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甡,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理事長,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德育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曾獲得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等多項榮譽。
「這是一所樸素而不普通,平常而不平凡的學校。」2018年北京市教育大會召開前夕,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北京市廣渠門中學考察後,用這樣一句樸素的話語肯定了學校的辦學成效。這句話也極大地振奮了剛剛退休不久的廣渠門中學老校長、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理事長吳甡的心。
吳甡校長是一位思想家型校長,也是做德育工作的專家。在他擔任廣渠門中學校長期間,使這所學校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和質的飛躍,並打響了廣渠門中學的教育品牌。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吳甡有很多話想分享。
回憶起開始於40年前的改革開放,吳甡校長至今記憶猶新。他說自己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親踐者」「親受者」,「親身經歷、親身實踐、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這四十年。」
吳甡在1974年插隊,1976年恢復高考時,吳甡已經參加了工作,當時正帶著班。吳甡回憶,1978年掀起了改革開放的熱潮,「當時一片轟轟烈烈,感覺每天都在沸騰著,每天都在變化著,什麼都在變,包括人們的觀念、思想,眼看著一天天在變化。」
看到國家從一個滿目瘡痍、思想落後、封閉的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的局面,吳甡感觸頗深,他認為這個局面彌足珍貴,來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惜。
回憶這四十年裡教育的發展,吳甡感到有幾個階段性的跌宕起伏。教育的目標從為階級鬥爭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轉向到為人的發展服務,更加強調立德樹人。
他認為,經歷了四十年的發展,今天教育回到了「人間正道」——教育就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
「回顧這四十年,中國人開始探索自己的教育道路,我們提出『雙基』,強調『三位一體』的課改價值觀,後來又提出核心素養,並在核心素養基礎上強調立德樹人。這些過程足以說明教育人在探索教育是什麼,教育為什麼,教育在往哪兒走。」吳甡說。
他認為,改革開放40年的幾次全教會不斷地在順應民意,調整教育的大方向,在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未來怎麼適應國際化謀劃。2018年的全教會提出教育要立德樹人,要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端正了教育的發展方向。
「今天教育走向了正確的軌道,這是由前面幾十年的探索決定的。這是很不容易的。人類在探索一種進步的社會制度的時候,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於錯的經歷也要珍惜,沒有錯誤的實踐,也沒有今天的轉型升級。」吳甡說。
回想改革開放這40年,吳甡經歷了這幾個階段,而且都是積極積極參與。「也有過彷徨,也有過猶豫,也有過徘徊。但我們始終擁有淳樸的教育情懷,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教育人。」吳甡說。
「我們要辦教育為人民,這是我四十幾年工作經歷的始終追求。」他坦言,自己的理想在退休時也已經基本實現。在廣中教育集團,現在有這樣一個現象,一家三代人都在這裡上學的人佔了相當一部分。學校的現任教師中,有很多是學校的畢業生主動要回學校教書。
「家長有把孩子的終身託付給你的期盼,這對於做教育者來說是多麼自豪的一件事,」吳甡動情地說,「這也是我們為改革開放做出的一點貢獻。」
吳甡是一位有著深厚教育情懷的校長,是一位「做不夠教育」的人。他對教育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對於教育,總有想要大幹一場的願望。
他不是一位「看攤兒」的校長,更不是一位守成的校長。在教育改革發展的關口,他總能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教育智慧。
2014年,以優化供給側改革為突破口的北京市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大幕徐徐掀開,東城區也在醞釀著集團化、學區化辦學這一新舉措。當時,面臨著退休的吳甡並沒有選擇做一隻安逸的「溫水青蛙」,而是主動請纓,希望有新的創造。
談及當時的選擇,吳甡坦言,「只要是對孩子成長有利,對教師發展有利,對教育有利,我就參與。」
他認為,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打破了一家一戶辦教育的邊界,在教育集團中大家可以資源共享,使得教育這種公共服務更能夠直接作用於百姓。
