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快樂與抑鬱症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喜劇人就已經輸了

2020-10-31 臨晨雨

當快樂與抑鬱症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喜劇人就已經輸了

一提起喜劇人,大家腦海裡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呢?開心、快樂、無時無刻不在笑,總是能製造很多有趣的事情;大家會想到曾經那個傻傻呆呆的「憨豆先生」嗎?會記得大紅鼻子的「小丑」嗎?

的確他們都是喜劇人,你可以在臺前看到他們抖包袱,製造笑料,讓人捧腹大笑;但是到了幕後,就很難看見他們臉上帶有笑容的模樣。

實際上,那個在我們面前歡樂大笑的喜劇人,往往是患抑鬱症的重災區;

曾經在卓別林時期,有一個這樣的冷故事:

有個人身患抑鬱症去看醫生,這個醫生說:最近我們鎮上來了一個特別幽默的人,講了三天笑話,這幾天全城的人的過得非常快樂,建議你可以去找找他;

抑鬱症患者說:我就是你說的那個特別幽默的人。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些什麼,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一位西裝革履的喜劇人在臺上擠眉弄眼彈鋼琴,逗笑了全世界的觀眾;他就是羅溫·艾金森(憨豆先生)。

但你可能不知道,就是這麼一位著名的喜劇大師,身患抑鬱;幾年前,憨豆先生突然闖進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多了一個樂子;然而就新劇《憨探奇案》上線時,卻被影評家和媒體批得體無完膚。

還有一些黑粉說出了一些很難聽的話,「20多歲到50多歲,只會裝瘋賣傻」「表演粗俗不堪,譁眾取寵」等等,這讓憨豆先生很壓抑,明明讓這麼多人開心了,為什麼還有人說不好呢?

「喜劇,就是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別人看」

喜劇人的笑點一般都很高,將包袱抖出來,觀眾接得住,就就算成功,接不住,演員的心裡就像個冰窟窿;與動作演員不同,和自己較勁,甚至是自我作踐,是喜劇的職業常態。

陳佩斯在最難熬的幾年,演話劇中堅硬的草渣扎到腳是真疼,但是觀眾看後,是真笑;觀眾的笑點不同,喜劇人就會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優秀的喜劇人經常受到打擊,這也讓抑鬱症趁虛而入。

而喜劇人所帶來的表演,往往來自生活;周星馳的搞笑作品,往往出現的男老師都是惡搞的,而女老師則漂亮大方,這與小時候的經歷分不開;

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同樣如此,女主角都是天真爛漫的女孩,母親的精神失常使他牽腸掛肚,對初戀情人的眷戀時常令他陷入痛苦的回憶;

「好萊塢喜劇大王」金凱瑞,更是精益求精,要求自己每天的作品不重樣,總想提高自己的作品,但總是不滿意;再加上女友的去世,更是憔悴;

被質疑、被苛責;自我質疑,自我作踐;職業的特性決定著一個優秀喜劇人所必經的道路,這樣往往很容易形成一種固定的形式,很難再次突破,轉型幾乎不可能,所以他們一生都活在自己的角色裡,這就是為什麼,喜劇人是抑鬱症的重災區。

