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吳甡:做樸素而不普通的教育

2021-02-22 現代教育報

吳甡,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理事長,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德育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曾獲得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等多項榮譽。

「這是一所樸素而不普通,平常而不平凡的學校。」2018年北京市教育大會召開前夕,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北京市廣渠門中學考察後,用這樣一句樸素的話語肯定了學校的辦學成效。這句話也極大地振奮了剛剛退休不久的廣渠門中學老校長、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理事長吳甡的心。

吳甡校長是一位思想家型校長,也是做德育工作的專家。在他擔任廣渠門中學校長期間,使這所學校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和質的飛躍,並打響了廣渠門中學的教育品牌。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吳甡有很多話想分享。

回憶起開始於40年前的改革開放,吳甡校長至今記憶猶新。他說自己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親踐者」「親受者」,「親身經歷、親身實踐、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這四十年。」

吳甡在1974年插隊,1976年恢復高考時,吳甡已經參加了工作,當時正帶著班。吳甡回憶,1978年掀起了改革開放的熱潮,「當時一片轟轟烈烈,感覺每天都在沸騰著,每天都在變化著,什麼都在變,包括人們的觀念、思想,眼看著一天天在變化。」

看到國家從一個滿目瘡痍、思想落後、封閉的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的局面,吳甡感觸頗深,他認為這個局面彌足珍貴,來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惜。

回憶這四十年裡教育的發展,吳甡感到有幾個階段性的跌宕起伏。教育的目標從為階級鬥爭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轉向到為人的發展服務,更加強調立德樹人。

他認為,經歷了四十年的發展,今天教育回到了「人間正道」——教育就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

「回顧這四十年,中國人開始探索自己的教育道路,我們提出『雙基』,強調『三位一體』的課改價值觀,後來又提出核心素養,並在核心素養基礎上強調立德樹人。這些過程足以說明教育人在探索教育是什麼,教育為什麼,教育在往哪兒走。」吳甡說。

他認為,改革開放40年的幾次全教會不斷地在順應民意,調整教育的大方向,在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未來怎麼適應國際化謀劃。2018年的全教會提出教育要立德樹人,要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端正了教育的發展方向。

「今天教育走向了正確的軌道,這是由前面幾十年的探索決定的。這是很不容易的。人類在探索一種進步的社會制度的時候,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於錯的經歷也要珍惜,沒有錯誤的實踐,也沒有今天的轉型升級。」吳甡說。

回想改革開放這40年,吳甡經歷了這幾個階段,而且都是積極積極參與。「也有過彷徨,也有過猶豫,也有過徘徊。但我們始終擁有淳樸的教育情懷,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教育人。」吳甡說。

「我們要辦教育為人民,這是我四十幾年工作經歷的始終追求。」他坦言,自己的理想在退休時也已經基本實現。在廣中教育集團,現在有這樣一個現象,一家三代人都在這裡上學的人佔了相當一部分。學校的現任教師中,有很多是學校的畢業生主動要回學校教書。

「家長有把孩子的終身託付給你的期盼,這對於做教育者來說是多麼自豪的一件事,」吳甡動情地說,「這也是我們為改革開放做出的一點貢獻。」

吳甡是一位有著深厚教育情懷的校長,是一位「做不夠教育」的人。他對教育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對於教育,總有想要大幹一場的願望。

他不是一位「看攤兒」的校長,更不是一位守成的校長。在教育改革發展的關口,他總能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教育智慧。

2014年,以優化供給側改革為突破口的北京市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大幕徐徐掀開,東城區也在醞釀著集團化、學區化辦學這一新舉措。當時,面臨著退休的吳甡並沒有選擇做一隻安逸的「溫水青蛙」,而是主動請纓,希望有新的創造。

談及當時的選擇,吳甡坦言,「只要是對孩子成長有利,對教師發展有利,對教育有利,我就參與。」

他認為,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打破了一家一戶辦教育的邊界,在教育集團中大家可以資源共享,使得教育這種公共服務更能夠直接作用於百姓。

