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晚清名臣李鴻章就是:褒貶不一。褒的是:他創立了淮軍和北洋水師,還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視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而貶的是:他代表清政府籤訂了《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後人所詬病,被稱之為「賣國賊」。
李鴻章雖然對清朝忠心耿耿,一片赤誠,但卻無力地看著清朝正走向毀滅,他在籤訂人生中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後,在悔恨中死去。
78歲的李鴻章死後,他的子孫後代結果又如何呢?
李鴻章共有四個妻子,妻子雖然多,但生育能力並不強,只有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三個兒子,和李菊藕、李經溥兩個女兒。
李鴻章大兒子李經方是一個叛逆的人。李鴻章對他要求極為嚴格,目的是出人投地。李經方
也很爭氣,學業完成後走上了從政的道路,曾擔任過英國大使。然而,因為李鴻章對他的要求實在過於嚴厲,李經方感受承受不起,一怒之下他選擇棄政了從商。後來,一直在海外做生意,過著富足而漂泊的生活。
二兒子李經述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一生沉醉於詩詞中,寫了大量作品。
三兒子走的也是經商的路,酷愛收藏,李鴻章逝世後就一直居住在海外,直到終老。
三個兒子之所以這麼牛,其實是靠李鴻章。據悉,李鴻章死後,給子女們留下了大量的財產,因為當時李鴻章的田產、房產和當遍布在合肥、蕪湖、上海、南京、揚州等地,其財富自然是是相當驚人的。
然而,李鴻章的巨額財產只庇佑兒孫輩,到了第四代第五代的孫子是原因時,他所遺留下來的財物早已被揮霍一空,他們只能靠著自己去奮鬥了。儘管如此,李鴻章的第四代第五代子孫中仍然湧現出了「精英」人物。李鴻章第五代孫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三兄弟稱被為「最牛子孫」—— 都是億萬富翁。
李家昶、李家景在極年輕時便離開父母,孤身兩人來到香港,身上只有幾十美金,一切都從頭開始,在經過數10年的努力後,成為香港當地著名的實業家。此後他們的生意從國內延伸至國外,從輕工業延伸至重工業,生意版圖不斷擴張,還曾一起闖蕩非洲。
而李家曙則曾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也是從香港開始發家致富,隨後一路延伸至新加坡,從銀行業紡織業到礦業,甚至在馬來西亞的原始森林裡開過鎢鐵礦,也憑藉著自己的一番拼搏,闖出了一片天地。
而在如今的李家後代中,李鴻章之弟李鶴章的第五代孫李道增是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人,他是是清華大學首任建築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相對於兒子的「不爭氣」,李鴻章的女兒則顯得更爭氣。
大女兒李菊藕名聲最大——是因為她的婚姻。她成年後不顧母親的反對嫁給了年近四十、已有過兩段婚姻的張佩倫,並和他白頭偕老。當然,李菊藕的痴情也沒有白費,她的孫女就是近代著名小說家張愛玲。
李菊耦從小長相清秀,氣質不俗,又精通文墨,甚至經常會幫李宏章整理文件和材料,深得李鴻章溺愛,將這個掌上明珠精心培養。
女兒成年後,李鴻章又給這個寶貝女兒選婿。結果他看上了一個人——張佩綸。
張佩綸是同治年間的進士,剛開始只是一名家庭教師,但是他文採卓著,李鴻章毅然決然的準備把女兒嫁給他。
然而,問題來了,當時的張佩綸已經40歲,比女兒大了近20歲。因此,李鴻章的老婆趙小蓮非常反對。
出人意料的是,李菊耦卻同意父親的決定,並表示自己遵從父親的決定,終身不悔。
據說,兩人成親當天,有人在李鴻章的府上貼對聯,「養老女,嫁幼樵,李鴻章無分老幼;辭西席,就東床,張佩綸不是東西」。
儘管如此,但李鴻章卻毫不介意。
李菊耦在憑弔馬尾之役的兩首詩中寫道,「論才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結果張佩綸看到後,感動得痛哭流涕,從此視她為自己的知音,對她更加寵愛。
美滿的婚姻帶來的是愛的結晶——一對兒女,大兒子叫做張志沂,女兒叫做張茂淵。張志沂便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父親。
張佩綸56歲的時候便去世了,之後李菊耦一直寄居。然而,即使家道中落,李菊耦依然修身養性,讀書作畫,養花喝咖啡,生活精緻。在孫女張愛玲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從小聰明伶俐,才華橫溢。
張愛玲後來成了上個世紀40年代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她筆下生香,寫盡了世間愛情,其中《白玫瑰與紅玫瑰》堪稱經典。作家陳克華曾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