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集郵名家王漢強事略考

2021-02-20 方寸郵緣

集郵家王漢強,因1934年編輯出版《中國郵票圖集》(圖1,內頁)而揚名郵壇,然而迄今人們對其履歷事跡不詳。筆者經多方搜集資料和分析研究,現將考證結果示下:

一、集郵事略匯錄

王漢強,生於1876年,江蘇江寧人①。1929年8月成為中華郵票會165號會員,時居上海東蒲石路49號。1934年所編《中國郵票圖集》由上海文華圖書公司印行,12月列名《甲戌郵刊》,會員號144,住霞飛路304號。1935年2月加入新光郵票會,會員號272,是年在愷自爾路195號開設世界郵票地圖社(圖2,世界郵票地圖社明信片),分冊編出《世界郵票地圖》。1936年中國郵商公會成立,王漢強為監察委員,同年4月遷址霞飛路238號,世界郵票地圖社廣告見登《甲戌郵刊》3卷7期。《集郵雜誌》1卷2期(1939年6月)亦見有世界郵票地圖社廣告。《新光》1943年秋季號《會員錄》列名,通訊處為愷自爾路19號。


圖1


圖2-1

圖2-2

  

在尋覓王漢強生平事略過程中,筆者還發現鮮為人知的如下史料:,1933年《文華》第38期刊登王漢強啟事:「鄙人於民國十四年曾在北京創辦郵票交換會,謬任會長職務,現為中華郵票會165號會員,現擬編輯中國郵票圖集,不日付梓行將出版」(圖3)②。



圖3-1


圖3-2

上述爆料引發疑問:北京郵票交換會究竟何人何時創辦?

《北京集郵史概述》寫道:「1926年3月施秉章在他的環球郵票社發起成立北京郵票交換會」,此段表述有待商榷。毫無疑問,施秉章在北京郵票交換會的創建中發揮了骨幹作用,《北京郵票交換會會志》的編出即是明證。然而難以想像,單憑一位郵商的影響力能在京城發起組織一個郵票交換會。為正郵史,現將北京《晨報》1926年3月19日《郵票交換會成立》之報導完整摘錄於下:

北京搜集郵票家以北京為中國首都,未聞有郵票會之組織,且搜集郵票乃一種高尚文雅之娛樂,不特足以陶冶性情,且於科學上美術上亦有莫大之貢獻,故特集合諸同道,組織一郵票交換會於青年會。此會內容專以互相交換,互相研究,藉以增進知識為宗旨。凡中外人士不拘男女樂於郵票者,均可加入為會員。會員每人每季僅收大洋9角,且有會志贈送。此種會志專載該會員詳細地址,以及各國郵票新聞、郵票廣告等等。凡是本京會員,每星期下午3點必在該會聚集一處,互相交換。其交換標準,聞按美國之司各脫或法國之香檳目錄書,以示平允。如不欲變換郵票,亦可以現金代之。此種組織不特予集郵者以交換之機會,且使集郵者知中國有一固定之機關,可以聯絡大眾之感情。如外埠人士不能在京聚會,亦可照例與任何會員互相通信。聞該會會員除每星期例會外,每6個月即開一郵票比賽大會,藉以提倡集郵者之興趣。接洽者為青年會趙雲路雲。

顯然,北京郵票交換會是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發起組織,會址初設青年會,情形類似1923年杭州基督教青年會集郵組、1925年福州基督教青年會集郵團之設。

基督教青年會是國際性社會服務團體,1912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立案並在上海建立總部,發展至1922年共有40個城市青年會和200個學校青年會,其努力目標是:「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同志,養成完美人格,建設完美社會」「不但注意個人的靈德,而且還看重體、智、群三方面的提練。」

業已查明,北京郵票交換會名譽會長艾德敷時為北京青年會幹事(圖4,《青年進步》第28期),接洽者趙雲路見錄1928年華籍幹事名單(圖5,《北京基督教青年會歷史研究》366頁)。會長王翰祥,副會長汪子年則均為民國早期集郵家。

圖4-1


圖4-2

圖5

王翰祥履歷,迄今未見有任何介紹,然而《北京郵票交換會會志》會員錄表明,王漢強的《文華》自述並非妄言,王翰祥即是王漢強:會志第2期所刊《List of Members》中,1號會員登記信息為Mr.Wang Hang Hsiang,c.o.9, Paiyinhutung,Peking A. Scott.Eng.,由此可見王漢強的英文名即由「王翰祥」音譯而得,c.o.為care of之縮略語,意即「由……轉交」,背陰胡同9號時為施秉章之寓所。(圖6)


