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
作者:嶽麗麗
4月21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和億歐主辦的「新科技·劃時代」峰會於深圳成功舉行,高頓教育聯合創始人吳江華先生在會上發表了主題為「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的生產力變革」的演講。
2007年,研究生畢業的吳江華放棄了微軟的offer,選擇了他認為更有意義的在線英語教育,從此與教育結緣。
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的時候,教育行業就會開始爆發,2007年的時候人均GDP達到3、4000美元,吳江華感覺到臨界點馬上到來,再加上人口的變遷(城市化)、工種的改變、知識的更迭來到了一個爆炸點,他看到了教育領域巨大的機會。據高頓教育提供的數據,2016年1年新增的註冊用戶是之前4年累積的用戶數量之和,這證明在線教育被越來越多的人擁抱,巨大的機會也確實已經來臨。
他在此次峰會上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1、教育行業的三大痛點:個性化教育供需矛盾、線上教學的重度服務,無法形成邊際效應、教育產品沒辦法標準化;
2、AI已經慢慢把老師的智商融合進去,也可以把教學標準化;
3、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給每一個人推薦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除此之外,吳江華還在此前億歐專訪時表示:在線教育不同於邊際成本(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低的遊戲行業,在線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務支撐,這是其巨大痛點,導致後端服務費用呈線性增長,然而AI有可能讓後端變得很輕,使邊際成本降低。
自適應學習的探索之路
「未來服務百萬學員,不再需要大量的學服來支撐,是我們希望解決的一個問題。」2015年投身高頓教育的吳江華,帶領團隊於今年2月份正式推出新產品自適應學習系統Epiphany(以下簡稱EP)。
高頓教育自適應學習探索之路走得比國外晚一些,吳江華告訴億歐早在2010年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已經發布了自適應學習系統的一個版本,但是當時國內整個市場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市場,在線教育主要還是基於錄播課的形式,大多數人認為探索自適應學習投入大產出少。
直到2015年,高頓教育已經積累了接近10年的數據量,使用高頓教學產品的用戶有300-500萬,其中付費用戶約30萬,B端已經有接近4萬家的企業客戶,包括阿里巴巴、GE等在內;其次,財經類的市場越來越大,面臨著千萬級別的用戶的服務,據有關數據顯示,C端財經類的學生有3000萬;B端有上百萬家中大型企業的潛在客戶;第三,財經行業包括CPA在內的很多課程難度大,每年考生上百萬,但是放棄上課、考試的考生眾多導致數據的參考率只有20、30%,所以研發自適應學習系統的商業價值大。
基於這三個條件,吳江華和高頓教育的創始人達成一致,2015年決定深入探索自適應學習。
兩年後EP正式推出,目前已經有10000多名付費學員通過EP進行學習。據高頓方面的調查,學員滿意度達到96%,預計完課率也會在高頓網校課程完課率的基礎上大幅提高。
吳江華透露今年繼續策劃EP2.0版本,1.0版本的智能答疑準確度、匹配度不是很高,原因是語義語境識別上有很大問題,計劃2.0版本將智能答疑系統的匹配度達到60%以上。
EP認識世界的方式從「為什麼」到「是什麼」
2006年成立的高頓教育歷經10多年的發展,積累的核心數據主要有兩部分:1、總共近3億條學員做題的題庫數據;2、每天400-500萬條的學員的行為數據。
吳江華介紹EP運用這些大數據給更多的學員學習推薦以及個性化學習的路徑設計。EP的研發主要基於整個課程的知識圖譜和大數據之間的一些關聯,「比如有學員學習到第三章突然停掉回去看第一章,70、80%的學員都這樣的時候,兩者就會被關聯起來,整個學習過程中以前EP是思考為什麼,為什麼這道題錯了,那道題就錯了,現在運用大數據主要思考是什麼,這道題錯了、那道題也錯了,他們的關聯在哪。」
三大技術難點
「知識圖譜的建設、自適應算法的研發、學習產品的構建是高頓目前面臨的三大技術難點」,吳江華說道。針對EP的自適應算法,高頓網校組建了20名的算法研發團隊,技術總監來自於微軟研究院,具備算法和工程背景,將成熟的人工智慧算法運用到自適應學習系統中。
「像預測與估算算法、決策算法等要基於大數據,但是有學員試用刷題產生的垃圾數據,給我們決策造成很大的失誤,如何把垃圾數據清除和降噪是我們要考慮的」;針對學習產品的構建,吳江華認為完全自適應對於K12領域是可以的,但對考評方式不同於K12的財經培訓來說,追求的是快速考取證書,考評的是學員綜合理解能力,EP在產品的構建上基於不同的學習動機和目標做了很大的設計。
國內自適應教育的「復甦期」
吳江華認為任何新技術的發展都經過萌芽、過熱、低谷、復甦、成熟5個階段,國內的自適應教育概念過了低谷期,現在處在復甦階段,首先教育行業的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其次大家的認知也開始成熟,國外的成功產品如Knewton、可汗學院帶來了很大的借鑑意義。
AI應用到教育確實可以帶來傳統教育的變革,然而雖然是技術出身的吳江華卻不主張把人工智慧「神化」,可能會像網際網路一樣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會覆蓋到各個角落,但是不會完全替代老師的角色。
而AI+教育的結合未來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高頓教育還會做出怎樣的突破,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嶽麗麗,億歐專欄作者;微信:yll_love520(添加時請註明「姓名-公司-職務」方便備註);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來源:億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讚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