以廣渠門中學接手的花市小學為例,當時,全校只有200多人,廣渠門中學將學校納入集團後,當年全年招生人數就達到260人,吳甡當年就決定,花市小學的學生可以全部直升到廣渠門中學。這樣一來,崇文門花市地區的學生外流情況基本不存在了。「很多的家長不用再到處去跑路,找學校上去了,在區域裡就有他信得過的學校。」目前,作為東城區第一批成立的教育集團,廣渠門教育集團為集團化辦學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
2013年,北京市號召城鄉一體化建設,廣中率先和房山區石樓中學牽手合作,合作一年後,十幾名考入廣中的初三學生就超過了廣中學生的平均分。這在學校引起了轟動。合作期結束後,房山區石樓中學主動和學校續約,希望能夠繼續合作。
2013年、2014年的教育改革,回憶起來,仍覺得波瀾壯闊。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吳甡的做法,以為他是想「出名」。吳甡坦言,「自己各種待遇都有了,也要面臨退休。但是就是不甘心,我們的教育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可完全可以有更大的輻射作用,完全可以把資源發揮到更大,完全可以讓公共服務更有利於老百姓。」
2018年北京市教育大會召開前夕,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北京市廣渠門中學考察後對廣中的辦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你們做了樸素而不普通的教育,做了平常而不平凡的教育」。
在從事教育事業的40多年裡,吳甡最為人稱道的,還有他獨樹一幟的「德育」。
在廣渠門中學,他以多年幫助孤寡老人的好人老師魏發團為榜樣人物,提出要辦一所「好人學校」;以宏志班「宏志媽媽」群體為身邊榜樣,倡導老師們要做好人,「用生命影響生命」。在廣中,德育做得有系統、成體系,全體老師、所有課堂、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在做德育,都在為學生服務。
吳甡認為,當今的學校的功能要改變,應該以學生服務為中心。於是他改變了學校組織架構,將過去的教務處、德育處、總務處變為學生部、課程部、資源部。在進門一百米的大廳裡面成立學生服務中心,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廳裡面有法律諮詢、投訴、校服、醫療保險等等所有涉及學生在校生活的服務解答。這一做法,後來為很多學校借鑑。
2018年11月,北京市成立了德育教育研究會,吳甡被聘為副會長。在他看來,立德樹人之所以有時候完成不好,往往是由於把「德」與「智體美勞」用同樣的標準來考量。
「德育為什麼被忽略?因為德育往往無從考核,所以慢慢就被邊緣化了。」吳甡認為,現在的德育面臨這樣一個狀況,從縱向上看,大中小幼沒有一個銜接,而且存在「兩頭弱,中間挺不起來」的困境。
目前,幼兒園和大學還沒有建立一套德育教育的體系。中小學教育中尤其是中學教育又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橫向上看,德育很多部門都在管,但是又缺少統一的管理。所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決定成立學校德育研究會,縱向上,從幼兒園到大學把鏈條打通,橫向上各個部門串起來。
吳甡以廣渠門中學為例,他鼓勵老師們先做好自己,做一個好人,用自己的德行去影響學生。這麼多年的堅持下,廣渠門中學的教育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
「堅守、堅持、堅定,是從事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堅持你的教育價值觀;堅定做自己,做好人,不被那些浮躁浮誇的社會潮流所影響;堅守住自己的這塊陣地。」吳甡說。
校長要具有自己辦學的價值觀、人才觀、教學觀、學生觀和管理觀,將自己的治學思想系統化,排除外界的幹擾,才能把學校帶上「內涵式」的發展軌道,使一所學校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成為真正的「品牌」學校。
我贊成橫向的集團化辦學,實行各自法人制,這樣可以讓各個校長都保留對辦學的一種自主、特色、堅守。
一個政府,能夠用公共服務為本地區提供良好的教育,那麼這個地區的老百姓就有美好的生活。只有一個地區的教育越來越好,這個地區的人們才能更好地休養生息,繁衍子孫,有美好的生活。
作者:本報記者 趙翩翩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推薦閱讀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劉彭芝:人生為一大事來【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張斌平:孩子不必當學霸,但一定要有精氣神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金初:40年,邁向「人生中心教育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張華禮:有情懷的校長,做有溫度的事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楊志成:三尺「初心」成就教育恆心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希貴:一路尋找,重新定義學校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吳穎惠:30年教育研究路,從未有職業倦怠感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陳立華:32歲當校長,43歲獲批正高級…傳奇還在繼續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翟小寧:樹立基礎教育的「中國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