圖6-1

圖6-2

同期會志所刊《新會員錄》列表之後附有《通信處更動一覽表》,白紙黑字、瞭然在目:1、王漢強 北京背陰胡同九號轉(圖7)。

圖7

    在有關《北京郵票交換會會志》的介紹文章③中提及,會志上刊有銅版華郵珍品及世界新郵圖片,如會長王翰祥收藏的孫中山像、光復紀念雙連樣票等。無獨有偶,上海《文華》第36期銅版「集郵」專欄亦見刊王漢強華郵珍品,編者按曰:「王漢強君對於集郵有殊,所藏絕世希珍為數不少。本刊發表之郵票珍品均王君所藏者,以後逐期刊布,讀者注意。」(圖8)


圖8

二、生平履歷考證

劉廣實曾在《晉版〈寒雲日記〉讀後》文中提及兩條重要線索,現摘引如下:

還可提一下張氏未摘的另一件事:丙寅三月三十日「(徐)子權介王漢強來謁,王學農之父也」(63頁)。集郵界也有名王漢強者,辛亥革命時擔任過滬軍都督府的總務(人事?)科長,後曾為郵商,還出版過《世界郵票地圖》等,與此不知是否同一人,或曾否與袁氏談及郵事。此前還記有王學農以微事獲罪遭囚,袁氏曾試為搭救。故王漢強主要應為兒子的事見袁。張氏未摘此條,或是曾經查證過?

考證一。從王漢強任職「滬軍都督府的總務(人事?)科長」之線索出發尋蹤,我們可以了知, 王漢強早年曾任教湖州旅滬公學。

湖州旅滬公學是湖商楊譜笙1906年於滬上創辦,辛亥革命時期成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大本營。辛亥愛國志士陳英士曾任教湖州旅滬公學,上海光復後陳英士被推舉為滬軍都督府都督,隨之任命校長楊譜笙為參謀兼軍需科長、同事王漢強為總務(人事?)科長④,1912年在同盟會本部駐滬機關部複選中王漢強又當選為評議員⑤。《民國陳英士先生其美年譜》中還記載了陳果夫在《癸丑討袁》中寫王漢強的一段軼聞:「有一位王漢強先生曾奉英士先生命製造炸彈。革命失敗後,王先生自己有了身家不敢再做,就把炸彈殼及其它材料共裝兩籃送交給我。」⑥此中有個細節值得注意,即癸丑(1913年)討袁時王漢強已成家立業,依時間判斷與集郵家王漢強的年齡(時年37歲)並不矛盾。

1961年6月中、下旬,上海市政協兩次約請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傅墨正、李健青、李淨通、餘芷江、張志鶴、林道源、賈粟香、張斯麐、周斌、唐執夫等老先生座談辛亥上海光復前後情況,席間周斌(當時在上海湖州旅滬公學讀書)言及:上海解放前三年,我在上海組織「辛亥革命同志會」,經常和曾任湖州旅滬公學唱歌算術教員的王漢強見面④。據此我們可知王漢強1946年尚且健在,已然古稀之年。

考證二。王漢強、王學農父子之線索查證結果表明,與集郵家的王漢強關聯度很高。

民國25年5月印行《第二期甲戌郵票會會員錄》記載:144號 王漢強 年齡61籍貫江蘇江寧 職業商界 集中外郵票 通訊處上海霞飛路嵩山路東238號二樓。

另據1944年張丹子主編《中國名人年鑑上海之部 1943》及李元信編《環球中國名人傳略 上海工商各界之部》記載:王學農,江蘇江寧縣籍,1896年生於浙江杭州。1916習電氣科上海交大,1917—1922年先後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和威斯邦陸軍學校。初在美國任標準飛機廠技師,回國後任上海交大工科教授,繼而赴任北京工業大學工科教授。後在警界、商界任職,1938起年擔任日偽華中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圖9,《中國名人年鑑》),戰後以漢奸論處。


圖9-1

圖9-2

王漢強與王學農的父子關係是確定無疑的,不僅因為兩人籍貫同為江蘇江寧,且有文獻直接佐證,1924年版《國貨月報》第一1年第一1期黃慧任《序》:「前輩王漢強先生對於提倡國貨不遺餘力,奔走呼號。……本屆選舉大會,又舉先生為評議會正議長矣。先生之少君,留學美國凡八年,畢業三次,近已回國,出其所學,以嚮國人,更能克承家學」(圖10)。


