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通常,人們將得到視為一種幸運,將失去視為一種不幸。殊不知,這世間的幸運還是不幸,都是瞬間可以轉換的,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如何正確看待得失就顯得尤為重要。
並不是擁有過再失去就是一種不幸,每個人都是活在當下,自然眼睛就應該看向當下。擁有的時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時候,自然也可以問心無愧。
楊絳在寫《我們仨》時,這樣說到:「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自從錢瑗和錢鍾書相繼離開楊絳後,楊絳其實是很難過,她也曾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然而一切終究已經成為了定局。但是她從未遺忘過,於是她開始與生死聊天,與歲月交心,與人世傾談。最後,她趁著自己還能寫,在她92歲時,《我們仨》誕生了。
因為對楊絳來說,此生自己能夠遇見他們,已是萬幸之幸,從未虛度,從不空虛。正如她說的那樣:「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因此,很多事情,只要自己擁有過,就夠了,事情總是處於發展變化之中,變化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無論是歲月的匆匆溜走,還是身邊人的來來去去,還是名利的得到和失去,很多事情,註定是靠一己之力改變不了的。
但是如何看待這些,如何在這些變化之中學會從容地面對,如何在這無能為力的變化面前讓我們還是我們,還是那個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的我們,卻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
所以,只要我們還是我們,那麼一切的得失又有什麼關係,得到的就好好珍惜,失去的就學會看淡,學會放下,畢竟,人世間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不留遺憾的,既然註定留有遺憾,那麼多少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認為自己真的盡力過,一切皆是值得的。
有句話說:「人生之遺憾,猶如指尖之沙塵,你看得到,卻抓不著,只能眼睜睜目睹所有的陰差陽錯和全部的事與願違。」
很多事情,原本就計較不得,一旦計較得過多,人的心就再也不能夠享受平靜帶來的美好。
浮生一片草,歲月催人老。很多時候,待回頭再看時,一切不過都是執念,都是虛妄。很多事情,原本不該太過在意得失,太過強求,一切都順其自然最好。
說到底,還是因為心中的那顆心做不到平靜地看待一切得失;說到底,還是每個人的心裡有太多的欲望和執念促使人不能平靜罷了。
這一生,或追逐、或飄零、或得到、或失去,其實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就夠了,很多事情不能強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既然強求不得,就只好看淡,否則原本就不易的一生要如何去過呢?
古語說:「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很多事情看似是失去了,也許不定在什麼時候又會換一種方式來到我們的身邊,就像曾經努力了很久卻未能夠得到提升,卻在另一個職位上有了一個不錯的前景;就像曾經深愛的人毫不猶豫地離開了自己,於是自己深陷痛苦之中百般無奈,再抬頭時卻發現有另一個人早已經在那裡守候著。
很多事情,如果不去經歷,可能自己永遠都意識不到自己原來還可以變得如此強大;很多事情,如果不去走一遭,我們又怎麼會知道原來自己的一生還可以這樣過。
《北京女子圖鑑》中,陳可一定要從安逸的四川老家來到北京去闖蕩,沒有背景,沒爹可拼,家境一般,但是她就是不甘心在老家待著,她說她要去看看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所以,她去了北京。
去了北京後,發生了很多事情,談過很多次戀愛,有的是自己主動分手,有的是別人離開了她,什麼樣的事情都有,但是她還是她,她還是一直在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從未放棄過。所以,過往的一切,不過都是她的經歷,並不會成為她的障礙。
有個人這樣對我說:「你要接受這個世界上總有突如其來的失去,灑了的牛奶,遺失的錢包,斷掉的友情……當你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丟都丟了,就別再哭了。」
我給他回復了一句:「在學著接受,一點一點。」
其實,當我知道我無能為力去改變些什麼的時候,我能做的其實就是讓自己不要再去在意,畢竟發生的已經發生了,如今再不舍,也沒有什麼用。
就算結果看起來是令人遺憾的,也是讓人感覺到痛苦的,但是曾經還是有很多的快樂和幸福存在,回憶起來終歸還是有美好的成分存在, 也算是不辜負曾經一顆火熱的心和那種奮不顧身的勇氣。
一切就這樣,安靜的結束,然後安靜地承受著。等到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陽光從未如此溫暖過時,一切就都過去了。我相信那一天很快就會來到,就正如我相信上天從來不會辜負每一個在努力生活著的人一樣。
所以,學會看淡得失,一切不可強求,從不停止向上生長的決心,一切自然會有它們的歸宿,自然你也會找到屬於你的人生之路。
--END--
文/小小女子說;
喜歡就點擊關注;讓我們在這裡共同成長,歡迎將你的故事說給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