相關焦點

  • 愛笑的人不一定真的快樂,微笑抑鬱症你了解嗎?
    都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但是有一種笑例外:「微笑抑鬱症」。說起抑鬱症,大家聯想到的一定是情緒悲觀、萎靡不振,對所有事物都缺乏興趣。但是微笑抑鬱症就不一樣了,他們總是被誤解:「他明明開朗活潑,與人為善,怎麼可能患有抑鬱症呢?」。所以正是應了那句歌詞,「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他們只是以樂觀的形式來掩蓋自己。這樣的病人,你身邊有嗎?
  • 談談為什麼喜劇演員會更容易得抑鬱症?
    他以為沒人看他,繼續輕鬆前行。為使這輕鬆成真,我也不再看他。很少人知道李誕還寫詩,我不喜歡夏天,即使夏天就要過去了,我也還是不喜歡它。 陽光和暴雨,誰來的時候都沒和我商量一聲。陽光自以為是也就算了,沒想到雨也是。
  • 那些被譽為世界級的喜劇大師為什麼會患上抑鬱症?
    情坎經歷坎坷的卓別林,卓別林的藝術成就極高,不論小孩還是大人,都會被銀幕上那個醉醺醺的流浪漢逗得前仰後合,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他一生都被抑鬱症困擾著,年幼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精神失常,初戀女友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但沒過多久初戀女友也隨他遠去,因此後的人生像是活在一個魔咒裡,他試圖從不同的人身上尋找初戀女友的影子
  • 如何評價恐怖喜劇《砍人快樂》
    如果沒有前作《忌日快樂》1、2的好評打底,導演克里斯多福·蘭登的新作《砍人快樂》將會湮沒在眾多上映的新片中。毫不誇張地說,本片作為恐怖喜劇,彰顯了這個喜劇類型應有的各種範式,包括喜劇的節奏、選角的標準、「恐怖」與「喜劇」的比例、主要人物的設置、次要人物的設置等。
  • 抑鬱症應該引起我們每個人的重視
    一直以來,人們都重視孩子的成績分數,覺得能考上一個好大學是成功人生的開始,可是近來大學生自殺、他殺事件時有發生,不得不讓人深思其中緣由。《北京青年報》、《2010—2011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以及其他大數據統計顯示,「抑鬱症」已經成為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
  • 從抑鬱症到脫口秀天才,李雪琴:為什麼帶給別人快樂的人都不快樂
    但因為爆紅,她的生活已經被填滿,每天回復各種消息,沒辦法停下來,於是在手腕上劃了幾個口子後,她拿起紗布止血,繼續做起她的PPT...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帶給別人快樂的李雪琴,自己竟然如此不快樂。隨著長大,我們會發現,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能帶給別人快樂,但自己卻並沒有那麼快樂。而為什麼自己不快樂卻還能帶給別人快樂?因為只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更加理解痛苦,便不想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所以李雪琴說:「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但是我希望帶給別人快樂。
  • 抑鬱症和所有心理問題困苦的人:除非你不想贏,沒人能讓你輸!
    抑鬱症和所有心理問題困苦的人:除非你不想贏,沒人能讓你輸!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6-25來自專輯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老師文章作者: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沒想到薛之謙那麼搞笑的人,卻深受抑鬱症的折磨
    薛之謙,是娛樂圈可以說是很獨特的存在,不僅是一個歌手,還是一個真正的段子手,在微博上寫了很多搞笑的段子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在網絡上,熒幕上的薛之謙是一個很搞笑,不正經,幽默風趣的人,可是,現實生活中的薛之謙並不是那樣的人,他在上真人秀節目《我們的挑戰》的沙盤遊戲治療的時候,非常大方承認患有抑鬱症:「我心裡是不健康的,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覺得我心理健康過,要不然我就寫不出這些情歌,要不然我就不會抑鬱。」他的人生經歷正如很多藝術家一樣,一方面,抑鬱折磨著他,一方面,抑鬱又成就了他,讓他獲得了創作上的成功。
  • 抑鬱症和所有心理問題困苦的人:除非你不想贏沒人能讓你輸(轉)
    不可否認醫學和傳統心理學錯誤認知,給心理疾病的治癒製造了很大的麻煩,可是有些人,認定自己是什麼心理疾病後,對照症狀反覆強化。「很多人都好不了」,成了自己不努力向好的理由。更有甚者看到有些「心理癌症」「終身無法根除」等可怕無知的言論,直接放棄自己。我說能治好,還有人攻擊我,這些人從內心當中已經和心理疾病站在了一起,其實就是不想好。
  • 抑鬱期間,獲得快樂真的很難嗎?
    你怎樣看待抑鬱和快樂的關係?大部分人會認為,這是互相排斥的兩種情緒。抑鬱的時候,快樂似乎變得很奢侈,所以大家就會努力嘗試用外力讓自己開心起來。比如:看喜劇、講笑話......觀看喜劇節目似乎是最直接的,笑出來的方法。所以很多人試圖通過觀看喜劇來對抗抑鬱症,但常常忽略,看喜劇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治療方法。
