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說陳凱歌,科普一個特簡單的常識:1、電影本身好不好看靠的是演員演技,劇本和特效之類的綜合因素。2、指點演員,你說一千道一萬,無非是提升演技問題(演員人品你也指導不出來),這可比拍電影簡單多了。陳凱歌就算能無限提升演員演技,那和能拍好電影有什麼關係麼?假如你認為一個電影是爛片,那不一定是演員演技問題吧?我一直都在琢磨陳凱歌明明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人,但為什麼每次拍完的電影都得不到認可。
後來我想明白了,陳凱歌骨子裡的那種近似極端的哲學感和浪漫感,拍出來的東西註定只能是自己給自己看的。當一個人活得特別哲學的時候,才會認為《無極》特別符合他心中的浪漫。當一個人活得特別浪漫的時候,才會認為《白晝流星》特別符合他所認為的哲學。你說他到底會不會講故事?會《黃土地》《和你在一起》《荊軻刺秦王》這些講得都特好。
但是這些對於一個又哲又漫的人還不夠。所以他又講了《趙氏孤兒》和《貓妖傳》,他想把浪漫和哲學也加進去。但是自古以來,詩人氣質就特別容易走偏。一個好詩人,是接受不了世俗的惡臭,比如陶淵明,比如李白。陳凱歌是個詩人,但是他距離「好」還有一點距離,所以他在自己電影裡灌注的浪漫和哲學就不夠純粹。
你總覺得差著一口氣,但是你不知道這口氣在哪兒,因為這口氣就是一股「世俗的惡臭」氣。所以才會有仙女一般的楊貴妃,而不是歷史上的楊貴妃。因為世俗總是認為「能夠使得君王不早朝」的女人,一定是個仙女。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教中國美術史的老師,特別喜歡陳凱歌。他總是對我們,陳凱歌浪漫不是一般能懂的。後來我明白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懂,是因為我們不靠「浪漫」吃飯。
所以他的電影,從來都不是大眾電影。我個人就不太喜歡「美國大片」,滿屏幕的特效特效+特效,實在乏味,就像口水歌,簡單,易懂,受眾群體廣。大多時候我認為應該雅俗共賞,比如復仇者系列,我都是快進看完,但也一部不漏。電影向人們傳達信息的手段,包括卻不限於,聲音與故事線。陳凱歌的電影,每一次回放都能找到一些驚喜,找到一些共鳴。或者是說,有些電影的故事線,並不是為了講故事。作者依託故事線,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思想,故事反而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