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一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2020-12-20 娛樂昌茂1

魚糕,發源地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區,今湖北省宜昌至荊州一帶,俗稱楚夷花糕。它是採用魚糜、雞蛋及豬肉為主要原料加工蒸製而成的食品。入口鮮香嫩滑,清香可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乃民間宴席待客之上品。

魚糕,屬於魚糜類產品。魚糜類產品,是以各種海水魚魚糜或淡水魚魚糜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加工製成的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結構合理、安全健康的一類深加工食品,其食品類型有魚糕、蟹棒、炸花、魚糜麵包、魚肉火腿、魚香腸和蝦餅等模擬食品。這種產品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做拼盤、壽司、火鍋的原料,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荊州自古盛產魚,魚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廷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現代魚糕越做越為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花糕、雜燴丸子,是荊州一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荊州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積澱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關焦點

  • 天南地北美食薈萃,品味舌尖上的湖北
    湖北菜也稱鄂菜,古代稱作出彩或者荊菜,是我國最古老的菜系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地,經過漢唐數代,於明清時逐漸成熟。在屈原的《楚辭》中就有記載楚王宮中設宴的二十多道楚地名菜,是我國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宮廷菜。湖北由於位於我國中部,南來北往的人數眾多,湖北菜也就逐漸吸收各地菜系特色,集四方美味的特點,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在湖北菜裡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
  • 湖北 荊州十大名菜
    此菜是荊州傳統名菜,歷史悠久,譽滿荊州。系用雞脯肉丁、豬肉丁、香菇丁、魷魚丁、冬筍丁、香腸丁加上蝦仁、海米、精鹽、醬油、味精、蔥薑末煸炒成餡,再加上雞蛋、澱粉和成糊狀,用豬油網包裹在雞大腿骨上,用芝麻油炸熟。特點是色澤淡黃油潤,形似雞腿,外松酥,裡軟嫩,鮮香爽口。此菜為湖北洪湖傳統名菜之一。烹法精細,講究火功,肉質肥嫩香酥,鮮甜爽口。
  • 為老父親做一道有魚不見魚的美味
    魚糕,發源地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區,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宜昌至荊州這一帶,俗稱花糕,又因傳說稱為「香妃糕」,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路過江陵時,因為娥皇生病,想吃魚而不想有魚刺,由女英所創造出來的一道美食,它是採用去骨的魚肉做成魚糜、配以雞蛋及肥豬肉為主蒸製而成的食品。入口鮮香嫩滑,清香可口,營養豐富。
  • 20年前,農村宴席中最常見的這4道菜,原來有這些特殊的「寓意」
    20年前,農村宴席中最常見的這4道菜,原來有這些特殊的「寓意」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不管是宴請賓客還是紅白喜事,都會講究一個「吉利」一般為一桌子菜不能為單數,最好是八道或者十二道菜最佳,小編記得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哪家辦事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魚鮮類食物
    在當地民間,每逢年節舉行家宴,或婚喪喜慶宴請親朋,幾乎都要烹製這道菜。且魚圓其色之白、其質之嫩、其肉之鮮、其物之美,皆稱魚饌中之。精品,馳名古今。據說魚圓這一美餚,起源於楚文王時代。相傳,楚文王遷都到郢(今湖北江陵)以後,特別酷愛吃當地的魚鮮,幾乎達到無菜不魚的地步。但文王卻偏偏是個吃魚不會吐刺的人,每次進膳,總是面對豐盛的魚餚一籌莫展。
  • 大美陝菜 | 面菜合一 綠如翡翠 酸辣爽爆的「油潑菜魚魚」
    ,有一道面菜合一、綠如翡翠、酸辣爽爆、開胃過癮、人見人愛的特色美食——「油潑菜魚魚」,早已成為前來宴請賓客進膳必點的一道佐酒佳品。此菜餚是陝西關中一帶的家常飯食之一,極具地方風味,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蘊含深深的鄉村情懷。中國是數千年的農耕大國,往上數三代,尤其在千百年以麵食為主的陝西關中地區,人們用小麥與其他食材結合製作出各種美味,這道「面菜合一」的鄉野美食「油潑菜魚魚」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經過關中人世代千錘百鍊,其烹製技藝可謂爐火純青,美味誘人,風味獨特。