圖10

考證三。在上海商界亦見有王漢強者報導:此公1912年創辦華粹國貨公司,為中華國貨維持會第七屆副議長。1915年《國貨調查錄》創辦,王漢強擔任調查部部長。1927年上海特別市商民協會成立,王漢強被選為臨時執行委員。1918年任中華國貨維持會第七屆副議長,1924年為中華國貨維持會第十三屆評議會正議長,此後作為三常委之一,長期主持中華國貨維持會日常會務(圖11,1932年刊布的王漢強肖像)⑦。

經民國文獻和社交圈之比對分析,筆者認為政界和商界的王漢強實為同一人,僅舉證與王一亭之關係即已然明了——上海光復前滬上湖州籍巨商王一亭(1867—1938)即與湖州旅滬公學教員王漢強熟識,陳英士執掌滬軍都督府時是為同僚;1912年同盟會本部駐滬機關部建立,一為理財司長,一為評議員;1917年各界在滬公祭陳其美,王一亭、王漢強等同為(上海)南商會代表親詣弔奠⑧;上海商民協會初創時期。二王同為臨時執行委員及「各業指導員」⑨;從政從商,兩人社交圈雷同,過從密切。

郵界王漢強的從商經歷,不僅甲戌郵票會會員錄有記載,另從一個細節亦可見一斑:1934年《中國郵票圖集》王漢強所撰《卷首語》中,有「本提倡國貨之志」之言,這大概是其多年職場生涯之使然吧。

最後再摘引一段劉廣實先生言及的集郵掌故以作參考:另一位是名王漢強的同盟會會員,據自述,本世紀初已開始集郵。當上海光復時,他曾任滬軍都督府的總務科長。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的總統像光復樣票,存世僅10枚,聞即系王漢強從商務印書館中覓得而流傳於世⑩。


圖11

考證至此,可作如下小結:

滬上集郵名家王漢強,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上海光復後棄政從商,不遺餘力提倡國貨。上世紀20年代起涉入集郵界,曾受邀擔任北京郵票交換會會長,30年代出郵書、辦郵社,自得其樂,是位長壽老人。

 

參考文獻

① 甲戌郵票會.第二期甲戌郵票會會員錄[M].鄭州:1936.16.

② 王漢強.代郵復關先生[J].文華,1933,(38):3.

③ 於福海.施秉章與「環球郵票社」[EB/OL].http://www.ccssc.cn/collector/peason/personage-cn/49.htm

④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辛亥上海光復前後[A],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C].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63.10-11.

⑤ 中國同盟會本部駐滬杌關部複選職員名單[N].民立報,1912-5-6.

⑥ 徐詠平.民國陳英士先生其美年譜[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351-352

⑦ 中華國貨維持會.中華國貨維持會二十周紀念刊[M].上海:中華國貨維持會.1932.

⑧ 羅剛.中華民國國父實錄[M].臺北:羅剛先生三民主義獎學金基金會,1988.2983-2984.

⑨ 徐鼎新,錢小明.上海總商會史1902-1929[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368.

⑩ 劉廣實.辛亥郵史散論(摘要)[A],中國集郵年鑑1992[C].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145.

 

                  ——刊於《上海集郵》2011年第4期

轉自:十年集郵

長按或掃一掃二維碼,關注方寸郵緣!

