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寫關於陪伴的文章,證據確鑿地講理,苦口婆心地勸告,希望家長們明白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只是依然很多家長喜歡給我留言與我抬槓,他們說:
總陪孩子,吃什么喝什麼?
難道不知道抱著孩子,是搬不了磚的嗎?
我也想多陪孩子,但經濟允許嗎?
每每看到這些留言,我都很想反問:這些話,孩子聽得懂嗎?
六歲前的孩子,沒有錢的概念,更沒有生活難不難的體會,他只知道有父母陪著,內心就會快樂和滿足,哪怕吃著鹹菜,啃著饅頭。
最近的熱播電視劇《三十而已》,顧佳的兒子最能說明陪伴的意義,四歲的他,從小就是媽媽陪伴教育,雖然爸爸也幾乎每天都可以見到,但他始終是更依戀也更喜歡為陪伴他勇於放棄事業的媽媽。
很多追劇的人說,許子言不僅討人喜歡,還是全劇中唯一的好男人,只是這個「好男人」背後,他的媽媽顧佳付出了多少愛和陪伴,大家不知有無總結過?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陪伴,陪伴他玩耍的所有時刻,在孩子眼裡就是最好的愛。
總有家長說,孩子的青春期叛逆無比,無法教育, 甚至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如果青春期叛逆得父母都管不了,教不得,那年幼時定是缺了高質量的陪伴。
童年時期的陪伴,是架在孩子心上的一座橋,只有架了這座橋,父母才可以在孩子的青春期,或成年後遇到困惑或迷茫給予治癒,因為在早期已搭了橋。
我曾收到過兩位媽媽的諮詢,都是缺了陪伴而發生的親子間的相互折磨。
一位是單親媽媽,她說她在女兒三歲時就離婚了,女兒的撫養權雖然拿到了,但代價是免去前夫的撫養費,她一個女人,要養活孩子,而她父母年紀也大了,家庭經濟壓力非常大。
她只有隻身來到深圳打工,只因深圳的工資更高些,而女兒在老家與外婆生活。在女兒十歲時,她終於有了錢,有了房車, 她把女兒接到深圳上學。只是女兒與她沒共同話題,也沒共同愛好,情感上很是疏離,到了13歲,更是早戀,逃課,甚至離家出走。她終於明白,縱是理由很磊落,且也是迫不得已,但女兒並不曾體諒過她,而她錯過女兒的時光再也補不回來。
另一位,是多年外出打工的媽媽,她兒子在老家,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從小學到大學都很努力,學習很優秀,只是畢業後,在人際上總是諸多碰壁,對這位媽媽也是淡淡的,他們不像母子,更像陌生人,後來她兒子更是得了抑鬱症,覺得生無可戀,而最愛他的媽媽卻束手無策,無法用這世上最偉大的母愛來治癒痛苦不堪的兒子。
總有人問我,離婚了,孩子的撫養權在前夫或前妻那,但依然很關心孩子,常去看,撫養費也給得大方,以後孩子還會認自己嗎?
孩子當然會認自己的父母,只是多年不生活在一起,錯過了小時候的情感建立,這個「認」,也只是法律上的「認」,這種「認」缺愛和溫度,所以親子間感情生疏也冷淡!
也總有人問,外出打工,孩子在老家,對親子關係有影響嗎?
怎麼會沒影響?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高質量的陪伴,與父母關係中積存的期待、委屈、憤懣、失落會自然幹擾到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於是,孩子與父母不親,也沒有「親」的感受和體驗。
那些缺了陪伴的親子關係,彼此終是只有責任和客套,這些責任缺愛和溫度。
這個世間,或許很多事情可以錯過後再彌補回來,唯獨孩子的成長陪伴,永遠彌補不回來,
就如《奇葩說》的顏如晶曾講的:
「孩子這一生唯一的觀眾就是父母,其他人都是後面加入的。連續劇錯過了可以補,但孩子這一生的連續劇錯過了,以後就永遠看不了了。」
願家長記住:父母在該教育和照顧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澹。
同類型文章:
本文為「蝸牛育兒營」原創,抄襲盜用必究。
如果您認為我的文章還可以,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