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裡,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同學:無論課堂發言,考試成績,還是社團生活,Ta 都表現出色,光芒萬丈。你可能不太想和這樣的人交往過密,甚至見到 Ta 都會讓你感到壓力很大——這樣的壓力又被稱作「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同伴壓力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普遍,又會對你造成怎樣的影響,以及合理的應對方法。
© Giphy
01
「同伴壓力」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心理學上對同伴壓力的定義是:為讓同伴接納和喜歡自己而感到必須要放棄自我以順應對方而產生的壓力。這裡的同伴指的是年齡,經歷,或社會地位與自己相仿的人。
只要你身處群體環境,就會無可避免地受到同伴的影響,這在當代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發現有同學在為考試刷夜,想先休息的你就也開始挑燈夜讀;有朋友每天在社交媒體上發自己的活動照片,你就也跟著報名了一大堆並不感興趣的活動……
研究人員通過風險對照實驗觀察了 306 位來自少年(13-16歲)、青年(18-22歲)和成年(24歲以上)三個年齡段的人群對同伴壓力的反應(Gardner & Steinberg, 2005)。
實驗對象被要求玩一個控制車輛的電腦遊戲,他們可選擇黃燈亮後是否繼續行駛以及行駛多遠,隨後紅燈將隨機點亮。紅燈亮前行駛距離越長則得分越高;若紅燈亮時未停車,則為「撞車」,該輪分數清零。遊戲進行 13 輪,積分累計。分數越高意味承擔的「撞車」風險也越高。對照組獨自進行遊戲;實驗組則在兩名同齡人的注視下進行遊戲,同伴還會在旁給出何時停止的建議。
上圖為遊戲界面。圖示中信號燈已轉為紅燈,而實驗對象尚未停車,故發生撞車,該輪分數清零。
結果顯示,三個年齡段中,在同伴注視下進行遊戲的實驗對象均比獨自進行遊戲的對象累計得分更高,即行駛了更長距離、承擔了更大的風險;此外,13-22 歲的少年和青年組在同伴有無的情況下的分差遠大於 24 歲以上成年組。換言之,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會因同伴壓力而做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決定,並承擔更多的風險,且這一變化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圖中依次為少年、青年、成人組在遊戲中的得分;灰色為對照組,黑色為實驗組。分數越高代表承擔風險越多。
出於不同的目的和原因,同伴壓力可總結為兩種類型:從眾型同伴壓力和競爭型同伴壓力。從眾型同伴壓力是指迫使你和同伴保持一致的壓力,比如在團隊裡的你要和他人做同樣的選擇,認可同樣的價值觀;競爭型同伴壓力則是指促使你想要在群體中超過同伴的壓力,在校園中更多地表現為和同學在學術表現和課外活動上的比拼和競爭。
02
為什麼同伴壓力如此普遍?
