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擔心用錯:標點符號新用法,這些年沒用對的,請收藏!
古人讀書,第一件要搞通的事,就是「句讀」。句讀是進入文言文體系的方式,俗稱「斷句」,也稱為句逗。因為,古書多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三字經》對學生有明確要求,要求要「明句讀」。
如果不懂句讀,往往會造成誤讀、誤解原意。古人因為句讀之誤的笑話,也有許多,最常被人引用的,就是那句「下雨天留客」了。
「下雨天留客」的全句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源自清人趙恬養的《增訂解人頤新集》。說的是,從前有個人去朋友家玩,不巧天下起了雨,客人回不去,只能留宿主人家,可主人不歡迎客人留下,就寫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這幾個字,想讓客人知趣而退。
可是,聰明的客人拿起筆來,加了幾個標點後,就心安理得地留了下來。原來,那句「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被客人改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其實,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是不想留宿客人的。
在沒有標點符號下,此句有數種拆解方式,上述兩種斷句方式只為其中一組。兩句話表達的是兩種意味,而且是意思完全相反的兩種主旨,所以常被用作講述標點符號的重要性。因而,這個句子才得廣泛流傳。
古人早就明白了句讀的重要性,所以,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其《師說》中就有「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之句。
韓愈老師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了解句讀,疑惑就不能解開,有的向老師求解,有的卻不向老師求解,小的方面去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這樣做是非常不明智的。」
古代的私塾老師教授學生時,用紅筆斷句,即在一句之側畫紅圈。後來,有人為圖便捷,由用紅筆畫圈,改用雞毛筒按印泥蓋圈。
句讀的基本原則是:「語絕為句,語頓為讀。」即語氣結束的地方為「句」,用圈來標記;沒有結束的文句叫作「讀」,用點來標記。這種閱讀方式,又稱之為「圈點」。由此,又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可圈可點」。後來,人們就常用「可圈可點」(即載入史冊了,後人才可圈點)一詞,來讚頌某位歷史人物的功業。
我國現在通用的標點符號,就是在古代的「句讀」「圈點」等標點和符號的基礎上,再引進西方國家的一些標點符號,經過百餘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所謂「標點符號」,是指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的。標點符號分為點號、標號、符號三大類。
點號表示口語中不同長短的停頓,計有:句號(。)、問號(?)、感嘆號( !)、逗號( ,)頓號(、)、分號(;)和冒號(:)。
標號表示書面語言裡詞語的性質或作用,計有:引號(「 」 『 』)、括號〔( ) [ ] { } 〕、破折號( ── )、省略號(……)、著重號( .)、書名號(《 》〈 〉)、間隔號(·)、連接號( — )和專名號( ____ )。
符號則包括:注釋號( * )、隱諱號(×)、虛缺號(□)、斜線號( / )、標誌號(▲或●)、代替(~)、連珠號(……)、箭頭號( →)。
新版《標點符號用法》於2011年發布,於2012年實施。雖然有了國家標準,但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往往還會錯用,為此,人民日報用九張圖教你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這些年沒用對的,請轉發收藏!
(本文圖片及部分文字來自網絡,若有來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作者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