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劇演員,會抑鬱?

2020-10-21 蛋殼花生



為什麼很多喜劇演員,生活裡會患上抑鬱症?

為什麼小丑化上妝後帶來一片笑容,卸下妝後卻從不見他笑顏?

古今中外,好像搞喜劇創作的人,很多人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快樂,甚至還會抑鬱。

你也許會說,這還不是因為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麼?悲劇經過時間發酵後,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喜劇。

你創作多少喜劇,就不得不去看到背後的悲劇。

越是創作,越是沉浸於此,自然就會越陷越深,最後發現人生就是一部悲劇。

如果你愛看脫口秀,你會發現大部分脫口秀演員,不是在拿自己開玩笑,就是在拿他人開玩笑。

脫離開觀眾的笑聲,也脫離開他的語言技巧,再去聽一遍他說的事兒,你就會發現全是負面的幽默。

負面的幽默裡,你不得不貶低自我,不得不嘲笑他人,這種用尊嚴換來的幽默,最終都會帶來痛苦。

為什麼會如此呢?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幽默了麼?就沒有其他方式讓觀眾笑了麼?

當然有,既然想要讓觀眾笑,我們就得回到笑這件神奇的事情上來。

笑其實很奇怪,為什麼人類會演化出笑這種機制呢?

畢竟笑並不能幫我祖先,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獲得生存優勢。

想像一個畫面,一萬年前,兩個原始人在聊天,一個對另一個人講了一個笑話,講著講著兩個人大笑不止,一隻大老虎順著笑聲照過來了,一看,奧喲,一頓自助餐!

那麼為什麼還要出現呢?

這裡就要說到我們人類的生存策略了,我們人類在遷徙的過程中,總是要不斷面對新的挑戰,來消化新的信息,來做出新的決策。

但是做決策,就得思考,思考又太浪費能量,畢竟大腦是最耗能的器官之一。

怎麼辦呢?只能演化出一種激勵思考的機制——多巴胺,這就是笑的最原始來源。

當然除了激勵我們思考,笑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消極大腦內的衝突——畢竟當大腦裡面不協調的概念和想法太多時,容易宕機。

而笑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緩衝策略,它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自我解脫方式。

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用笑,來緩解尷尬?就是為了緩解內心衝突。

為什麼當我們面對強烈的刺激時,也會笑出聲音,其實也一樣。

甚至現在幽默的背後邏輯裡,最神奇的「轉折」,也是基於這個原理。

就像小品、相聲、還有脫口秀一樣,當出現知識的衝突時,我們本能的會調動「笑」這個機制。

越是前面鋪墊的多,後面衝突就越劇烈,那麼我們就笑的越大聲。

笑容的這兩種來源,引出了製造笑容的兩個方向——創造新知,或者認知衝突。

創造新知,背後就是讓大腦更加努力思考,也就是說只要獲得新的知識,大腦就會以多巴胺作為獎勵,讓我們感到快樂。

所以新鮮的知識,天然自帶一種喜劇效果。

為什麼李誕的幽默,那麼高級,因為本質上他的幽默是一種更高級的洞見——新鮮的知識。

很多他對生活的洞見,就像「人間不值得」一樣,新知帶來的快樂。

第二種是製造認知衝突,從而產生幽默。

大腦演化出笑,一部分是為了緩解大腦裡產生的複雜衝突,那麼當大腦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處理時,就會讓笑來救場。

所以很多笑話,就是靠這種認知衝突來製造喜劇效果,包括前面提到的相聲、小品、脫口秀等等。

不過最好的幽默,自然是兩者結合——前面製造衝突,最後給出新知。

前面鋪墊的衝突越強,後面給出解決方案時,效果就越好。

那麼如果想要追求最好的效果時,需要怎麼辦呢?

當然是前面衝突越來越強烈,後面的方案越來越經典,洞見越來越深。

不過問題來了,製造衝突很簡單,但是洞見和新知不一樣,需要對生活的觀察,需要智慧,也需要龐大的積累。

於是對於喜劇創作者來說,自然會越來越傾向於前者,而且大部分人也只能做到前者。

而前者,主要有兩種方式——要麼攻擊他人,要麼貶低自己。

為什麼最好的幽默感,是把自己曾經的糗事看淡,然後若無其事的示弱講出來呢?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貶低自己的自嘲,是門檻最低的幽默呀!