以廣渠門中學接手的花市小學為例,當時,全校只有200多人,廣渠門中學將學校納入集團後,當年全年招生人數就達到260人,吳甡當年就決定,花市小學的學生可以全部直升到廣渠門中學。這樣一來,崇文門花市地區的學生外流情況基本不存在了。「很多的家長不用再到處去跑路,找學校上去了,在區域裡就有他信得過的學校。」目前,作為東城區第一批成立的教育集團,廣渠門教育集團為集團化辦學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

2013年,北京市號召城鄉一體化建設,廣中率先和房山區石樓中學牽手合作,合作一年後,十幾名考入廣中的初三學生就超過了廣中學生的平均分。這在學校引起了轟動。合作期結束後,房山區石樓中學主動和學校續約,希望能夠繼續合作。

2013年、2014年的教育改革,回憶起來,仍覺得波瀾壯闊。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吳甡的做法,以為他是想「出名」。吳甡坦言,「自己各種待遇都有了,也要面臨退休。但是就是不甘心,我們的教育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可完全可以有更大的輻射作用,完全可以把資源發揮到更大,完全可以讓公共服務更有利於老百姓。」

2018年北京市教育大會召開前夕,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北京市廣渠門中學考察後對廣中的辦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你們做了樸素而不普通的教育,做了平常而不平凡的教育」。

在從事教育事業的40多年裡,吳甡最為人稱道的,還有他獨樹一幟的「德育」。

在廣渠門中學,他以多年幫助孤寡老人的好人老師魏發團為榜樣人物,提出要辦一所「好人學校」;以宏志班「宏志媽媽」群體為身邊榜樣,倡導老師們要做好人,「用生命影響生命」。在廣中,德育做得有系統、成體系,全體老師、所有課堂、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在做德育,都在為學生服務。

吳甡認為,當今的學校的功能要改變,應該以學生服務為中心。於是他改變了學校組織架構,將過去的教務處、德育處、總務處變為學生部、課程部、資源部。在進門一百米的大廳裡面成立學生服務中心,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廳裡面有法律諮詢、投訴、校服、醫療保險等等所有涉及學生在校生活的服務解答。這一做法,後來為很多學校借鑑。

2018年11月,北京市成立了德育教育研究會,吳甡被聘為副會長。在他看來,立德樹人之所以有時候完成不好,往往是由於把「德」與「智體美勞」用同樣的標準來考量。

「德育為什麼被忽略?因為德育往往無從考核,所以慢慢就被邊緣化了。」吳甡認為,現在的德育面臨這樣一個狀況,從縱向上看,大中小幼沒有一個銜接,而且存在「兩頭弱,中間挺不起來」的困境。

目前,幼兒園和大學還沒有建立一套德育教育的體系。中小學教育中尤其是中學教育又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橫向上看,德育很多部門都在管,但是又缺少統一的管理。所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決定成立學校德育研究會,縱向上,從幼兒園到大學把鏈條打通,橫向上各個部門串起來。

吳甡以廣渠門中學為例,他鼓勵老師們先做好自己,做一個好人,用自己的德行去影響學生。這麼多年的堅持下,廣渠門中學的教育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

「堅守、堅持、堅定,是從事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堅持你的教育價值觀;堅定做自己,做好人,不被那些浮躁浮誇的社會潮流所影響;堅守住自己的這塊陣地。」吳甡說。

校長要具有自己辦學的價值觀、人才觀、教學觀、學生觀和管理觀,將自己的治學思想系統化,排除外界的幹擾,才能把學校帶上「內涵式」的發展軌道,使一所學校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成為真正的「品牌」學校。

我贊成橫向的集團化辦學,實行各自法人制,這樣可以讓各個校長都保留對辦學的一種自主、特色、堅守。

一個政府,能夠用公共服務為本地區提供良好的教育,那麼這個地區的老百姓就有美好的生活。只有一個地區的教育越來越好,這個地區的人們才能更好地休養生息,繁衍子孫,有美好的生活。


作者:本報記者 趙翩翩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推薦閱讀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劉彭芝:人生為一大事來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張斌平:孩子不必當學霸,但一定要有精氣神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金初:40年,邁向「人生中心教育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張華禮:有情懷的校長,做有溫度的事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楊志成:三尺「初心」成就教育恆心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希貴:一路尋找,重新定義學校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吳穎惠:30年教育研究路,從未有職業倦怠感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陳立華:32歲當校長,43歲獲批正高級…傳奇還在繼續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翟小寧:樹立基礎教育的「中國標杆」

