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全球投資規則 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

2020-12-12 人民網北京頻道

當前,國際投資規模仍低於金融危機前的最高水平,投資政策碎片化態勢嚴重。聯合國貿發會議6月預測,今年全球投資增速將下降10%—15%。「我們把世界經濟比作人的肌體,那麼貿易和投資就是血液。如果氣滯血瘀,難暢其流,世界經濟就無法健康發展。」2015年11月,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精準把脈,為世界經濟開出良方:「重振貿易和投資,讓世界經濟這兩大引擎重新高速轉動起來,是二十國集團工作的另一個重點。」

為切實推動G20由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經濟治理機制轉型,作為主席國,中國全面推動G20加強貿易投資機制建設,紮實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發展。中國方案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南北矛盾,構建全球投資規則成為一大難題。

國際投資合作是解決各國資金短缺、制約投資保護主義抬頭以及促進綠地投資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全球投資增長與世界經濟復甦的關鍵。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邢予青認為,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制定鼓勵和保護國際投資的全球性統一協定,和推進全球貿易同樣重要。

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已籤署國際投資協定3304個。然而,在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世界貿易組織(WTO)教席計劃全球顧問委員會委員高樹超看來,這些協定不僅形式多樣、條款各異,而且相互交織、重疊,嚴重碎片化,因此,一個全球性的投資治理機制「將大大降低投資者在全球投資的成本,為投資者提供一套最低保護標準,提高投資規則的一致性和預見性,從而大大促進資本的全球流動,優化資源的全球配置」。

投資協定的不同,源於南北國家訴求的不同。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張菲介紹說,長期以來,發達國家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國,強調投資準入自由化和投資保護;發展中國家是主要的資本輸入國,強調通過監管及限制,保證外資的安全性以及對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凱思琳?奇米諾—以撒認為,歷史上,無論從《哈瓦那憲章》框架下建立多邊投資規則的失敗,到聯合國《跨國公司行動守則》談判無果而終,抑或經合組織多邊投資協定的流產,乃至WTO部長級會議最終放棄「貿易與投資關係」議題,全球投資規則的構建歷經數次失敗,種種努力陷入窘境,這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內在分歧,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分不開。許多國家希望在實際操作中保有靈活度,如對特定行業施以限制,為投資的某些特定階段設定國民待遇原則的例外情況,或是出於「國家安全」因素實行豁免。雖然各國投資政策中支持投資自由化的部分呈上升趨勢,但外國投資政策中的保護主義仍令人擔憂。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世界經濟室副主任陳建奇解釋說,國際投資協定談判既要考慮到各國對海外投資保護及公共政策管制等的訴求,又要考慮各國經濟體制機制及意識形態差異,還要顧及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社會關切,各國意見達成一致確實有難度。

儘管任務艱巨,整合提升現有投資協定,建立各國普遍接受的全面、綜合、具有約束力的多邊投資協定,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G20中國年首次將跨境投資議題納入G20合作範疇,中方倡議制定《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為各成員制定國內政策和商籤對外投資協定提供指引。今年7月,G20貿易部長會議在上海達成首份《指導原則》,為加強全球投資政策協調作出歷史性貢獻。

作為世界首份關於投資政策制定的多邊綱領性文件,它確立了全球投資規則的總體框架,為各國協調製定國內投資政策和商談對外投資協定提供重要指導。「它明確了國際投資合作的發展方向,將成為未來國際投資協定的基礎性文件」。

中方推動制定《指導原則》,是對全球新一代國際投資規則制定的貢獻,填補了國際投資治理的空白。此次中國邀請不少發展中國家代表參與G20峰會,歐洲復興發展銀行中亞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格瑞斯?普瑞曼尼斯認為,中國方案有可能同時體現資本出口型和資本進口型國家的立場。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理事會研究員狄彼卡則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中國推動在G20框架下制定多邊投資協定,也可以帶動發展中國家提升在全球投資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昕認為,建立包括《指導原則》在內的更廣泛的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全球生產鏈向廣度與深度不斷延伸,不僅符合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利益,也是全球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現實需求。

(責編:趙青、高星)

推薦閱讀

什剎海起波瀾 胡同遊變味兒 什剎海是老北京的象徵,其特色胡同文化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但記者走訪發現,現在的什剎海景區問題凸顯,三輪車經營不規範、景區內缺乏統一的遊覽標識,人車混行給遊覽增加了不便。【詳細】