加州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於獨處時取得成就,在他人注視下獲得成就時,大腦中負責對外交際的前額皮質會更加活躍,這會讓人在接下來的選擇中採取更加冒險和具有挑戰性的做法(N. Bault et al., 2011)。換言之,他人的關注會放大你的情緒,並影響你的決策。這類壓力由身體機制決定,你很難通過主觀努力去控制。
低自尊感的人往往會更希望向他人證明自己,他們認為自己的個人價值只有在和他人的比較中才能體現。可要在群體中力爭上遊,就必然會感受到來自競爭的巨大壓力。
此外,缺乏明確目標和愛好的人也是同伴壓力的易感人群。一旦受到來自同齡人的成就分享時,他們就會感到壓力並變得無所適從。而那些有著愛好和目標的人,即使受到來自周圍同伴的壓力,也會通過努力實現目標或者投入精力到愛好中來保持情緒的積極發展。
© Matt Chinworth
當今社會推崇「成功者」,學位高低,工作好壞,財產多寡成了量化個人價值的標準。受如此價值判斷的影響,個體也會不自覺去與成功人士比較,可往往越比較越焦慮,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和他們一樣「成功」。
有研究表明,處於緊張環境裡的個體更容易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這是因為,這樣的環境裡個體不僅會主動規範自我行為,還會將自己與同伴的舉動進行對比,由此感到更多約束感(Matthew & Thomas, 2017)。比如為了完成小組作業,積極提出想法和承擔分工的同伴會讓你和 Ta 之間形成對比,從而增加你完成任務的心理負擔。
© Giphy
03
同伴壓力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同伴壓力並非全然無用。當你的同伴非常優秀,他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激勵著你朝著他們看齊,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你能夠和興趣相投的小夥伴結成「互助小組」,形成良性競爭,你也會更快取得進步 (McLeod, 2012) 。
然而若是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下,我們很可能會因一心想著「迎頭趕超」而忘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學習、社交、生活習慣乃至心理狀態都會受到消極影響。
持續處於同伴都很優秀的群體中,你發現自己的成就比不上周圍人,自然而然會產生沮喪和挫敗感。這種感受又稱相對剝奪感 (Relative deprivation),指的是當人們將自己與某種參照對象進行比較而發現自身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憤怒和不滿等負性情緒的體驗(Merton, 1938)。受此影響,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勢必會降低,長此以往將影響學業表現。
本來很有個性的你為了被群體接納而改變個人意志,去追求同齡人所熱衷的學術成就和課外活動,這不僅會導致你喪失主見和獨特的個性標識,還會讓你的失落感和迷茫感持續蔓延,甚至會讓你產生自暴自棄的行為。
如果你在擅長的領域裡被熟悉的人超越,你很可能會對自我的價值產生質疑。這種比不上的沮喪感會讓你對社交產生挫敗感,甚至讓你故意遠離社交。
© Scientific American
04
如何應對同伴壓力
我們在這裡講述同伴壓力,並不是鼓勵你去完全抵禦它,畢竟這是大學生活的必要挑戰之一。那麼,是否有方法可以減少同伴壓力帶來的負面效果,並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呢?
I. 學會 Say No
不要一味為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的意志。踏出舒適圈固然重要,但若確實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比如同伴發來的派對邀請,又或希望你變化著裝風格的評論,還是明確 Say No 為好。
II. 為目標列出優先級
不要因為沒能在所有領域成為「第一」而苛責自己。一旦你嘗試去讓自己變得完美,那麼超出精力的領域遲早會將你耗竭。因此,不妨平衡心態,給自己的目標進行優先級排序,在最想要有所作為的領域裡投入最多的精力。
III. 以競爭敦促自我提升
首先得正面對待同伴壓力,因為它能為你提供自我提升的機會。研究表明,當你與不如你的同伴競爭時,你提升自己的渴望就會降低; 但當你與比你優秀的小夥伴競爭時,你提升自我的渴望將持續存在(Festinger, 1954)。因此,你可以利用同伴間的良性競爭來敦促自我提升。比如,你想在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中取得 A,可以先了解排名靠前同學的成績表現,為了跟上他們的腳步,你會更努力地投入直到有良好反饋。
© Stella Caraman
IV. 尋求他人支持
向同伴敞開心扉,和他們溝通你壓力的來源和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尋求他們的建議。當你發現周圍夥伴熱衷的事物並不在你感興趣的範圍內,甚至違背了你的意願,你大可選擇那些與你意氣相投的人交往。當你的壓力水準過高,不妨尋求那些能夠傾聽你苦惱或給予你幫助的友人或親人,從他人處獲得力量。
V. 感恩當下所擁有的
和那些優秀的同伴進行比較的同時,也要學會看向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從多種角度客觀評估個人價值,會讓你對自己已有的成就擁有滿足感,對現狀更加知足和感恩。
以上。
© Zara Magumyan
撰文:劉菁君 編輯: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