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和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促進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合作」研討會圓滿召開。會上,中美半導體行業代表對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開放屬性達成一致,強調了中國是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了如何從全球價值鏈上的獲益,哪些動力讓其進一步發展。
「在未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一定需要合作,共同努力推動產業發展。只有交流,才能夠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形成共識;只有共識,才能想出辦法;有了辦法,才能合作;有了合作,才能共同發展。」中國半導體協會執行副會長徐小田說。
全球價值鏈的開放是未來必由之路
「全球價值鏈有開放屬性,這個行業只有開放起來,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才能大幅度增強。」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Michael Murphree指出。
Michael Murphree認為,目前全球半導體行業存在著一種「海妖」。這個「海妖」實際上是一種保護主義,他用美妙的歌聲在唱著「我們要保衛我們國家的榮譽,我們要保護就業」。雖然聽起來很好聽,但目的是自我保護,結果是毀滅性的。
全球價值鏈指的是價值附加值通過全球分散的生產網絡進行分布。這意味著,當一個沒有競爭力的行業開放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力量進入來進行創新。這意味著,當行業有共同標準,貿易壁壘、投資壁壘很低的時候,企業就能進行全球收購,願意去參與外企的收購、或者政府採購。這意味著,當行業準入門檻更低,企業不再需要投入過多的資源才能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這樣企業的創新精神就會更強。
Michael Murphree指出,做為一個垂直性整合的行業,半導體產業內每天有幾千億美元在各個環節流動,如果沒有那麼多壁壘,那麼只要有創新的想法,很快就可以通過分散的全球生產網絡找到相應人才,完成創新的需求。
不過,現實的情況是,全球價值鏈還存在一些阻礙,全球產業鏈的實力不一致,並不是每個小的團隊都能在任何點加入價值鏈,也不代表能得到同樣的收益。目前,最受益於全球價值鏈的是走在價值鏈前端,能夠控制行業需求,制定標準的那部分企業。
他表示,半導體企業在全球經濟當中應當共贏。每個單獨的地區不可能產生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需求。例如最能從全球價值鏈受益的標準制定者,也必須走開放和合作的路徑,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獲知,促進半導體行業發展和創新的正是專業化和多樣化。只有儘量保持開放,才能讓我們創新的速度更快、深度更廣。」Michael Murphree說。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開放,要有共同的標準和互相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還要能夠獲得智慧財產權。目前,很多國際性半導體大公司都在開放他們智慧財產權的組合。這是因為,當越多人能夠獲得這些智慧財產權,他們就越能夠快速進行創新。
「我們一定要意識到保護主義的抬頭,全球產業需要開放、互惠,才能繼續存在下去。全球價值鏈的優勢,在單一一個國家沒法實現,無論這個國家內部的生態系統多麼多樣化,都不可能像全球體系一樣全面和具有創新性。所有的供應鏈必須是開放的、競爭的,才能實現互利。」Michael Murphree說。
中國參與全球半導體價值鏈需要合作共贏
「中國半導體與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密切融合,其發展就是世界半導體的發展,不能狹隘地將兩者對立起來。關鍵在於各國心平氣和地尋求共同利益,才能做到共贏,取得更好和更大的成績。」魏少軍強調。
中國作為電子產品製造大國這個趨勢不會改變。近年來,中國電子產品的產量佔全球的比例持續增加。根據美國IBS數據,中國手機製造的全球佔比從2009年的的47%增長到2014年的84%;彩電製造的全球佔比從2008年的45%增長到2014年的66%;PC製造的全球佔比從2008年的58%增長到2014年的81%。
然而,從具體價值來看,中國每年手機產量超過10億部,但一直處於價值鏈的低端。以目前市場上一部售價748美元的手機為例,其中製造成本只佔4.5美元。連包裝盒裡的耳機、充電器等內容成本還有5美元。製造成本甚至達不到包裝盒內容的價值。
魏少軍指出,這樣長期的價值鏈不平衡會導致模式不可持續,導致這種全球化分工被打破。中國雖然電子製造業規模很大,但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想轉向價值鏈的高端是必然的,希望通過晶片的發展提升價值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