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有一股時尚的風潮正在席捲日常生活,那就是西方國家所謂的「性自由」。這種想法其實早已深入人心,指的就是這樣一群人:擁有正確的性取向,既不是同性戀又不是性取向有問題的人,只是這些人對別人沒有任何性方面的幻想。你怎麼發不出去呢?
這種人也存在著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一般是這三種情況:
1、生殖能力障礙
這種人先天性就存在生殖能力問題,有些是因為先天發育不良,有些是因為後天原因而遭受損傷,無法再進行修復,這些人一般都不能正常進行夫妻生活,欲望自然也不存在,最終成為了無性戀者。
2、受到意外傷害
還有一些人由於自己的人生經歷,遭遇了感情上的變故,或者受到強迫有關,往往對性生活產生了一種灰暗的印象,成了一生之中不佳的回憶,導致這部分人暫時成了無性戀者。
3、不想有性生活
有些人既沒有不佳的回憶,也沒有失落的感情,只是單純的不想進行夫妻生活。有一些潔癖患者,或者在心理上本身就對夫妻生活存在反感。這種情況的人,比前兩者要複雜得多,他們有些人是有性慾的,但是不想與他人進行,更傾向於自己解決生理需求。
現在在全球範圍內,像這樣沒有信念者的人數很多,甚至達到了7,000萬,我國也有千萬左右,這群人又被稱為第四性取向者。可能有人會十分詫異這個龐大的數量,其實一直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只是沒人願意表達出來而已。
這些人對於性的觀點和普通人不一樣,並不是因為有什麼心理疾病或者是不正常的狀態,其實不用將他們看為不正常。因為一些人的觀點本就不尋常,不隨從多數不代表他們不正確,即使不能被接納,起碼也不要歧視他們。
這些群體對夫妻生活沒有任何需求,也沒有反感,所以在生活當中,對於家庭婚姻還有這方面都比較抗拒,因為婚姻和性是相輔相成的,夫妻之間的關係本應如此。
無性戀者,一旦被家長催婚,就會苦不堪言,他們對婚姻擁有著自己的專屬觀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尤其是面對思想比較傳統的家長,對這些人來說,想要跟別人共同生活,那麼他們會選擇同樣的人一起過下去。
在網絡發達的如今,由這樣的群體組建了一個社交平臺,比如一個名為無性的在線交流社交網站,從21世紀初被創立到現在已經擁有20萬左右的用戶了。創始人是一個叫林海的人,因為他的好友意外失去了性功能,為了滿足他成立家庭的願望,所以成立了一個這樣的平臺。
這個平臺的成立,對於廣大無性戀者是一大福音,無論是什麼樣的身份,又不管是處於哪個年齡階段,只要被這一個問題所困擾,都可以加入其中,獲得相互的同情還有慰藉。很多人都是因為想要給長輩一個交代,而被迫組建家庭的,這樣的夫妻結合,也被稱為「形婚」,往往是同性戀者組成的。
這樣組建成的家庭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夫妻之間的感情會很淡,彼此也會存在許多差異,尤其是在生育問題上更為嚴重,其實只是看上去解決了問題而已。
其實我們正常人也應該了解,無論是否真心相愛,又是否願意結婚,性生活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並非全部國際生活可以促進兩人之間的關係,如果你的另一半,並不是特別依賴性,也沒必要去強求。
有一位美國的無性戀者說自己在面對另一半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的感覺都是與愛相關的,不管是溫暖關心還是崇拜,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但是除了美好的愛意,他沒有對另一半想要發生關係的衝動。由此可見,無性戀者也並非什麼異類,他們的感受還有需求,與大部分人都相同,只不過在性生活還有性觀念上有所不同,所以不需要將他們視為什麼洪水猛獸。
除了本身在性觀念上與其他人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壓力,就是來自於社會以及周圍人群的輿論,最難接受的的就是大部分家庭中的長輩。對於沒有被困擾的我們來說,應該儘可能地去多多了解、接受,為他們提供一些溫暖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