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4 16:38:07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作者:程媛媛
以漢語為「接力棒」的同傳賽你見到過嗎?臺上8個同聲傳譯的「小黑屋」一字排開,選手們在裡面先聽一段外語演講視頻,並將其同步翻譯成中文,再由選手翻譯成法語、德語、阿拉伯語……7月2日,第二屆多語種接力同傳賽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該賽事一改國際上以英語為中繼語的賽制,首次以漢語為「接力棒」,採用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通行的多語種接力同傳的比賽形式,涵蓋聯合國全部六種官方語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相關語言。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執行院長李正仁告訴記者,大賽首創性地以漢語為接力同傳的中繼語(相當於中文作為中介語言),從翻譯的角度建構漢語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此外,在第一屆多語種接力同傳賽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大賽在比賽的賽制規則、素材安排、評分標準、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將語種組合從去年的4對增至今年的8對,同時還增加基於網絡平臺的預賽篩選機制,擴大獎項範圍,激發全球各地口譯選手參與的熱情。
此次大賽的評委陣容也堪稱「豪華」。中國翻譯協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中國翻譯協會口譯委員會秘書長詹成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口筆譯跨學科研究中心聯合主任、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Hannelore Lee-Jahnke(李漢娜)教授,德國慕尼黑應用語言大學Katrin Zimmermann(金凱琳)教授,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阿拉伯語口譯科科長LahlouSoumiya(拉赫絡·索米雅)女士,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Nasser Abdelaal(納賽爾·阿卜杜阿勒)教授,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陳瑞清副教授出席此次決賽。
本屆大賽初賽吸引來自國內外43所院校的共計337名同學踴躍報名,並於4月18日在全球同步進行線上初賽。經大賽組委會老師的專業評定,共有來自國內外27所院校的112名選手從預選賽中脫穎而出,晉級此次決賽,其中包括不少外國選手。來自蘇丹的留學生周瑜已經學了8年中文,目前正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攻讀研究生,他笑稱阿拉伯語和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而他此次參加的正是中文+阿拉伯語的組別,他表示,「我在上海已經待了3年,非常喜歡這座城市,未來希望繼續留在上海,當一名翻譯。」
決賽採用多語種組合接力同傳模式,各語種決賽選手同場競技,以漢語作為接力語種,聯動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德語、日語、朝鮮語8個語種,進行外語-漢語、漢語-外語同聲傳譯。大賽新穎的「上外模式」獲得了諸多國內院校學者和譯界專家的廣泛支持和認可,也贏得了聯合國、歐盟和其他國際組織的讚賞。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表示,本屆多語種接力同傳賽的舉辦是上外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文化「走出去」重大戰略,助力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多語共存的和諧社會的舉措之一。上外希望通過比賽搭建溝通的平臺,與海內外各高校相互切磋,共同交流,互相學習,一同推進高水平專業口譯人才的培養,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為在世界舞臺傳播中國聲音,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