相關焦點

  • 如何為校長勝任力提升加碼助力?——保定市「吳甡校長工作室」現場...
    「在工作室三年,我還記得吳校長說的那句話,要做『明』校長而不是名校長,明明白白。」「從吳校長身上,我學會了坦然面對一切困難,昨天有十個麻煩事,今天只要少了兩個麻煩那就是賺到了。」「吳校長出現在我苦苦尋路的低谷期,是我人生的導師。」
  • 「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中學校長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校長吳甡
    在廣渠門中學,和小魏有類似想法的學生不在少數,在「開學恐懼症」盛行的當下,有這樣「反常」的想法,學校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夠超越放假給學生帶來的誘惑呢?  這一切與廣渠門中學的傳奇校長吳甡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思想密不可分。他倡導要辦「好人學校」「用生命影響生命,以尊重贏得尊重。」
  • 吳甡:做一名「明」校長
    校長的價值觀如果被功利裹挾,學校又該走向何方?所以,校長應該追求成為「明」校長,明確自己對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價值引領作用,而非借升學率進行大肆宣傳作「名」校長。 教育就是栽培生命。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成人。所以,校長將教育的價值與升學率、分數掛鈎的做法,顯然是本末倒置。
  • 吳甡:校長修身與學校管理實踐
    於是,吳校長講《校長修身與學校管理實踐》,信息量大、事例鮮活、分析問題準確獨特而且語言風趣幽默。我個人非常認同的一點是,教育應該是對生命的培養,是一個培養生命過程。所以,既然是一個栽培生命的過程,就不應該有它階段性的標準是什麼。因為作為一個孩子,作為一個生命,比如我們的花草樹木,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特點,你給它制定統一的質量的標準,這個孩子是不適應的。
  • 【河北創城記】高山流水遇知音 志同道合謀發展——北京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理事長「吳甡校長工作室」落戶保定
    ,積極探索現代學校辦學特色模式,引進北京市先進教育資源助力保定教育,充分發揮名校長帶動和輻射作用,提升我市校長辦學能力,促進教育人才隊伍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帶動保定市中小學基礎教育向更高層次邁進,成立了我市首家名校長工作室—"吳甡校長工作室",工作室秘書單位是保定市第十七中學。
  • 問道資訊時代,把脈科研興校 ——保定一中「吳甡校長工作室」專家主題研討會紀實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吳甡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時俊卿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李芒教授、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張鐵道院長、中國教育報時曉玲主編等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北京東城區、房山區和保定市的50餘名教育工作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河北創城記】京保攜手勤耕教壇 合和共進長卷生輝——吳甡校長工作室第一次活動紀實
    ,促進教育人才隊伍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名校長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培養一大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中青年骨幹人才,帶動保定市中小學基礎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於2017年5月正式成立我市首家「吳甡校長工作室」。
  • 吳甡:五個「多一點」 讓家庭教育潤澤生命
    而這一點,對於任何一名施教者而言,概莫能外。】【提要】「初中時代是孩子出現叛逆、分化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要格外重視關注青春期的孩子。」在廣渠門中學校長吳甡看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就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大多數教育問題根源在家庭,催化在社會,而最終會凸顯在學校教育。
  • 京保教育再合作
    12月12日,保定市「吳甡校長工作室」首期結業式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學英華學校落幕,包括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學,保定市三中分校,以及淶水、易縣、安國曲陽等多所學校20餘名校長順利結業。保定市「吳甡校長工作室」首期結業式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學英華學校落幕 楊佳義 攝據了解,2017年7月,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吳甡校長工作室落地保定,首期吸納了來自全市8個貧困縣的20名校長參與。
