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說到養育孩子的變化無常,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恐怕非孩子的真哭和假哭了吧,上一秒哭得淚如雨下,下一秒如願後帶著鼻涕傻笑。前幾天,對二寶進行了長達一個星期的戒手機癮,一個星期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是每逢孩子得不到手機就四肢亂彈,嗷嗷直哭的擾民行為發生時,心中的無名怒火總是不知覺之間就被勾起來了。
我說「別哭了」,二寶的聲音就加大了一分貝…..
我說「再哭,我不理你了」,哭聲還帶著「哼哼」的鬧脾氣怒氣
我說「好了,給你吧」,結果丫頭屁顛屁顛地跑來,「誒嘿嘿」地拿了手機就跑,那一秒我們明白了假哭背後的威脅!
而這種假哭的威脅,想必廣大家長是不陌生了,只不過是場景轉換不同罷了,實際性質的假哭威脅沒有什麼大不同。
還記得二寶的假哭「陰謀」得逞,屁顛屁顛地「誒嘿嘿」拿了手機就跑後,氣得我跑過去預想奪過手機,怎奈小丫頭早有預防,實際上一個成年人和2歲半的小屁孩搶東西,誰勝誰負一眼就能看出,但是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監護人,有的時候真的是每天都在和孩子鬥智鬥勇,所以硬搶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
有的時候,我們別看孩子的語言知識不太豐富,他們說不出來大道理通篇,但是年齡越小的孩子、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反而會折騰的更厲害一些。小的時候,孩子的哭鬧不是餓了、困了,就是無聊了或者生病了,需求花樣較少滿足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我們發現和孩子溝通還真是一門技巧活。
當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的哭鬧也是秒變「小戲精」,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遇到自家孩子非常賣力地哭?關鍵是賣力就賣力吧,孩子一邊哭還一邊眯著眼睛去偷看爸爸媽媽,有些孩子索性用雙手蒙著眼睛去哭,但是手指之間的縫隙卻清晰地洞察著父母的表情,這種感覺像極了掩耳盜鈴這個故事。
對於6個月左右的寶寶,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6月齡這樣年紀的小不點不可能會騙人,每天給人的感覺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但實際上6個月左右的寶寶最擅長的就是假哭,如果您的寶寶躺在床上剛開始的時候是哼哼唧唧,隨後變得階段性的哭聲,這就說明孩子寂寞了,通過「假哭」來吸引家長的關注。
而寶寶的這招「假哭」往往還百分之百起效果,當家長發現自己放不下寶寶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寶寶的「假哭」給成功騙上船了,每天抱著入睡、一放下就哭,實際上這些都是寶寶感受到了父母的緊張,故而潛意識裡就有種一哭就能滿足的觸覺感,所以他們一不如意的時候,就通過哭來傳達自己的需求。
別看孩子的哭很正常,實際上真哭、假哭,存在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真哭是孩子需要幫助的肢體語言,但」假哭」卻是溺愛孩子的敲門磚,很多人多說孩子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實際上這樣的玻璃心並非早晚之間就養成了,這些大多數都是源自於孩子從小一哭就滿足的溺愛過度。
當孩子知道自己一哭就能被滿足的時候,哭就成為了他們解決事情的唯一方法,所以遇到事情「哭」也就成為了孩子最擅長的技能。面對孩子一言不合就開哭的場面,很多爸爸媽媽都忙的不可開交,一個拿奶瓶、一個拿玩具去哄,另一個還會檢查是否尿了、拉了…….
在生怕出現什麼問題的擔憂背後,只有寶寶從小養成的過度依賴,這種依賴還是不需要語言的觸覺感。為了避免孩子養成過度依賴的觸覺觀,那麼家長具備識別孩子真哭、假哭的慧眼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那麼,孩子真哭、和假哭一般都有哪些主要的特質呢?
1)流眼淚,哭聲還伴有抽泣的聲音
2)求抱抱,哭聲裡雙手朝上帶著「求抱抱」的姿勢
3)恐懼感,哭聲裡還帶著恐懼的顫抖聲
1)無眼淚,哭聲持續、但眼角未見眼淚流下
2)試探哭,一邊哭、一邊觀察大人的表情和動作
3)間斷哭,哭聲斷斷續續,有的時候還有緩緩氣的間隔
當我們了解孩子的真哭和假哭特徵之後,自然是有方式性地各對其因了,對於假哭的孩子、通常都是假裝聽不見,真哭的小寶寶及時做到回應,給足孩子哭泣背後的安全感。
實際上,在孩子真哭和假哭的背後,有一種方法是通用的,那就是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陪伴,不論是6月齡的寶寶,還是2、3歲、十幾歲,陪伴孩子是父母要給的基礎關愛,實際上孩子的成長夙願非常簡單,有爸爸媽媽陪,有爸爸媽媽的理解,這些要遠遠高過於有玩具玩、有朋友陪,因為孩子身上的安全感,均來自家庭給予的關愛、陪伴程度,你給的愛、陪伴有多充足,孩子面對外界各種挫折時就有多高的勇氣。
也就是說,不管您的孩子是真哭還是假哭,我們在陪伴和理解方面都不要漠視,教育孩子不怕孩子玻璃心、更不怕孩子假哭,最怕的是父母不理解的親子關係漸遠。當然為了避免溺愛影響孩子的教育,上述真哭要及時給與安全感,「假哭」要適量地假裝沒聽到還是必要的,愛孩子歸愛孩子、教育方面卻容不得溺愛。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家長會無奈地說:「對付假哭的孩子,真的是太難了,說是假裝聽不到,但做起來不容易呀」,其實仔細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要知道如今的孩子最不差的就是死磕到底的哭勁,爸爸媽媽既要顧著擾民的情況,又要想著孩子的玻璃心會不會因此受傷嚴重,所以往往在假哭的孩子面前是無計可施。
當孩子在一旁假哭,或者施展拳打腳踢的肢體動作時,我們憋住要發火的脾氣,對孩子說「有事好好說,媽媽聽著呢」,這樣的一句話,既能讓孩子感受到沒有被爸爸媽媽忽略的安全感,又可以讓孩子明白哭是解決不了問題,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在傾聽、但是寶貝要好好說話。
其實,教育孩子差的就是溝通裡的難,因為旁觀者往往看得很清楚,當局者的爸爸媽媽很難從迷局裡鎮定自若,尤其是孩子沒有依照自己的安排去做時,當即「一切為了孩子」的思緒、委屈會湧上心頭,不知不覺就控制不住脾氣要對孩子大吼,這是每個爸爸媽媽的通病,也是無法好好溝通的一道隔閡,在這樣的大局勢面前,建議大家放鬆自己、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精緻,做個剛剛好的及格爸爸媽媽就夠。
比如,孩子刷牙的時候,我們在一邊偷偷懶當個指導老師,不要去幫助孩子刷牙
或者,孩子穿鞋穿不好的時候,我們忍耐一下,告訴孩子應該怎麼穿,讓他們自己糾正過來
又或者,孩子寫作業磨磨唧唧的時候,我們不要周而復始地催促,告訴孩子完成不了作業,第二天會「出名」即可
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永遠做孩子的鬧鐘,提醒他們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如果我們把未完成的結果體貼地告訴他們,再把決定權交給孩子,有了一次的「出名」後,他們就會把寫作業當回事、達到積極效果,這比起「你這麼還不寫作業」要更顯效果。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