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環也叫戴森球或者戴森雲,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弗裡曼·戴森提出的一個尋求地外文明的理論。
目前我們太陽系內的各行星只能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大部分能量都無法被接受,從而浪費掉了,我們知道,我們地球的資源非常有限,加上現在的過度開採,能源遲早會被開採完畢,遠不足以支撐人類未來的發展,所以戴森提出了戴森環這樣一種假設——用一個巨大的球形結構將太陽保圍起來,從而來汲取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這樣才可以讓一個文明到達一個新的高度,長久不衰。
這個理論很科幻,但是卻毫無破綻,因為文明的發展勢必要經過這個階段,於是科學家會基於這個理論來尋找地外文明,由於戴森球的存在,勢必會減弱恆星的光芒,再加上戴森球會釋放出紅外輻射,目前地球上的科技是足以檢測到恆星的兩度和紅外輻射效應,於是這就成了一個尋找地外文明的簡單手段
從戴森提出自己的假設時起,各種各樣包圍恆星以搜集能量的巨型空間設施的變體設計就在探索性的工程或在科幻小說中以「戴森球」的名稱提出並描述——這些方案並不僅限於太陽能發電站,還納入了許多涉及居住或工業的元素,而且大多方案肚皮描述了一個包圍著恆星的固體殼結構,但這被認為是最不現實的設計。
太陽每秒釋放大約3.8*10^26焦耳的能量,相當於1.3億億噸標準煤釋放能量,目前全球一年的總能量消耗,折算成標準煤約200億噸,所以太陽一秒鐘釋放能量,足夠現在的人類使用65萬年。
哪怕戴森環只能獲取太陽能量的百萬分之一,在能量需求上,人類也遠遠達不到需要戴森環來獲取能量的水平;而且人類目前的技術,也無法在太空中建立大規模的設施。
因為創建和部署一個太陽系大小的綜合能量收集系統所需的能量收集器或衛星的數量遠遠超出我們當前或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工業的需求或能力。
在這樣的建設項目中,也可能存在無法預見的工業規模困難,而且我們目前對工業自動化的理解尚不足以建立戴森球所需的自維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