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有無數的天體,而恆星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天體。恆星對於宇宙是非常重要的天體,可能很多人對於恆星只限於它能夠發光發熱,能夠帶來一些光明和溫暖這樣的簡單認知中。
可事實上,恆星決定著宇宙的演化,我們都知道,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瞬間,能量在超高溫的作用下轉化為了最基本的氫,氦等元素。其中氫元素佔到了主流,達到了90%以上。
如果宇宙只有氫氦這些基本元素,也是無法形成後來多姿多彩的宇宙世界。宇宙的演化,形成行星,星系,生命等都是需要多種元素的配合,人類目前發現的宇宙元素多達118種,而組成人體的元素則達到了60多種。
那麼宇宙中除了氫氦元素之外,其它的110多種元素是如何來的?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恆星,它可是宇宙重要的元素煉化廠。宇宙誕生之後不久就形成了最早的一批大質量恆星,它們通過核聚變將氫氦元素轉化為一些重元素。而這一批恆星質量都非常大,壽命自然也非常短,可能只有數千萬年。
恆星壽命到了之後會發生超新星爆炸,在這個過程中又會形成多種重元素,就這樣宇宙的元素不斷豐富起來。有了多種元素之後,行星,星系,生命等才能夠誕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恆星算得上是生命之母,沒有它就不會有生命星球的出現,也不會有智慧生命的誕生。
恆星還是宇宙的明燈,它燃燒發出的光和熱給黑暗寒冷的宇宙帶來了些許光明和溫暖。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後,探索宇宙重要的一個幫手就是恆星,如果沒有恆星發出的光子,我們的天文望遠鏡就是一個瞎子,觀測不到任何的天體存在。
正是有了數不盡恆星不斷散發出光芒,我們才能夠觀測到數百億光年之外的星空。所以,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後,對於宇宙中的恆星就開始了標記,組成了一個恆星表,在舊的恆星表中,科學家一共標記了有15萬個恆星。
隨著人類觀測技術的不斷提升,觀測到的恆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恆星表也在不斷更新。
新的恆星表中的恆星理論上應該包含所有舊恆星表中的恆星,可是在一次進行電腦對比分析的時候。科學家卻發現有100顆恆星只出現在舊錶中,而在新表中卻沒有。這說明這100顆恆星神秘地消失了,它們去了哪裡?
可能有人會說了,恆星是有壽命的,這100顆恆星可能是壽命到了消失在了宇宙中。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個解釋是說不通的,要知道恆星的壽命普遍都在數十億年以上,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壽命更是長達100億年。
即使是恆星演化到了末期之後,它們也會發生超新星爆炸。而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能量釋放,整個爆炸狀態可以持續數萬年之久,所以恆星即使會消亡,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會突然從宇宙中消失。而這100顆恆星可不是分布在一個區域,而是分布在星空的各個方向,不同的距離尺度上。
所以科學家分析後認為,它們自然消失的情況基本可以排除。如果不是自然消失,那又會是什麼情況?這個時候科學家們想到了在1960年弗裡曼·戴森提出的戴森球理論。
對於戴森球理論相信不少朋友都聽說過,在很多的科幻作品裡,它也是經常出現的一種高級文明人造裝置。簡單來說,這是一種能夠包裹恆星的超巨型人造裝置,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完美地吸收應用恆星的能源。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科技能夠快速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能源的多與少,強大與弱小,直接決定著一個文明的實力和發展速度。而隨著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對能源的需求和級別也在不斷提升,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地球的能源將無法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到太空中去開採能源,而在太陽系中什麼能源最強大?無疑是中心處的那個巨大的恆星太陽。如果我們能夠100%吸收應用太陽的能源,那麼人類的發展將不再為能源而發愁。
人類會想到利用太陽的能源,那麼宇宙中其它智慧文明自然也能夠想到。戴森認為,當一個文明發展到二級文明階段的時候,就需要恆星強大的能源來支持,而要更高效率地吸收恆星的能源,就需要一個龐大的環繞太陽的裝置,這個裝置就是戴森球。
所以,這突然消失的100顆恆星,如果沒有自然消亡的話,那麼就有極大的可能是他們被戴森球覆蓋了起來。恆星發出的能量輻射被戴森球吸收了,自然也就沒有明亮的能量釋放到宇宙中,我們自然也就無法觀測到了。
這樣的發現猜測無疑讓我們對外星文明的存在更加深信不疑。要知道,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後,一直在試圖尋找外星文明。可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沒有任何發現,之所以會如此,並不是說外星文明不存在,而是因為人類的科技實力還非常弱小,我們還沒有能力真正去其它星系探索。
我們過去通過探測飛船,射電望遠鏡等多種手段來尋找外星文明,可是沒有得到什麼效果。後來有科學家提出了可以通過尋找戴森球來發現外星文明,於是科學家開始對人類標記的大量恆星進行跟蹤分析對比,還真讓我們發現了不少的異常情況。
這一次的100顆恆星的突然神秘消失,無疑對我們尋找外星文明提升了信心。相對於這100顆神秘消失的恆星,還有一些恆星的光暗變化經常有規律地發生異常,比如1500光年外天鵝座的塔比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光暗變化異常明顯,也是目前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存在戴森球裝置的恆星。
如果科學家對這100顆恆星消失的推測是正確的話,那意味著這個宇宙是非常熱鬧的,文明遍布,人類並不孤獨。同時也告訴我們,人類未來可能要面臨更多的太空挑戰,即使黑暗森林法則不存在,可是弱小挨打的道理在宇宙同樣是適用的。
對於戴森球人類自然也是非常羨慕的,也期望著人類在未來也能夠建造一個將太陽包裹起來。可事實上,要建造一個戴森球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技術只是一個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龐大的建造資源。
要知道太陽的質量可是佔到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想要將太陽圍起來,就算是將太陽以外的所有天體都加起來也不夠。我們需要開採太陽系外其它星系的資源,而要開採系外的資源,難度就更大了,我們需要實現初步的星際航行才行。
所以要建造一個戴森球,技術可能在二級文明之前就可以掌握。可是要真正建造,可能需要我們發展到二級文明的中後期或者是進入三級文明之後才有希望實現。而人類目前只不過才0.7級,離二級文明甚至是三級文明還差得非常遙遠,我們還需要更加漫長的發展時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