  • 北京廣渠門中學校長吳甡:好爸爸勝過富爸爸
    前幾日,去女兒學校,聽了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校長吳甡的教育講座,受益滿滿。對一個在教育一線奮鬥了四十多年的資深教育專家來說,教育沒有那麼高深,其實就是返樸歸真:家長和老師都做好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用生命影響生命。這些才是可以傳給孩子的豐厚的精神財富。說白了,就是修身養心,做好榜樣。
  • ...名校長訪談(2)賈生葉:前十年我是在做校長,現在我才開始做教育
    大眾網將陸續走近這些名師、名校長,展示他們的風採與個性,探尋教育改革與發展之路。大眾網記者 王傳勝 攝  大眾網聊城6月22日訊(記者 王傳勝)他是一位54歲的鄉村中學校長,本可以安穩地等待退休,卻頂住各方的不理解和牴觸情緒,在今年「五一」之後搞起課堂改革,實行信息化教學,兩個班百餘名高一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  他從普通教師做起,先後做了十年副校長、十年校長,如今卻感慨地說,我前十年都是在做校長
  • 名校長訪談 | 李 晶:一心一意做教育
    她是名師,是名校長,卻行事低調,所見報導寥寥。她秉持「三個堅持、一個善於」,堅持理想信念,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自我提升,善於整合資源,不懈追求,堅持一心一意做教育,致力以教育點亮幸福人生。她是李晶,桃李滿天下,晶瑩剔透。2021年,是李晶在曲靖一中從教的第34年。
  • 為什麼普通老師不能做校長?
    普通老師大多奮戰在教學第一線,有能力也有經驗,但是無論他們業務素質如何過硬,教學成績如何突出,也都做不了校長。而那些教學成績差的或者音體美老師或者乾脆教不了學的卻能當上校長,這是為何呢?,如此一來,他們專注的領域和層面就和做要做校長的人專注的領域和層面不一樣了。
  • 名校長說丨張雲鷹:校長職業生涯精進三階論
    深圳市高級人才,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 深圳市「名校長」,深圳市首批「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十佳」優秀校長,深圳市「教書育人模範」,深圳市「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十大「全民閱讀優秀推廣人」之一。陶行知先生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要評價一所學校,首先要評價學校的校長。
  • 19名校長成首批教育家型校長
    本報訊(記者 錢紅豔)當校長不容易,當個好校長更不容易!記者昨天從我市教育家型校長高級研究班智慧論壇上獲悉,我市首批19名校長經過兩年的研修近日正式結業,成為我市為數不多的教育家型校長。研修期間,這些校長上課聽講座、外出調研、寫論文答辯等一樣都不少。
  • 【萬榮教育名校長】黃自強:勇毅篤行 做教育追夢人
    黃自強,示範中學校長,大學本科畢業,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先後榮獲山西省教育廳宣傳工作先進個人、萬榮縣幹事創業校長等榮譽,曾有《在實踐中育人,為學生成長奠基》《不忘初心,問道京師》《立足核心素養,推進課程改革》等論文發表於報刊雜誌。
  • 吳甡:教育既要有深情,也要有「無情」
    梁玉財(房山區四〇一學校校長):雖然投資和教育、CEO和校長是兩個不同的行業和領導者,但作為教育人,我們的初心難道不就是用生命去點燃生命、用愛心去搖動未來?做好教育和當好一名校長還得從原點思考開始,從尋找教育的真相開始,不懈怠、不折騰,做好基本功,還教育和學校本來面目!
  • 如何做有靈魂的好校長
    校長的靈魂就是校長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如何做有靈魂的的好校長,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一、校長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校長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沒有理想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一個學校絕不能超過校長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可見,一個沒有教育理想追求,只求當維持會長的校長,絕不可能辦出優秀的學校來。二、校長必須有過硬的專業素養。
  • 「跪椅授課」郭現蕊:「普通教師」的樸素理想
    她現在的理想,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自己的知識教給學生,這個過程中讓他們知道怎麼做人,「不一定做國家棟梁,但希望幫助他們走好人生路。」「我們同學聚會上,他們都羨慕我實現了人生理想」,她眼睛露出喜悅的光芒。
  • 辦一本樸素的教育雜誌 | 《新課程評論》發刊詞
    而一直以來,我們始終銘記:出版與教育有著共同的使命,都擔當著傳遞知識、教育人、培養人的職責,都擔負著每個孩子和整個民族的未來。  我們努力傳承生生不息的湖湘精神:勤勉、創新、敢於引領風氣之先。在數位化潮流席捲而來的時候,我們不慌張,不抗拒,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姿態選擇接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