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運動相關規律
1.地球自轉和公轉速度分布規律[來源:學科網]
(1)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為零;自轉角速度除南北極點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為每小時15°。
(2)地球公轉線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點(1月初)最快,遠日點(7月初)最慢。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受到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即太陽直射點)是變化的。
3.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1)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如下圖所示)。具體規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降低;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
(2)正午大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同一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某時離直射點近,該時正午太陽高度就大;某時間段內直射點向該地接近,該時段該地太陽高度就增大,(即近大遠小規律)。
4.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
(1)季節變化規律(以北半球為例)
(2)緯度分布規律
①赤道上始終晝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②同一緯線上各點晝夜長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對稱」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晝長與南半球相同緯度的夜長相等。
③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極晝、極夜出現的範圍也經歷了不斷擴大、縮小的過程。
二、大氣運動規律
1.熱力環流規律
(1)近地面冷,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即冷下沉、冷高壓)。
(2)近地面熱,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即熱上升、熱低壓)。
(3)近地面與高空氣壓相反。
(4)水平氣流總是從高壓流向低壓。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
(1)分布規律(以北半球為例)
(上述風均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①自赤道向南、北,約每隔30度為一個氣壓帶,全球共7個氣壓帶,且由赤道向兩極,低氣壓帶和高氣壓帶相間分布。
②兩個氣壓帶間是一個風帶,全球共6個風帶。
③各氣壓帶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氣壓帶——0°,副熱帶高氣壓帶——30°,副極地低氣壓帶——60°,極地高氣壓帶——90°。
(2)移動規律
3.「副高」與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
(1)副高」與鋒面雨帶的關係:鋒面雨帶始終位於「副高」的西北側,是從「副高」吹來的暖空氣與北方的冷空氣相遇形成的;鋒面雨帶與「副高」同進退。
(2)移動規律(正常年份)
①春末(5月):「副高」位於15°N~20°N―→「雨帶」位於華南(南嶺)。
②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帶」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直至日本。
③7~8月:「副高」北進到25°N~30°N―→「雨帶」位於華北、東北。
④9月:「副高」南移―→「雨帶」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3)影響:「副高」強或弱,會導致「雨帶」推進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澇南旱」或「南澇北旱」。
4.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1)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以北半球為例)
(2)主要氣候類型分布規律
5.成因分析規律
(1)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①緯度。②地形地勢。③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湖泊、裸地、寒流、暖流等)。
④天氣狀況(陰、晴)。⑤季節。⑥人類活動。
(2)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①緯度:熱帶小溫帶大。
②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水面)的小於裸地。
③天氣狀況:陰雨天氣多的地區小於陰雨天氣少的地區。
(3)影響降水多少的因素:①大氣環流(風帶、氣壓帶、季風);②地形(迎風坡、背風坡);③洋流(寒、暖流);④海陸位置;⑤向岸風或離岸風。
(4)影響氣候的因素:①緯度位置;②大氣環流(風帶、氣壓帶、季風);③地形;④洋流;⑤海陸位置(東西岸、內陸等)。
三、水體運動規律
1.水循環規律
(1)水循環過程
結合上圖,水循環的過程可以歸納為:
(2)地理意義
①將四大圈層(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聯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②水循環過程中不斷進行勢能和動能的轉換,產生了流水的各種外力作用,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
③水本身是很好的溶劑,促進了礦物質元素的不斷遷移。
④水是熱量調節器,在不同熱量區之間的水循環運動促進了熱量的平衡。
2.海洋表層洋流(風海流)分布規律
四、地質規律
1.只有地球內部的巖漿冷卻凝固才能形成巖漿巖。
2.各類巖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積巖。
3.各類巖石在變質作用下都能形成變質巖。
4.各類巖石在地下深處重熔再生形成巖漿,回到地球內部。
5.地質循環中的能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內力作用釋放出的地球內能;二是促進外力作用進行的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
五、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1.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2.世界氣候類型與陸地自然帶的對應關係
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複雜程度的因素
(1)緯度:山體所在緯度越低越複雜,緯度越高越簡單。
(2)海拔:山體海拔越高越複雜,海拔越低越簡單。
(3)相對高度:山體相對高度大則複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海拔高度的因素
(1)緯度:山體所在緯度低則海拔高,緯度高則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
5.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線高低的判讀
本文擇自地理專刊《2018我的高考我的教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