但是,普通人的自嘲可以是社交利器,以此為生的喜劇創作者就不得不深挖自己,不得不一次次用不同的方式去貶低自己,打壓自己的自尊。

這樣的人生,就算心理再強大,也會一不小心當了真的呀?!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擅長取悅別人,卻不能取悅自己,喜劇人為何會抑鬱?
    文|潔懿,文章原創,轉載請獲得授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有不少喜劇演員比如:卓別林、憨豆先生、金·凱瑞、周星馳等,或多或少都受到過抑鬱症的困擾。可能有人會奇怪了,他們這麼有喜感,可以把別人逗樂,為什麼不能取悅自己呢?
  • 談談為什麼喜劇演員會更容易得抑鬱症?
    前段時間看脫口秀大會,一個演員說,他一去按摩店問有什麼項目,人家就說,我們這兒是正規按摩。他氣憤地說,這不是道德綁架嗎,他一說我們這兒是正規按摩,我就不能走了呀!當時聽著覺得很好笑,但笑完也忍不住會想,他對乘地鐵這樣一件小事都有這樣細緻的觀察力,那麼對生活中那些灰暗的事情呢?他對某件事裡荒誕好笑的部分有這樣的感受力,那對悲傷沉重的部分呢?喜劇創作和其它創作一樣,都需要極端細膩的觀察和感受。即使你看到喜劇演員只把這樣的能力調動於講好一個段子,也並不代表那是他的全部。
  • 喜劇演員是否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由於喜劇演員職業讓他們必須有很強的控制欲,控制氣氛、控制觀眾的反應。這種控制欲帶來的長期不安全感是對演員心理上的一種折磨。故事越傳越有味道,笑話越傳越不好笑,這也決定了喜劇演員的生涯也很短,所以職業焦慮也更強。
  • 從金凱瑞、憨豆先生到卓別林,為什麼喜劇大師更容易得抑鬱症?
    喜劇片是所有電影中最受觀眾喜愛的一種,這種電影對演員來說入門簡單,但是做的極致卻是很難,華語影壇能把喜劇做到極致的也只有周星馳等寥寥數人。而在歐美喜劇大師中,金凱瑞絕對是排的上號的人物,他以表情豐富、五官變化無窮著稱。
  • 為什麼普通人讀哲學,會變得抑鬱?
    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該讀的書籍,如果哲學使你抑鬱,那麼你就可以停下來了,不妨再等個幾年,再看不遲。如果還是想看,那麼不妨聽我說上兩句我的看法。一、如果不去查閱關於「哲學」的定義,你會怎麼理解這個門類,以及「哲學」這兩個?如果去聽一些老學究來解釋它,那麼你多半會聽到各種關於哲學的不同種類,不同主義,之所以會有抑鬱感,是因為我們察覺到自身的渺小和不可控性。
  • 喜劇演員可能是上不開心的群組
    醫生不治療自己,醫生是偉大的,但很少有醫生能看到自己的醫生,在演藝圈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喜劇演員,他們平時快樂嗎?演員(當然,演員實際上是在執行演員,而不是撈金惡魔),他們經常需要把自己帶入腳本的場景中,他們更能在核心中感受到,不是說他們做了多少,而是因為演員想演好一個角色,他們必須把自己置身於那種場景中,即使是很長時間也走不出戲,喜劇演員I最喜歡就是周星馳。
  • 同為喜劇演員出身,他們卻在《我就是演員》大相逕庭
    同為喜劇演員出身,他們卻在《我就是演員》大相逕庭!許君聰,喜劇演員,參加了很多喜劇類綜藝節目,成名於江蘇衛視《一起笑吧》和東方衛視《生活大爆笑》,因為節目中經常NG,被賈玲笑稱「笑場王「。潘斌龍,喜劇演員,成名於《愛笑會議室》和《歡樂喜劇人》,參演部分電影,外形酷似黃渤,被郝蕾笑稱「對不起我出戲了,你長得太像黃渤了」。王自健,喜劇演員,相聲演員,成名於《今晚80後脫口秀》,因被家暴和抑鬱症淡出娛樂圈,憑電視劇《安家》重回觀眾視線。
  • 喜劇大師金凱瑞:逗人開心導致抑鬱,活成了「變相怪傑」的痛苦
    這段視頻出自著名的美國喜劇節目《周六夜現場》。而其中的拜登扮演者是好萊塢喜劇之王,是一位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金凱瑞(Jim Carrey)。之後金凱瑞15歲時,去了一個喜劇俱樂部,作為節目的熱場嘉賓來爭取外快。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沒有人想到,這竟然是金凱瑞偉大的喜劇生涯的開始。
  • 逗笑別人,他卻抑鬱自殺,這是喜劇大師羅賓·威廉士的悲劇人生
    編者語:有一種觀點提到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對於喜劇演員來說,出演喜劇片壓力是最大的,無形中的壓抑感伴隨著內心的壓抑感,成為他們不為人知的內心獨白。美國喜劇大師羅賓·威廉士的一生很好地佐證了喜劇內核即悲劇這個觀點,他一直在逗笑別人,最後卻抑鬱自殺,這種讓人唏噓的悲情人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逗別人開心的人一定開心嗎?從羅賓·威廉士的人生經歷中,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 過去十年,國產喜劇達到了一個巔峰,但好的喜劇演員隨之消失
    但是與市場極不匹配的是,在中國,好的喜劇演員已經越來越少,甚至有隨之消失的跡象。刨除掉動畫片,會發現裡邊的主演都是一個個熟悉的身影,他們分別是沈騰、黃渤、王寶強和徐崢。他們作為喜劇演員,像是拿到了一個被觀眾認可的牌照,即使是一個不怎麼好笑的笑話,只要從他們嘴裡說出,就會得到捧腹大笑的回應。
  • 喜劇演員比爾·默瑞傳記