相關焦點

  • 手繪封:信封上的名家書畫值得收藏
    原標題:手繪封:信封上的名家書畫值得收藏 他說,「手繪封雖然是屬於集郵範圍的,但由於其獨特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每一枚又都可以單獨做集藏的藝術畫作。」   林志傑告訴記者,收集手繪封,是研究郵票的設計及設計者的一個重要依據,從一枚手繪封大致可以看出設計者的作品風格。通常來說,名家手繪封由於稀缺性,價值高,收集難度也較大。尤其是一些著名書畫家、設計者的作品更加珍貴。
  • 耄耋老人集郵60多年 為了集郵自學英語
    浙江在線08月22日訊 集郵,對於不少70後的人來說,多多少少都曾幹過,少則數月,多則數年,很多人最後都不了了之。但對耄耋老人戴星來說,這片「方寸天地」卻讓他堅守了半個多世紀。  因為集郵需要,戴星四處查閱資料,還自學英語,與外國人打上了交道。
  • 郵戳上的滬美交流密碼
    史海拾趣 上海美國研究20世紀初,隨著上海與美國郵件往來頻率大增,原本由美國領事館代辦的郵政業務,在1907年分離出來——上海美國郵局正式成立,見證了滬美兩地密切的民間交往。
  • 集郵英語妙不可言
    我們說,集郵術語是非常專業的,有許多是長期以來集郵人的習慣用語,也有不少是約定俗成的行話,若不深入這個領域,哪怕你是外語專家或是大學英語教授也無濟於事,我保證你譯不出精準的集郵專門名詞。難怪國內的一些郵品拍賣目錄上用的郵品英文描述詞句往往相當離譜,或是用詞不當,或是偏離要領,甚至不知所云,有時候連「洋涇浜英語」的水準都達不到。
  • 臺北郵政博物館,這裡面最讓集郵迷流連忘返的是——集郵展覽室
    拾級登上二樓,正展出我國郵政歷史古代部的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清末,娓娓道來我國郵政的起源與沿革,各種實物或模型、蠟像,予人立體而深刻的印象。三樓為清末以後的郵政文物展示,資料相當詳實齊全。博物館裡最讓集郵迷流連忘返的是集郵展覽室,這裡展出的郵票以臺灣郵票為主,外郎為輔,多得讓人目不暇接。
  • 上中學時特別喜歡看《集郵》雜誌,每期必買
    作者 |林中踏步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書店日記# 上中學時特別喜歡看《集郵》雜誌,每期必買,每次買完,把作業放一邊,迫不及待地閱讀雜誌。光看《集郵》不過癮,偶爾還買《北京集郵》和《集郵研究》。甚至有幾年還訂閱了《中國集郵報》。總之,當年喜歡集郵入了迷,每月購讀郵刊成了最期盼的事,以致有些耽誤了學業。前幾天在孔網發現《蘇聯集郵》雜誌1980年合訂本,毅然購入。此前,本人孤陋寡聞,一直沒聽說過蘇聯還有集郵雜誌。
  • 集郵,讓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集郵之初,我看見熟人和長輩就向他們要郵票,從郵票上,我知道了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也認識了古代科學家祖衝之、李時珍。母親從南京調回揚州工作,見我集郵,就打開一隻小皮箱,讓我挑選裡面信件上的郵票,我一下子就增添了近百枚郵票。
  • 二十年前人人集郵的盛景而今卻再無,那些集郵的人都賺到錢了嗎
    我大概是1997年那年上的初中,然後2000年上的師範中學,2003年秋上的山西師範大學,這一段從初中到大學的時光,應該是集郵最火熱的時光吧但這樣的集郵盛景,如今只能停留在記憶中,或者50後60後70後80後,藏在家裡的集郵冊當中了。客觀的講,90後集郵的人,寥寥無幾,幾近可以忽略不計。而00後、10後則更不知道集郵為何事了?集郵,都成一知識點了,你說鬱悶不?我們稍後再討論集郵為啥衰弱了,為何後繼無人了,我們先談談:那些年集郵的人,現在都賺到錢了嗎?集郵的人現在到底還有多少?
  •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針對集郵客群發行綠卡通集郵聯名卡啦!
    (一)基本介紹集郵聯名卡是包含集郵業務功能與借記卡金融服務功能於一體的聯名卡產品,是集郵文化與金融領域的合作。該卡除具備基本金融功能外,持卡人一是可憑卡在郵儲銀行網點、集郵營業網點辦理新郵預訂業務,並可選擇自動續費預訂新郵服務。二是在集郵網點可選擇憑卡支付集郵票品零售業務。三是使用集郵聯名卡成功支付任一集郵款項,即可自動成為「集郵認證會員」,有資格購買「集郵認證會員」特供產品;持卡人參加量小品種預約搖號業務時,還可獲得較高中籤機率,並享受「集郵認證會員」其他增值服務和線上線下積分回饋。
  •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興趣愛好(二十三),集郵
    他後來編寫了英國早期的郵票目錄,倡導集郵活動。格雷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集郵愛好者。1841年倫敦一位年輕婦女在《泰晤士報》上刊登廣告,徵求用過的郵票,用以裱糊她的梳妝室。隨後英國出現了郵票熱。到19世紀50年代,已有20多個國家發行郵票,郵票種數增多,集郵盛行起來。在我國,集郵活動是從1878年清政府委託海關發行大龍郵票以後才開始出現的。
  • 滬新郵預定手續費惹爭議 文件規定還是企業收費?
    對於上海郵政收取手續費的做法,東方直通車收到了許多來自集郵愛好者的投訴,收費是否有合法依據?要求上海郵政給出解釋的網友呼聲,在又一輪新郵預定開始時再度高漲。    上海郵政:手續費實為工本費 經物價局核准    接到東方網記者電話,上海郵政公司辦公室朱主任似乎並不意外,對於新郵預訂每套收取5元手續費一事,他表示之前已有許多人詢問過。
