羅戰船。
元代,泉州對外貿易達到繁盛時期,為此也帶動了廈門灣的晉江、南安等地沿海地區的發展。漢唐時,廈門灣沿岸還屬於草創時期;到了宋代,由於朝廷的偏安,社會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數次北方各地移民遷入本地區,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一代理學大師朱熹於紹興十八年時曾任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其仕途生涯。任職期間,朱熹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學思想,提出「天理」說,認為只有去發現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慾」。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成為其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
朱熹在學術思想史上的貢獻,在於繼承發展二程學說,建立起完整的理學體系,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由於朱熹曾任同安縣主簿,作為地方官時不僅在當地有行政上的管理和改革,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對民眾有相當地教育。廈門灣沿岸不少地方都有「海濱鄒魯」、「紫陽過化」之稱。由於朱子過化,人文由此興盛。朱熹在廈門灣各地講學與遊歷,傳播了理學的種子,使閩南海濱成為傳統理學的重要場所。朱熹的講學以及在廈門灣各地倡行書院制度,直接推動了書院在閩南地區的發展,使書院應運而生,不斷壯大,迅速成為福建乃至全國書院發展最為興盛的地區之一。
南宋閩南地區先後建有多所書院。廈門灣各地縣學多在立縣之初就有建立,而書院則多在宋或其以後建成。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晉江安海的石井書院,漳州龍海的白雲巖書院等。龍海白雲巖書院,位於漳州白雲山下,為朱熹任漳州知府時所建。其間仍有「百草亭中留勝跡,白雲巖上隔塵緣」的題詞。石井書院,地址在安海鰲頭境。宋嘉定間,由泉州通判朱熹之子朱在督建,仿縣學規制建制。
在明代以前,廈門灣就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過程。至元末,各種跡象也表明,廈門灣沿岸正是一灣蓄勢待發、富於潛力的沃土,在其各方力量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則會噴薄而出,引發社會的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