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詮釋故事,用故事講述情感,這裡是大臉貓講故事
轉眼又到一年畢業季,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們,又開始思索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到底是就業還是考研呢?很多四五十歲「不惑之年」的家長,面對自己畢業季子女的「二十不惑」,心中經常是「大惑不解」。真想把自己前半生走過的溝溝坎坎都提前告訴孩子,讓他們少走些彎路,可無奈這些似乎都不奏效,年輕人依舊照做著讓父母左右不理解的事。就跟最近的熱播劇《二十不惑》的劇情差不多,家長不明白,只因這社會變化快。年輕人,早已是二十就不惑了,也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變化太快。
比如,你的經驗是混職場需要的就是經驗,高學歷就意味著高期待,加上平白「浪費」了好幾年的考試和學習時間,這不是比別人少了好幾年混職場的時間和機會嗎?學校裡坐在課桌上學習的三年(甚至更長),怎麼能跟職場上三年的摸爬滾打相比呢?何況……就業的這幾年,你能保證不遇上個伯樂什麼的,抓住個上升機會什麼的……可任憑你說了半天,年輕人就是不聽,認準了考研這條路。因為,大學學歷,在父母那一代是香餑餑,敲門磚,可是現在,只是個起步,研究生學歷,已經成標配。
可是,那些家裡明明很富裕,希望孩子去考研鍍金的,這年輕人卻就是硬要去上班。總之一句話,家長說什麼,年輕人偏偏反著來。正因為家境好,需要的才不是什麼「學歷鍍金」,更應該用實戰經驗和人脈來武裝自己。
那麼,到底是該選擇「大膽慫」著去就業,還是「焦慮佛」著去考研呢?說來說去,其實你要考慮好自己這三樣東西。
第一,家境。正像上文說的,家庭背景不同,選擇就不同。如果家裡經濟不錯,不指望子女早早出來賺錢,尤其是有企業的,那麼,實戰經驗確實重要,按自己的心意去做選擇即可。比如《二十不惑》裡的段家寶,喜歡追星,就索性去做藝人經紀公司去做助理,一天到晚活得開開心心,沒心沒肺的。
第二,興趣。其實,選擇就業還是選擇考研繼續深造,也不光要考慮那些世俗的因素,年輕人,還是應該適當考慮一下自己的興趣,如果你屬於實戰派的,對繼續學習已經沒啥大的興趣了,那就不妨試著就就業。如果就是對做學問有興趣,眷戀校園,也不妨深造。我看《二十不惑》裡的姜小果,在面試遭拒後,還敢於去勇敢爭取第二次,熱衷於職場成長,儼然一個新晉小油條,就非常適合就業,而不是考研。
第三,實力。除了考慮自己的家境和自身的興趣,最終的選擇,當然還要綜合實力來考量。比如,家境雖好,可興趣不在這上,那就需要制定一個換賽道的準備。至於是換專業進修,還是去相關企業鍛鍊,那就要看實力如何了,缺少什麼就補什麼。如果家境不好,那麼就更該從自己的實力出發,不要盲目好高騖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