    演員比爾·默瑞是一個喜劇偶像,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周六夜現場》,以及經典電影《肉丸子》、《球童》和《捉鬼高手》。他因在《迷失在翻譯》中扮演的角色而獲得奧斯卡提名。比爾·默瑞是誰?1975年,他參加了一個非百老匯的喜劇電臺節目,霍華德·科塞爾招募他參加一個名為《周六夜現場》的節目。與此同時,比爾·默瑞擁有自己的《周六夜現場》節目,1976年比爾·默瑞加入劇組時,他開始創作喜劇人物角色,這個角色成為他未來許多電影的名片,從《條紋》到《球童》。
  • 金凱瑞,一個來自好萊塢的喜劇演員,世界喜劇的無冕之王
    這是一種榮譽,一種評估演員價值的名詞。只有在好萊塢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約1.2億人民幣)的演員才有資格加入。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好萊塢歷史上第一個進入2000萬美金俱樂部的演員:金·凱瑞(Jim Carrey)。金凱瑞是喜劇演員,在卓別林時代之後,甚至可以說是好萊塢最成功的喜劇演員。
  • 面對抑鬱,我們該怎麼辦?
    隨著近來「網抑雲」的火爆,抑鬱這個名詞也隨之走進了公眾的視野之中。那什麼是抑鬱症呢?這個名詞為什麼變得如此火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抑鬱情緒並不少見,我們每個人在遇見一些事情之後,特別是對自己有打擊的一些事,就會產生低落,悲觀的情緒,對未來有種無助的感覺。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正常的。
  • 遊戲規則天翻地覆的《歡樂喜劇人》第七季,喜劇版《演員請就位》
    早在第五季結束的時候,郭德綱認為可能這檔節目已經沒有繼續的可能性,原因很簡單,市場上有名有姓的喜劇演員就這麼多,如果在縮小到相聲和小品這個小的類別裡,人才更是稀少。《歡樂喜劇人》經過五季的「搏殺」,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大都已經邀請過了,既然喜劇人才已經後繼無人,那麼這檔節目自然而然應該「壽終正寢」了。因此,當第六季正式邀請郭德綱的時候,郭德綱也是相當意外,不過他的擔憂是對的。第六季《歡樂喜劇人》,無論是關注度還是美譽度,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 孩子為什麼會抑鬱
    常常有學生和我講,老師我感覺自己快要抑鬱呢,也許這只是一句抱怨。在如此青春充滿活力的年紀,孩子為什麼會抑鬱呢家庭的原因:家長們與孩子交流不通暢,忽略了孩子真實的需要與感受,言語中會出現傷害孩子的地方,導致孩子自信心下降,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抑鬱情緒會隨之產生,久而久之,沒有科學的引導,抑鬱症就會產生。
  • 喜劇小品越來越煽情,非要弄哭觀眾,始作俑者應該是這個春晚演員
    曾經讓我們開懷大笑的小品,如今為什麼越來越逗不笑我們了?小品這個詞,其實經過了多次演變。最早它就是指演員或者學員在學校表演的一種作業形式,觀眾很少,演員們以此做表演練習。那個時候的小品,是包括喜劇和其他悲劇正劇的。
  • 連勝文評柯文哲:被醫學和政治耽誤的喜劇演員
    曾與柯文哲競選過臺北市長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表示,柯文哲是一個被醫學及政治所耽誤的天生黑色喜劇演員。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連勝文表示,柯文哲向來都是說的比做的多,所以演「老千」特別好,他又不甘寂寞,強烈的渴望鎂光燈,因此創造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殊喜劇風格,他擔任臺北市長,可以說是「足跡所至,一片哀嚎」,為臺北市創造了不知道多少的爛攤子。
  • 當快樂與抑鬱症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喜劇人就已經輸了
    當快樂與抑鬱症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喜劇人就已經輸了一提起喜劇人,大家腦海裡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呢?開心、快樂、無時無刻不在笑,總是能製造很多有趣的事情;大家會想到曾經那個傻傻呆呆的「憨豆先生」嗎?會記得大紅鼻子的「小丑」嗎?
  • 人,為什麼會抑鬱
    人為什麼會抑鬱,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1.心理上的苦心理上的苦有很多。首先我們講講第一種。求不得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會痛苦嗎?會。人眾多的煩惱就是所求不得帶來的。我們所求太多,追求完美。不容失去一點,如果得不到,就會難受,抑鬱。面對這種苦,我們要學會放下,不要去追求那麼多,屬於你的其實一直都在,而不屬於你的,就讓它隨風飄去。
  • 抑鬱了怎麼辦?
    跑步是最簡單最經濟的治療抑鬱(包括焦慮)的方法。我們很少聽說體育明星有抑鬱的,即使有也是退役以後。而演員明星抑鬱的很多,特別是喜劇明星。2、再說曬太陽:我們都知道曬太陽產生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維持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血清素水平太低就會感覺抑鬱。3、第三是睡眠:抑鬱跟睡眠是一對互相影響的CP,抑鬱會造成失眠,缺覺也會造成心情抑鬱。放下手機,好好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