  • 從金凱瑞、憨豆先生到卓別林,為什麼喜劇大師更容易得抑鬱症?
    喜劇片是所有電影中最受觀眾喜愛的一種,這種電影對演員來說入門簡單,但是做的極致卻是很難,華語影壇能把喜劇做到極致的也只有周星馳等寥寥數人。而在歐美喜劇大師中,金凱瑞絕對是排的上號的人物,他以表情豐富、五官變化無窮著稱。
  • 抑鬱症成人類第二殺手:不是矯情和軟弱……我們能做什麼?
    多少人笑著卻想死去,被世人誤解最多的抑鬱症,已經不知不覺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2014年,著名美國喜劇導演、演員羅賓·威廉士的離世震驚了世界,以「帶給人們快樂」開始喜劇事業,留下無數經典佳作獲獎無數的他,誰能想到他會因為抑鬱症自殺身亡……陳佩斯曾說過:「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羅賓·威廉士的離開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抑鬱症群體。
  • 身邊人患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很多人會把抑鬱症這種病當成脆弱、矯情、想不開,甚至還有人說,就是因為太閒,想太多。但事實並非如此。抑鬱症就是一種疾病,而且可能比你想像中的更嚴重。抑鬱症已經成為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殺手。只有全面了解抑鬱症的症狀表現,才能及時地判斷出自己或身邊的人是否有罹患抑鬱症的可能,並及時進行幹預和治療。
  • 抑鬱症高發?現狀是怎樣的
    人類具有六種基本的情緒,快樂、憤怒、驚奇、悲傷、恐懼和厭惡,每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像我們反映出了不同的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在社交場合可能需要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但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真我」表現,給緊張的情緒一個疏導的機會。  微笑抑鬱症患者和一般抑鬱症患者一樣,會感受到焦慮、疲憊與絕望,喪失興趣和性慾,甚至有自殺傾向。
  • 喜劇人背後的辛酸:潘長江半夜在河邊,拿繩子上吊自殺、跳河未遂
    說到軍人出身的明星,很多人會想到韓紅、郭達等等,其實潘長江也是軍人出身的,而且他也非常厲害,是屬於正師級的。潘長江登過很多次央視春晚的舞臺我們也知道,而他也留下過很多經典,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快樂,而潘長江其實有過一些悲慘的經歷。受大眾喜愛潘長江的父母都是唱評劇的,後來潘長江也去了評劇團,但是以他的外形和身高很多時候他都是去演小花臉。
  • 為什麼曾經離我們很遙遠的抑鬱症,現在感覺離我們很近?
    第二次對抑鬱症這個詞有所觸動,是一個好友跟我說起,她的高中同學抑鬱症自殺了。她的高中同學我剛好也認識,那是我們大學快畢業時,一起去北京旅行,她的高中同學在北京讀大學,接待了我們。抑鬱症的人,很容易陷入自責裡,很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負累,所以很多時候學不會求助。他們甚至會擔心,當全盤託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得不到理解時,會更加受傷。
  • 心理學|擅長取悅別人,卻不能取悅自己,喜劇人為何會抑鬱?
    像李雪琴這樣,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自責,自我攻擊容易抑鬱,同時,追求完美又會讓她很容易學業事業有成。所以,敏感且自律成了一把雙刃劍,一個極端是抑鬱,另一個極端是成功。不快樂的人,希望給別人帶來快樂,因為快樂對他們很重要。
  • 馬思純患抑鬱症,日本男星自殺罪魁禍首是微笑抑鬱症?救救他們!
    我的朋友小卷,便是一位【微笑抑鬱症】患者。我們相識於網易雲音樂,至今仍未見過面。認識的起因是,我看到她在一首我非常愛的英文歌曲下面的評論:我已經跟抑鬱症對抗了1020天,我不想死。更危險的是【微笑抑鬱症】很難被人發現被人重視。我們不知道跟我們嘻嘻哈哈的人,內心其實蘊藏著巨大的痛苦。2016官方統計的數據報表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一億。而太多人對抑鬱症持有偏見。
  • 對抗抑鬱症,一起好好愛這個世界
    「抑鬱症」,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曾經是一個遙遠的詞彙。大多數時候,它和憾事一起出現,關聯詞往往重疊而冰冷:重壓、孤獨……彼時,個例尚未撬動體系化的變革,只留下評論區唏噓的網友,呼籲關心、關愛和不歧視。社交媒體平臺上,抑鬱症親歷者和心理健康領域從業者,提出了多維度的期待和擔憂——「高校具備診斷、檢測、抑鬱症的能力嗎」「初步篩選後的處理流程能如預期那麼美好嗎」「老師會為我保守秘密嗎」……一面是僅次於癌症的死亡率,一面是被挪用、濫用的名譽困境,抑鬱症已經不僅僅是健康領域的難題,它更多滲透到教育、人文的範疇裡,涉及到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如何尊重邊界、尊重隱私,尊重差異,尊重展現脆弱的權利
  • 「喜劇天王」金凱瑞的傳奇人生
    電影界有一個著名的理念,偉大的喜劇的內核是悲情。周星馳曾說過,我演過喜劇嗎,我感覺我演的都是悲劇,這正是他最真實的內心。在喜劇人創作作品時,觀眾們無法想像他們經歷了什麼樣的煎熬,一遍遍的推翻重來對他們來說是多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