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學生畢業就業的時期。從全國的數字來看,2013年有大學畢業生69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的就業年;而今年的人數將達到727萬人,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影響,以及去年尚有一部分人沒有就業,形成累加,今年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
大學生應該如何就業?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說,應該「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首先,參與擇業的大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能篤定於一種職業。借鑑有工作經歷者的經驗,許多人就業並不是一職定終生,都有從事過多種行業和多個單位工作的工作經歷,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或者在一個單位也有可能在職業生涯中更換不同的工作崗位,才有相對穩定的位置。所以過早地定位自己的職業路線是不合適的。你對一種工作能否勝任或是否適合,都是在工作後不斷歷練才能確定。在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的基礎上,再努力地發展一下自己的長處,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其次是擇業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選擇一份職業時,不要看其他競爭者是清華,還是北大等名牌大學,自己就自卑了,可能這個單位並沒有想招名牌大學生的意願,適合才是聘任的原則。據統計,企業招工要求,首先看重的是應聘者的能力,其次是看他的責任心,為人處事是否浮躁,能不能紮實地投入到工作中。學校和學歷大多沒有放在第一位考慮,所以入職者盡可放心大膽,坦誠的應聘,把自己的優點展示給聘用單位。同時,也不要看到少數人因為機緣或其他有利因素,得以快速發展,就耳紅眼熱,跟風冒進。畢竟不同家庭條件不一樣,每個人的機遇也不一樣,一生的成功不能完全靠冒險得來。
第三是要具備應職的基本技能。由於沒有看到具體的工作能力,所以招聘單位除了看學生畢業院校、專業、面視能力外,只能從學生持有的相關職業技能證書來初步確定學生的工作能力。所以在大學學習的期間,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學生還可以自己參加一些實用職業技能學習和考試,比如計算機應用能力、會計和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為自己的應聘增加籌碼。
另外,學生剛畢業不一定就必需要創業。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去創業,因為受到資金、能力、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大部分的學生都不能把一項工作白手起家做到成功。反而會因為失敗的挫折打擊了他們的熱情。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就業難是一個永遠存在的問題,正常市場經濟社會,失業率總是存在的。單對我們一個個體而言,只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是能夠找到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天津考察時,勉勵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勇於到基層一線和艱苦的地方去。從政府層面看,政府應當採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穩定社會。包括加大基礎投資、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對用人單位而言,在招收員工時,要開展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給學生展示能力的機會,也給企業發展注入真正高水平的動力。還要從大學教育的角度加深改革的力度。不可否認大學教育是高等教育,他是引領社會發展的動力的方向,而不僅是把大學生好找工作做為教育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更要滲透如何為社會提供適應工作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在各類不同的大學中進行分層次教育,而不是所有大學都為培養高、精、尖人才而開展教育。(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