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喜劇演員,生活裡會患上抑鬱症?
為什麼小丑化上妝後帶來一片笑容,卸下妝後卻從不見他笑顏?
古今中外,好像搞喜劇創作的人,很多人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快樂,甚至還會抑鬱。
你也許會說,這還不是因為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麼?悲劇經過時間發酵後,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喜劇。
你創作多少喜劇,就不得不去看到背後的悲劇。
越是創作,越是沉浸於此,自然就會越陷越深,最後發現人生就是一部悲劇。
如果你愛看脫口秀,你會發現大部分脫口秀演員,不是在拿自己開玩笑,就是在拿他人開玩笑。
脫離開觀眾的笑聲,也脫離開他的語言技巧,再去聽一遍他說的事兒,你就會發現全是負面的幽默。
負面的幽默裡,你不得不貶低自我,不得不嘲笑他人,這種用尊嚴換來的幽默,最終都會帶來痛苦。
為什麼會如此呢?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幽默了麼?就沒有其他方式讓觀眾笑了麼?
當然有,既然想要讓觀眾笑,我們就得回到笑這件神奇的事情上來。
笑其實很奇怪,為什麼人類會演化出笑這種機制呢?
畢竟笑並不能幫我祖先,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獲得生存優勢。
想像一個畫面,一萬年前,兩個原始人在聊天,一個對另一個人講了一個笑話,講著講著兩個人大笑不止,一隻大老虎順著笑聲照過來了,一看,奧喲,一頓自助餐!
那麼為什麼還要出現呢?
這裡就要說到我們人類的生存策略了,我們人類在遷徙的過程中,總是要不斷面對新的挑戰,來消化新的信息,來做出新的決策。
但是做決策,就得思考,思考又太浪費能量,畢竟大腦是最耗能的器官之一。
怎麼辦呢?只能演化出一種激勵思考的機制——多巴胺,這就是笑的最原始來源。
當然除了激勵我們思考,笑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消極大腦內的衝突——畢竟當大腦裡面不協調的概念和想法太多時,容易宕機。
而笑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緩衝策略,它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自我解脫方式。
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用笑,來緩解尷尬?就是為了緩解內心衝突。
為什麼當我們面對強烈的刺激時,也會笑出聲音,其實也一樣。
甚至現在幽默的背後邏輯裡,最神奇的「轉折」,也是基於這個原理。
就像小品、相聲、還有脫口秀一樣,當出現知識的衝突時,我們本能的會調動「笑」這個機制。
越是前面鋪墊的多,後面衝突就越劇烈,那麼我們就笑的越大聲。
笑容的這兩種來源,引出了製造笑容的兩個方向——創造新知,或者認知衝突。
創造新知,背後就是讓大腦更加努力思考,也就是說只要獲得新的知識,大腦就會以多巴胺作為獎勵,讓我們感到快樂。
所以新鮮的知識,天然自帶一種喜劇效果。
為什麼李誕的幽默,那麼高級,因為本質上他的幽默是一種更高級的洞見——新鮮的知識。
很多他對生活的洞見,就像「人間不值得」一樣,新知帶來的快樂。
第二種是製造認知衝突,從而產生幽默。
大腦演化出笑,一部分是為了緩解大腦裡產生的複雜衝突,那麼當大腦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處理時,就會讓笑來救場。
所以很多笑話,就是靠這種認知衝突來製造喜劇效果,包括前面提到的相聲、小品、脫口秀等等。
不過最好的幽默,自然是兩者結合——前面製造衝突,最後給出新知。
前面鋪墊的衝突越強,後面給出解決方案時,效果就越好。
那麼如果想要追求最好的效果時,需要怎麼辦呢?
當然是前面衝突越來越強烈,後面的方案越來越經典,洞見越來越深。
不過問題來了,製造衝突很簡單,但是洞見和新知不一樣,需要對生活的觀察,需要智慧,也需要龐大的積累。
於是對於喜劇創作者來說,自然會越來越傾向於前者,而且大部分人也只能做到前者。
而前者,主要有兩種方式——要麼攻擊他人,要麼貶低自己。
為什麼最好的幽默感,是把自己曾經的糗事看淡,然後若無其事的示弱講出來呢?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貶低自己的自嘲,是門檻最低的幽默呀!
但是,普通人的自嘲可以是社交利器,以此為生的喜劇創作者就不得不深挖自己,不得不一次次用不同的方式去貶低自己,打壓自己的自尊。
這樣的人生,就算心理再強大,也會一不小心當了真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