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美髮師宋忠橋勞動節「再就業」
5月1日上午9點整,宋忠橋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漢陽區的三家美髮店重新開業了。從1月20日停業至今,一貫顧客盈門的小店,整整閉門101天。
與停業前不同的是,店鋪裡掛上了鮮紅的錦旗,贈送方是一支支援鄂抗疫醫療隊;店鋪醒目處貼著通告:三年內,本店將為抗擊過疫情的醫護人員免費理髮。
4月8日武漢「解封」,全市理髮店當日起陸續恢復營業。全國技術能手、國家一級形象設計師宋忠橋本可以選擇儘早開業,但他沒有。因為,還有一些援鄂醫療隊沒有撤離,他要為這些白衣戰士義務服務到最後。
「經濟損失不小,但只是個人的事。這些醫生護士是來為武漢拼命的,我要讓他們漂漂亮亮回家去!」宋忠橋答應很多醫療隊,臨別前,一定再為他們「做造型,做得美美的」。
於是,直到4月15日送別最後撤離的國家醫療隊——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宋忠橋和兩位徒弟才停止忙碌,居家隔離。14天後,核酸檢測結果全部過關,他們立即灑掃店鋪,重新迎客。讓他欣喜的是,「正好趕上勞動節!人要勞動,才有精氣神」。
從1月28日首次服務陝西援鄂醫療隊,到4月12日為協和援鄂醫療隊做完「凱旋造型」,宋忠橋為16支援鄂醫療隊義務理髮2476人次,76天連續無休。
有時候,一天要輾轉好幾個醫療隊駐地;有時候,連續站立揮剪八九個小時。醫護人員白中夜三班倒,有的隊員下班很晚,宋忠橋寧願等到天黑,也不忍讓他們失望。
白衣戰士們也不忍心。年過五旬的宋忠橋,從小因小兒麻痺症腿腳不便,身體羸弱,走路離不開一支木拐。
就是這樣的他,在援鄂醫療隊到來之初就寫下「請戰書」,要求為他們義務理髮。電視上、新聞中,隊員們出徵前剪短髮、剃光頭的情形刺痛了他,他迫切希望能為他們盡一份力。
大年初四,第一份任務降臨了。宋忠橋興衝衝地拿起早就準備好的工具包,來到了陝西醫療隊駐地。
「麻煩您了,能剪多短就剪多短吧,顧不上形象啦。」第一位坐上理髮椅的年輕護士開口便說。她告訴宋忠橋,為什麼理髮對醫護人員來說幾乎是「剛需」:進ICU病區要穿三層防護服,戴三層口罩,戴護目鏡和防護面屏。負壓病房中沒有空氣對流,容易出汗,頭髮稍長就很難全部塞進防護服中,而散落出來的髮絲,每一根都可能沾染病毒。
尤其讓他難過的是,有的女醫護人員出徵前剪了短髮,一穿防護裝備,才發現後頸處一小撮頭髮總也塞不進去。怎麼辦?為了按時進病房,她們就咬著牙,用手一根根拔;拔不掉,便用一次性手術刀片慢慢刮。
宋忠橋這才真正明白自己這份工作的意義。然而,他遲遲下不了手:這些勇敢的戰士,很多都是花一樣的女孩子,怎麼能讓她們為「變醜」暗自傷心!
一定能有一款髮型,既滿足防護要求,又讓她們保持形象。宋忠橋讓隊員們戴上防護帽、護目鏡,仔細查看。他發現,後頸處的頭髮只能留三釐米以內,鬢角必須推掉,劉海不能超過眉毛。摸索半個多小時後,他設計出一款特殊髮型:對雙鬢角、後頸部、劉海等部位頭髮進行精準修剪,紮起來,可以很利落地全部塞進防護服;披散開,就是時下流行的「波波頭」。
「滿意得不得了!」隊員們頓時喜歡上了自己的新造型。宋忠橋給它起了個名字:「戰疫天使波波頭」。隊員們打趣說,它一定會是武漢這個春天最流行的髮型。
醫護人員們從心底感謝宋忠橋,也願意和他聊聊心事。回憶起這些故事,宋忠橋總是眼圈發紅。
有位陝西的90後女護士,特別愛惜那一頭柔順的長直發。「您手下留情,幫我剪好看點兒,我回去還要相親呢。」她告訴宋忠橋,自己是瞞著家人來武漢的,父母還在為她的終身大事發愁。回家後,一定要嫁出去,再也不讓父母擔心了;有位來自江西的醫生,結婚一年多,愛人臨產在即,他百般猶豫,還是報了名。愛人哭了:「你去可以,但必須給我安安全全回來!」他給愛人寫下保證書,笑著揮別,扭頭上車,痛哭失聲;一位遼寧女護士,愛人是現役軍人,正奮戰在其他地方的抗疫一線。農曆二月二是他的生日,每年這一天,女孩總會和聚少離多的愛人約定,同時理髮,以示慶祝。在一起,就手牽手去;在異地,就視頻通話。宋忠橋得知後,農曆二月二一大早趕到了離家45公裡的醫療隊駐地,為女孩滿足心願。視頻中,電話另一端的軍人又開心又感動,給他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他們總是『感謝』不離口,謝謝我為他們服務;可我該怎麼感謝他們?他們都是英雄,是我的老師、榜樣,是我一輩子不會忘記的人!」宋忠橋感佩不已。
他始終珍惜人與人之間的善意,相信愛是支撐一切變好的動力。幾十年如一日服務孤殘老人、困難群體,他入選「中國好人榜」,獲得武漢市勞動模範、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最美志願者」等榮譽稱號,而他自認最大的財富,是擁有一顆感恩、溫暖、能吸納愛也能回饋愛的心。
「我收徒弟,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懂得講奉獻,願意跟著我常年做義工。疫情期間,除了跟我去服務的兩個徒弟,其他人提前回了老家,也都在力所能及地做些志願工作。」宋忠橋說。
經此疫情,宋忠橋和徒弟們更堅定了傳遞愛心、奉獻社會的信念。店鋪重張前,他向徒弟們詳細講述了醫護人員的善行善舉,並提出要求:不僅對抗疫醫護人員繼續免費服務,還要像他們一樣,國家有難時拿出勇氣,平常時日裡扛起責任。只有這樣,「我們的勞動才更有價值,我們的生命才不只屬於自己,還能匯到一起,支撐起我們的國和家」。
(本報記者 王斯敏 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