  • 吃魚好時節 春季食魚有訣竅(組圖)
    作為宴席上之佳餚,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且每到春天最為肥美,因而也被稱為「春令時鮮」。  桂魚的食用方法很多,既可蒸、煮、燴、燒、烤、炸,也可以做成各種造型和花色的菜看,如「烏龍桂魚」,「叉燒佳魚」,「醋溜佳魚」等,都是宴席上的名菜。
  • 宴席上印象深刻的幾道菜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在農村酒席上的菜是12道菜,其實不只是農村在城市也是這樣圖個吉利數字。酒席一般都是用十個菜十二個菜的居多,十個菜最好理解,食全食美,十全十美,很好的寓意,一般都是四涼菜,四熱菜,上雞或魚之後不用問,後面肯定還有菜,雖然說還有菜,但上魚之後,菜品基本上也上的差不多了,最後基本上都是甜的。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
  • 農村裡紅白喜事上的大鍋菜,說真的,這種菜,才是真正的人間美味
    在以前,每當村裡有了紅白喜事,村裡管事的人便開始張羅起宴席來。吃過大鍋菜的人,從年齡上來說,一般都是80後以前的,現在的年輕人吃過的不多。以前條件差,逢年過節,或者村上有了紅白喜事,宴席必須要擺啊,吃什麼呢?那就是大鍋菜。農村裡紅白喜事上的大鍋菜,說真的,這種菜,才是真正的人間美味!
  • 愛上蘇州,從這味「頭道菜」開始!
    「雙12」蘇州頭道菜——最憶江南正當時·冬宴 發布會作為「雙12蘇州購物節」六大消費領域的餐飲美食版塊,由蘇州市商務局、蘇州市烹飪協會、蘇州廣電總臺聯合發布的「雙12蘇州購物節」——美食江湖系列活動看這架姿,品其味道都承載烹飪文化上的傳奇。迎賓之清溜鳳尾蝦玉蘇州人常用這道菜作頭菜,召待四方來客。在蘇州吃蝦仁真乃人間美味的享受。剛出鍋的蝦仁常帶著油溫,鮮香,軟綿在舌尖上相擁,咬嚼中沒有多餘一絲木感,只存下一個"鮮"了!那是江南水鄉的味道。
  • 盛唐「燒尾宴」:堪比「滿漢全席」,看看宴席都有哪些菜?
    有那些菜點? 《清異錄》中記載了韋巨源設燒尾宴時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單,使我們得以窺見這次盛筵的概貌。食單共列菜點58種,其中除「御黃王母飯」、「長生粥」外,共有20餘種糕餅點心,其用料之考究,製作之精細,嘆為觀止。
  • 舌尖上的春節佳餚,哪一道是你的菜?
    今天局長就跟大家分享舌尖上的春節滋味,開啟中國家的春節美食地圖,尋找家鄉年味!除夕的「團年飯」是廣東人春節的重中之重,不但追求鮮活生猛、種類多樣,且十分講究「意頭」。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蝦(寓笑哈哈)、魚(寓年年有餘)、蠔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豬手(寓發財就手)等以求吉利。
  • 湖北媽媽最愛做的8道菜,每一道都大有來頭,你喜歡哪道?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間說法。而在《水調歌頭·遊泳》中有一句詩則是「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使武昌魚揚名海內外。這道菜原汁原味的保持了魚的清香,製作簡單,形狀完整、魚肉鮮美、湯汁香醇,是一道零失敗的家常菜。媽媽愛做,家人愛吃。02.紅燒野鴨聽過北京烤鴨,聽過紅燒野鴨嗎?紅燒野鴨是湖北傳統名餚。
  • 潛江非遺展|傳統家鄉菜製作技藝-名廚名菜(花糕)
    來源:潛江市文化和旅遊局花糕,以其色形而名之,實為魚糜蒸製而成,故又名魚糕。此餚在潛江地區為宴之必選,民稱之頭菜,宴中第一菜品,無其不成席焉。潛江農家婚喪喜慶,將赴宴吃酒稱作「吃花糕」。流行核心區域在潛江的張金、浩口、熊口、龍灣一帶,具有濃鬱的地方特點。「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說的就是潛江花糕。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
  • 4臺宴席,N道峰味!「G20峰會菜點美食周」拉開序幕
    這席菜餚主要以杭幫創新菜為主。宴會用麵包、魚、蝦、牛肉等國際主流食材為主料,搭配杭州地區的特色時令蔬菜,結合豐富多樣的杭幫烹飪技法,成品極富地方特色,飽含歷史文化底蘊。其中,「鱈魚獅子頭」是一道典型的南北融合東西貫通的菜餚。這道菜以國際慣用的鱈魚為主要原料,採用杭州傳統名菜斬魚圓的方法製作,雪白的獅子頭加上高湯沉入青花瓷,江南魚鄉的韻味油然而生。
  • 此魚鮮香微辣、肉質綿軟,號稱是川菜宴席中的珍品
    眾所周知,川菜是由小河幫的鹽幫菜、上河幫的蓉派川菜以及下河幫的重慶菜,這三個地方菜系組成的。而,幹燒巖鯉是重慶菜中的一道名菜。雖然,在很多川菜館吃過幹燒巖鯉,但對於一個美食愛好者來說,每到一個地方,怎麼能不嘗嘗風味原產地的味道呢?
  • 農村酒席二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
    在我們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吃場夥」了(方言:農村紅白喜事,辦的宴席)。上小學的時候沒少為這個原因請假回家「吃場夥」,老師們也經常會吐槽我們說是「吃肥了,跑瘦了。」以前在農村紅白喜事基本都會選擇在家裡辦,那時候主人家都需要自己準備食材,然後請村裡專門做紅白案大師傅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