相關焦點

  • 合作將是全球半導體價值鏈互利共贏之道
    近日,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和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促進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合作」研討會圓滿召開。會上,中美半導體行業代表對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開放屬性達成一致,強調了中國是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了如何從全球價值鏈上的獲益,哪些動力讓其進一步發展。  「在未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一定需要合作,共同努力推動產業發展。
  • 「中國牛」登上全球乳業價值鏈
    近年來,以蒙牛為代表的中國乳企,從「本土時間」向「國際時刻」跨越,從源自內蒙古的「草原牛」向在全球擁有穩定奶源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國際牛」變身。  優質乳品新國貨  不久前,蒙牛集團發布公告,擬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乳品和飲料企業之一 Lion Dairy and Drinks。
  • 中國對外貿易40年:穩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但在中國乃至全球貿易變遷史上,過去40年,世人見證了一個原本處於全球貿易價值鏈邊緣地帶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向國際貿易有實力參與者和體系建構者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找到了參與全球生產與貿易分工的接口,並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確立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貿易自由化的邏輯框架下,中國如何以適應柔性商業規則為基礎,以內生性技術進步為依託,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出口商品附加值,進而穩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路徑是中國對外貿易現在面臨的挑戰。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楊姝琴-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複雜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有所蔓延,加之罕見的疫情衝擊,全球化分工帶來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布局面臨嚴峻挑戰。面對全球經濟日益加強的不確定性,構建新發展格局就要下好先手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歐陽嶢:多極雁行理論與全球價值鏈重構
    他的學生小島清將「雁行理論」精細化和理論化,構建了相應的國際分工理論,並運用「雁行理論」分析對外直接投資,主張「對外直接投資應從本國(投資國)已處於或即將處於比較優勢的產業——可稱為邊際產業(這也是對方國家具有顯性或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依次進行」。
  • 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是唯一正確選擇
    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是唯一正確選擇(國際時評)  任寰宇  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6月27日至29日赴日本大阪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這是習近平主席連續第七次出席或主持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充分體現了中方對二十國集團機制的高度重視,以及維護多邊主義、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堅定決心。  二十國集團是多邊合作的重要產物和體現,是發達國家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平等對話協商的重要平臺,是全球經濟治理進程的重大進步。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 全球價值鏈網絡中的「三足鼎立」格局...
    近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與餘心玎、盧冰、李昕撰寫的文章《全球價值鏈網絡中的「三足鼎立」格局分析》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經濟學報》2020年第4
  • 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中國智慧
    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要求世界各國全面對外開放,實行全方位互聯互通和密切的良性互動,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其核心要義是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和全球大市場,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充分發揮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這是世界經濟擺脫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 UNCTAD:疫情衝擊跨國投資,全球價值鏈脫鉤或加速
    新冠疫情爆發前,聯合國貿發會議曾預計,2020~2021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量將保持平穩水平,可能增加5%。3月8日,該組織發布新冠疫情對全球投資影響的報告稱,疫情對2020年全球 FDI 的負面影響為-5%~-15%。對生產設施的投資,與全球價值鏈緊密相連。
  •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副主任周晉竹表示,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意味著我國在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對開放的制度、規則和標準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要更高質量地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同時滿足了拓領域和提質量的要求,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表現出擴範圍和互利共贏的特點。
  •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全球價值鏈變革與新「中國效應」
    為揭示出一些長期為人忽視的變革趨勢,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以2016年2月發布的報告《數字全球化:全球流動的新時代》為研究基礎,對43個國家中23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動態展開分析。 本研究採用了數十次行業專家訪談的結論,以及豐富的專有行業數據和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分析的價值鏈貢獻了96%的全球貿易、69%的全球產出和68%的全球就業人口。
  • 全球投資貿易板塊競合的中美行為空間
    儘管保護主義的現實性存在無法避免,國家與區域集團的利益競爭無法消除,但在任何單一國家均無法單獨主導構建全球新一輪投資貿易體系的條件下,中美兩國的大國擔當與雙輪驅動將是21世紀上半葉全球化的兩大動力。本年度領導人峰會的另一重要主題是儘快促進實現茂物目標,茂物目標是1994年於印尼茂物舉行的APEC經濟領袖會議所訂的,其核心內容是要在2020年之前實現自由與開放的貿易與投資角色。基於此,有輿論認為,鑑於FTAAP向來被視為中國抗衡TPP的重要平臺,假如TPP最終破局,則中國或將順勢主宰全球貿易變遷的遊戲規則。
  • 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本報告從全球價值鏈淺析、發展中國家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及不斷變化的生產和貿易方式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貿易政策對全球價值鏈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闡述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意義及全球價值鏈重塑帶給中國的啟示。
  • 構建合作發展新平臺 實現互利共贏新局面-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
    構建合作發展新平臺 實現互利共贏新局面 2012/05/15 20:59 來源:文成新聞網 瀏覽:2485
  • 【每日一習話】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
    習近平: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段話出自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地區聯通在一起,交往內容越來越豐富。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
  •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更大互利共贏
    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圍繞「促進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主題,就世界經濟形勢、中國經濟形勢以及後疫情全球經濟治理等議題深入交流。李克強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我們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穩住了就業和經濟基本盤,中國經濟全年能夠實現正增長,這十分不易。
  • 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理解進口對中國經濟的益處
    原標題: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理解進口對中國經濟的益處 中國經濟從生產到服務,從儲蓄到消費的結構轉變,需要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理解進口產品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但是,它沒有告訴我們進口與其它對GDP有貢獻的消費,投資和出口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抹殺了進口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貿易已經是構建在跨越國境價值鏈的今天,這個簡單的GDP核算體系,是不可以用來衡量進口對一個國家經濟貢獻的。 許多出口品的製造,是以進口零部件為基礎的。沒有進口零部件,中國的許多出口產品是不可以實現的,也沒有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 「每日一習話」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
    習近平: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段話出自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 「疫情難撼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英商界人士看好中國市場
    新華社倫敦3月3日電 財經觀察:「疫情難撼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英商界人士看好中國市場新華社記者於佳欣 孫曉玲「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改變我們對華投資信心,就在不久前,我們會員企業通過上海『雲籤約』活動,加大對華投資。」
  • 金融對外開放全面拉開 從「狼來了」到互利共贏
    來源:第一財經從「狼來了」到互利共贏 金融再開放紅利深度釋放作者: 杜川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外資佔我國A股市場比重為2%,佔我國債券市場比重為2.9%,外資銀行資產佔全部商業銀行比重為1.6%,外資保險公司佔比為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