  • 雲端圍觀 | 匯講壇邀您在百年建築裡邂逅滬上曲藝名家
    雲端圍觀 | 匯講壇邀您在百年建築裡邂逅滬上曲藝名家 2020-06-14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
    中國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成立於1913年,原名「國民大學」,校址在西單二龍坑原鄭王府(鹹豐帝顧命大臣鄭王端華的府邸),其學科以文史類為主,有吳承仕、楊樹達、餘嘉錫、范文瀾、孫人和、李達、呂振羽、藍公武等名家在此授課。當時,來華留學的日本漢學家倉石武四郎(1897—1975)就曾專程到中國大學聽課。在良好的氛圍下,劉銘恕在學業方面不斷進步。
  • 憶郵未盡-我的集郵故事連載(3)
    有次我在他那裡買了一張帶副票的早期比利時郵票,郵戳日期是1897年,後來偶然在《集郵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介紹的就是這枚郵票,這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枚帶附票的郵票,附票的內容也很有意思:星期日請勿投遞。要是你想在星期天寄信,得先把附票撕下,要不郵局就等周一上了班再給你寄。還有次我在他那裡看到一張琉球郵便的鬥牛圖郵票,他開價6元,我沒還價就挑了出來。等到付款時我想還價,他不樂意了,我只能怯怯地付錢。
  • 郭金山和他的「金山集郵文化博物館」
    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老師信封上的一枚郵票被他看在眼裡,從此迷上了郵票。集郵伴隨了他半個多世紀。他是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理事,寧夏回族自治區集郵協會副會長、吳忠市集郵協會副會長、青銅峽市集郵協會副會長。     郭金山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從農村長大,在農村上學,後來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鄉村基層幹部。
  • 中國藝術名家 徐志鴻 世界郵票全球發行
    納庫魯風光》榮獲第一屆「光影大師」藝術攝影雙年展美國PSA金牌,2018年12月,作品《偷妻節避雨》榮獲2018年義大利自然世界四地巡迴賽——旅遊特別獎,新聞特別獎,主題最佳圖片獎,2019年7月,作品《巖石裡綻放的花朵》合計十頁作為壓軸作品刊登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9年7月21日,榮獲第三屆華夏藝術金雞獎年度攝影師,2019年9月,作品共23張收錄進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美國集郵集團和歐洲集郵協會向全球發行的
  • 有關集郵的英語句子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有關集郵的英語句子 2013-02-20 16:0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憶郵未盡-我的集郵故事連載(1)
    此文曾在《集郵月刊》部分刊發,為更好地分享一個普通集郵者的集郵心路歷程,自本期起,經作者授權,將在本公眾號陸續全文刊發。我想,我對於郵票的興趣也與我的成長環境有關:首先,我從小就跟著外公長大,我的外公就是一個集郵愛好者,他從中學時代就開始集郵。其次,我家有很多親戚都在外地,每年的通信往來有時候有上百封之多。而這兩個條件,也為我收集郵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於是,我開始跟著外公學習浸泡郵票,用剪刀沿著比郵票略寬的邊緣把郵票從信封上剪下,再打上半盆清水,將帶著郵票的信紙放入水中,郵票面朝下。
  • 郵票上拉丁文英文都認識 82歲老人集郵12年花4萬元
    郵票上拉丁文英文都認識 82歲老人集郵12年花4萬元 jx.zjol.com.cn 2006年02月13日  浙江在線嘉興頻道   幾年前,郵票被炒得炙手可熱,但近年來有所緩和,但是對於真正愛好集郵的人來講,他們看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祁榮祖就是這麼一個享受著集郵帶來樂趣的老人。
  • 2021中國書法名家劉忠珊新春送福大拜年暨賀歲作品展
    值此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國書法名家劉忠珊: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祝福。衷心祝願全國各族人民新春愉快、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牛年牛氣沖天!劉忠珊,男,漢族,1942年6月出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人。自幼酷愛書法,對歐、柳、顏,趙及清明書法家董其昌、潘齡皋的書帖都十分賞識,尤其崇尚歐楷書帖。半個世紀以來,臨池習書,筆耕不輟,博學眾家,書法以歐楷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