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這個詞,曾經是離我很遙遠的一個詞。
但伴隨著我的成長,這個詞也漸漸從陌生到熟悉。
最開始聽到這個詞,是張國榮自殺事件。
那時我才知道,世上有種疾病,會讓一個人無助、絕望,最後到自我毀滅的境地。
可那時這個詞其實還是離我很遙遠的,那時正讀大學的我,是同學口中的「睡神」,在沒上課的很多時間裡被問起行蹤,都是在宿舍睡覺。無憂無慮、沒心沒肺,遇上再難受的事,去睡一覺保準好了。
後來畢業了,工作了;情緒伴隨著人生經歷有起有落,對生活的感受也漸漸複雜了起來。
雖然之後在心理學書籍裡看到過這個詞,但還是停留在科普認識層面。
第二次對抑鬱症這個詞有所觸動,是一個好友跟我說起,她的高中同學抑鬱症自殺了。她的高中同學我剛好也認識,那是我們大學快畢業時,一起去北京旅行,她的高中同學在北京讀大學,接待了我們。
如今已經不記得他的樣子,只記得他略微有些胖,個子不高,雖然其貌不揚,但談起人生、理想時是意氣風發的。
聽到他自殺的消息,我有些震驚。原來在我心中,他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讀好的學校,畢業了在一線城市工作,有學識、有事業;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得了抑鬱症,只是從朋友口中得知,他自殺時,家裡有老人住院了,自己的孩子也才2歲多。
日本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裡,講了一個有關抑鬱症的故事。
丈夫堺雅人因為在網絡公司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得了抑鬱症,妻子宮崎葵支持他辭掉工作畫漫畫,用自己最大的耐心陪伴他,拯救他,治癒他。
這部電影,讓我對抑鬱症有了更感性的認識。
抑鬱症的人,很容易陷入自責裡,很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負累,所以很多時候學不會求助。
他們甚至會擔心,當全盤託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得不到理解時,會更加受傷。
而事實上,他們需要情感支持,傾聽和陪伴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有位網友的話,也讓我更能了解抑鬱症一點。
他說:「抑鬱症是希望的完全喪失,溝通的不可能,意識裡的黑洞。不是去徵服人生裡的某一個敵人,而是感覺生活四面楚歌,在不停地查缺補漏」。
前段時間得知,有個親戚得了抑鬱症;她看起來和我們沒什麼兩樣,如果不是她告訴我,她長期在吃抗抑鬱的藥,我大概不會相信,她也得了抑鬱症。
她工作壓力大,生活上的事也有很多煩惱,教育孩子,應對領導,夫妻關係,都在消耗著她的精力;看起來波瀾不驚的生活,其實都是力挽狂瀾後,努力維繫著的成年人的體面。
我建議她去看醫生,給她推薦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然後在心裡默默地祈禱她能慢慢好起來……
記得以前曾有一個領導開玩笑說,像我這樣樂天派的個性,估計可以活到99歲。
其實我也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情緒陰霾期。那是小柚子生下來到他2歲的那段時光,我沒法形容那種感覺,只知道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在數著日子過的。
我把深陷情緒沼澤的這種感覺,盡力隱藏起來,直到它變得越來越糟。
失眠、哭泣,迴避社交,這些負面情緒的提示牌也一一出現過。
後來,我嘗試寫文章,作為自己的情緒出口;於是學會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生活。
終於,也慢慢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調節方式。
前段時間《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講了一個段子,她說老闆半夜3點給她發微信,她沒回,老闆就說:「完了,李雪琴死了」。
看這段時,我以為李雪琴是在吐槽老闆沒人性壓榨員工,半夜還不讓人睡覺。
後來才知道,原來李雪琴曾有一段時間深陷抑鬱症,還自殺過;那段時間她長期失眠,所以老闆認為她半夜3點應該是醒著的。
果然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啊!
就像卓別林說的:「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一點也不假。
抑鬱症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據世衛組織估算,目前全球大概有3.5億名抑鬱症患者;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青少年、孕產期婦女、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是4類重點人群。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抑鬱了呢?
壓力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現在的大環境都是「贏在起跑線」、「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焦慮,對於學業壓力大的青少年,以及職場生活壓力大的中年人來說,都是很不利的環境因素。
再加上現在的網絡發達,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減少,人的內心其實更封閉了。
此外,多數人長期在一種腦力消耗的狀態,身體又是少運動的亞健康狀態。
綜合作用下,自身的「情緒免疫力」下降,就很容易衍生出抑鬱之類的負面情緒了。
抑鬱症是心靈的一場感冒,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和它不期而遇。
怎麼讓自己可以更好地擁有對抗它的免疫力呢?
以下幾個辦法是親測很有效的。
①多運動;做自己能堅持的運動,比如每周2-3次,快走30分鐘。
②曬太陽;每天在陽光下曬10分鐘也好。
③保持充足睡眠;在自己還可以順利入睡的時候,千萬少熬夜,以免讓自己的生物鐘紊亂。
④多一些面對面的社交;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城牆更堅固。
⑤活在當下;多花時間欣賞眼前的美食美景,少一點時間思慮過去。
站在臺上說脫口秀的李雪琴是抑鬱症患者,臺下聽脫口秀的馬思純也同樣是抑鬱症患者。
無論如何,我們總要想辦法和自己和解;不管是通過消解壓力,還是通過注入活力。
我是柚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專注育兒相關的書評、影評、熱點事件分析;擅長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
歡迎關注@柚媽書影世界,一起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