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瑩
畢業於廈門外國語學校
2019年通過外語類保送生考試
進入華東師大英語專業
熱愛 看閒書、旅行、繪畫
2018年11月開始備考,1月參加華東師大的外語類保送生考試,1月下旬得知錄取的消息,之後便不必再備戰高考。這是陳佳瑩曾經歷的。談起英語學習的經歷,談起為何選擇英語作為專業,談起與英語相關的點點滴滴,陳佳瑩有許多體會。作為畢業於外國語學校、又通過了保送生考試來到華東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專業的學子,她有好多故事想要分享。陳佳瑩回憶說,從廈門外國語初中再到高中,她的初中和高中英語學習絕不是死板教學的代名詞,而是非常有趣的典例。老師會從影視作品、文化生活等有意思的方面將英語引入課堂。學校也會開設專門的外語活動,比如用英語開設跳蚤市場、進行英語話劇表演、舉辦外語節等等。可以說陳佳瑩之所以會來到華東師範大學進行英語專業的學習,也是她長久以來對英語的熱愛所推動的。
談起自己為什麼選擇英語專業,陳佳瑩說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因為英語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是對外溝通的基礎,所以要成為一位綜合性人才,肯定要先學好英語。基於英語之上,才能更好地發展有關技能。
其次,她提到了英文表達的明白簡練。很多時候,表意含蓄的很長一段中文,翻譯成英文就只是短短幾句話。同時,中文裡沒有第三人稱單數形式,也沒有明顯的時態格式,有時候主被動也不會很明顯地顯現,而英文不一樣。就像當一個人表達傾佩和愛慕之情時,用英文闡述或許直接就會用「I miss you」,而在中文的表述中可能會用到比喻、排比,有時還會借用「今夜夜色很美」來掩蓋內心深處的愛意。
鑑於此,陳佳瑩便滿懷欣喜地踏上了英語專業的學習之路。
陳佳瑩初次步入華東師大之時,就被華東師大的校園氛圍吸引了。她說:「華東師大雅致低調的建築風格,讓我感受到低調做學術研究的氛圍。」
當她作為一名新生到校園報到之時,學姐學長們的和藹友好也令其印象深刻。她說,學導十分熱情,會熱心介紹新生入學流程,耐心為細碎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議——小到選課、學習活動,大到學術規劃、就業方向,都會在彼此的交流中有所涉及。
陳佳瑩表示,學校的多元教育是她入學以來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點。就拿英語語音課舉例,前幾堂課的內容就出乎了她的意料——她本以為語音課會教一些有關音標的硬核知識,但是英語語音課的作業竟是做presentation。而presentation的內容包括ECNU校名的來源、大夏書院的歷史以及師範院校為什麼要用「normal」一詞等,這讓她感受到了大學學習的能動性。
同時在綜合英語的課堂中,老師不僅僅專注於教材、語法,還會通過自己在國外生活的趣事來介紹英美文化,如此生動的課堂氣氛讓陳佳瑩對「多元學習」有了更深的體會。「大學教育不僅僅只是專注於課本的硬核知識,而多元教育也不僅僅是死讀書。在英語專業的學習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滲透了英美文化的語言。或許滲透了英美文化的語言,才真正擁有了語言的魅力。」陳佳瑩如是說道。
談起未來生活的打算,陳佳瑩說:「其實我的規劃處于波動狀態,每天都在變,也不穩定。但有一個核心目標沒有變過,那就是平衡好輸入和輸出的關係。因為有足夠的輸入才能有理想中的輸出。同時,我現階段的目標是通過輸入紮實基礎,鞏固好有關閱讀、語法的硬核知識。這樣一來,我才能更好地輸出自己的觀點,用英語進行日常口語交流。」
談到自己是如何學習的,陳佳瑩說,是她一以貫之的核心目標支撐著她的學習。在她的學習生活中,「輸入」的是各種各樣的英文資源,包括專四專八的英語單詞、聽力練習、原版英文小說以及英文電影。而這些來源廣泛的「輸入」都為「輸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開玩笑道:「肯定要先追求上層建築的」。
提起保送生考試的經歷,陳佳瑩的深刻體會是——不應該只專注於「筆頭」。她提到在面試的時候,平時讀的閒書給了她可以和教授坦然交流的資本。在回答其中一道考題時,她就正好用到了《燦爛千陽》一書中的故事作為引例論述,這讓她的回答更富有張力和個性化色彩。她說,閒暇時間的陶冶無意中讓她的言談充滿了力度和說服力。
談起閒書,陳佳瑩表示在準備考試期間,她會把《1984》《平凡的世界》和一些偵探小說放在書桌上,用來中和枯燥的學習。平時,她也會看看雜誌《看天下》、報紙《人民日報》等。
而對於如何「看報紙」,陳佳瑩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首先通過報紙,她會關注全國各地發生的事情。其次,她會著重看持不同觀點的記者點評,在加深對事件的理解的同時,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她建議用最直接的中文攝取信息,而在看完並理解了這個事件後,配合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翻譯一下這個話題,從而提升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
「我覺得學習七分在於『筆頭』,三分在於陶冶情操,閒書、旅行和新聞時事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陳佳瑩所謂的「學習」覆蓋面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意義上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在她的認知中,閒書可以揭開「未知」的面紗,旅遊可以讓人在新視野中遇見新的可能,而新聞時事和社會熱點讓個人與社會同呼吸、共命運。
這些都讓她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 end -
照片丨陳佳瑩
採訪、文字丨房璐
核稿丨Ping 陳聖仁
排版丨房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