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顆恆星突然「消失」,它們去了哪裡?猜測可能變成了戴森球

2020-12-23 探索宇宙說

浩瀚的宇宙有無數的天體,而恆星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天體。恆星對於宇宙是非常重要的天體,可能很多人對於恆星只限於它能夠發光發熱,能夠帶來一些光明和溫暖這樣的簡單認知中。

可事實上,恆星決定著宇宙的演化,我們都知道,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瞬間,能量在超高溫的作用下轉化為了最基本的氫,氦等元素。其中氫元素佔到了主流,達到了90%以上。

如果宇宙只有氫氦這些基本元素,也是無法形成後來多姿多彩的宇宙世界。宇宙的演化,形成行星,星系,生命等都是需要多種元素的配合,人類目前發現的宇宙元素多達118種,而組成人體的元素則達到了60多種。

那麼宇宙中除了氫氦元素之外,其它的110多種元素是如何來的?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恆星,它可是宇宙重要的元素煉化廠。宇宙誕生之後不久就形成了最早的一批大質量恆星,它們通過核聚變將氫氦元素轉化為一些重元素。而這一批恆星質量都非常大,壽命自然也非常短,可能只有數千萬年。

恆星壽命到了之後會發生超新星爆炸,在這個過程中又會形成多種重元素,就這樣宇宙的元素不斷豐富起來。有了多種元素之後,行星,星系,生命等才能夠誕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恆星算得上是生命之母,沒有它就不會有生命星球的出現,也不會有智慧生命的誕生。

恆星還是宇宙的明燈,它燃燒發出的光和熱給黑暗寒冷的宇宙帶來了些許光明和溫暖。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後,探索宇宙重要的一個幫手就是恆星,如果沒有恆星發出的光子,我們的天文望遠鏡就是一個瞎子,觀測不到任何的天體存在。

正是有了數不盡恆星不斷散發出光芒,我們才能夠觀測到數百億光年之外的星空。所以,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後,對於宇宙中的恆星就開始了標記,組成了一個恆星表,在舊的恆星表中,科學家一共標記了有15萬個恆星。

隨著人類觀測技術的不斷提升,觀測到的恆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恆星表也在不斷更新。

新的恆星表中的恆星理論上應該包含所有舊恆星表中的恆星,可是在一次進行電腦對比分析的時候。科學家卻發現有100顆恆星只出現在舊錶中,而在新表中卻沒有。這說明這100顆恆星神秘地消失了,它們去了哪裡?

可能有人會說了,恆星是有壽命的,這100顆恆星可能是壽命到了消失在了宇宙中。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個解釋是說不通的,要知道恆星的壽命普遍都在數十億年以上,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壽命更是長達100億年。

即使是恆星演化到了末期之後,它們也會發生超新星爆炸。而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能量釋放,整個爆炸狀態可以持續數萬年之久,所以恆星即使會消亡,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會突然從宇宙中消失。而這100顆恆星可不是分布在一個區域,而是分布在星空的各個方向,不同的距離尺度上。

所以科學家分析後認為,它們自然消失的情況基本可以排除。如果不是自然消失,那又會是什麼情況?這個時候科學家們想到了在1960年弗裡曼·戴森提出的戴森球理論。

對於戴森球理論相信不少朋友都聽說過,在很多的科幻作品裡,它也是經常出現的一種高級文明人造裝置。簡單來說,這是一種能夠包裹恆星的超巨型人造裝置,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完美地吸收應用恆星的能源。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科技能夠快速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能源的多與少,強大與弱小,直接決定著一個文明的實力和發展速度。而隨著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對能源的需求和級別也在不斷提升,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地球的能源將無法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到太空中去開採能源,而在太陽系中什麼能源最強大?無疑是中心處的那個巨大的恆星太陽。如果我們能夠100%吸收應用太陽的能源,那麼人類的發展將不再為能源而發愁。

人類會想到利用太陽的能源,那麼宇宙中其它智慧文明自然也能夠想到。戴森認為,當一個文明發展到二級文明階段的時候,就需要恆星強大的能源來支持,而要更高效率地吸收恆星的能源,就需要一個龐大的環繞太陽的裝置,這個裝置就是戴森球。

所以,這突然消失的100顆恆星,如果沒有自然消亡的話,那麼就有極大的可能是他們被戴森球覆蓋了起來。恆星發出的能量輻射被戴森球吸收了,自然也就沒有明亮的能量釋放到宇宙中,我們自然也就無法觀測到了。

這樣的發現猜測無疑讓我們對外星文明的存在更加深信不疑。要知道,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後,一直在試圖尋找外星文明。可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沒有任何發現,之所以會如此,並不是說外星文明不存在,而是因為人類的科技實力還非常弱小,我們還沒有能力真正去其它星系探索。

我們過去通過探測飛船,射電望遠鏡等多種手段來尋找外星文明,可是沒有得到什麼效果。後來有科學家提出了可以通過尋找戴森球來發現外星文明,於是科學家開始對人類標記的大量恆星進行跟蹤分析對比,還真讓我們發現了不少的異常情況。

這一次的100顆恆星的突然神秘消失,無疑對我們尋找外星文明提升了信心。相對於這100顆神秘消失的恆星,還有一些恆星的光暗變化經常有規律地發生異常,比如1500光年外天鵝座的塔比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光暗變化異常明顯,也是目前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存在戴森球裝置的恆星。

如果科學家對這100顆恆星消失的推測是正確的話,那意味著這個宇宙是非常熱鬧的,文明遍布,人類並不孤獨。同時也告訴我們,人類未來可能要面臨更多的太空挑戰,即使黑暗森林法則不存在,可是弱小挨打的道理在宇宙同樣是適用的。

對於戴森球人類自然也是非常羨慕的,也期望著人類在未來也能夠建造一個將太陽包裹起來。可事實上,要建造一個戴森球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技術只是一個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龐大的建造資源。

要知道太陽的質量可是佔到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想要將太陽圍起來,就算是將太陽以外的所有天體都加起來也不夠。我們需要開採太陽系外其它星系的資源,而要開採系外的資源,難度就更大了,我們需要實現初步的星際航行才行。

所以要建造一個戴森球,技術可能在二級文明之前就可以掌握。可是要真正建造,可能需要我們發展到二級文明的中後期或者是進入三級文明之後才有希望實現。而人類目前只不過才0.7級,離二級文明甚至是三級文明還差得非常遙遠,我們還需要更加漫長的發展時間才行。

相關焦點

  • 100顆恆星在天空中神秘消失,部分科學家認為是高等文明所為
    隨著天體物理學的發展,我們已經了解了恆星誕生的過程、發光發熱的機制、以及生命終結的方式,但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大量的恆星可以在短時間內突然因為死亡而消失,而且我們的理論也不足以解釋為何恆星會集體性的在短時間內消失的原因。這次發現的恆星神秘消失是科學家通過最近對豺狼座天區恆星的觀測和過去記錄對比後發現的,有約100顆恆星從我們的視野中被抹去了。
  • 3000光年外,一顆恆星的亮度兩天內驟降70%,這是怎麼回事?
    除了派出探測飛船尋找外星文明之外,科學家還通過尋找和地球非常相似的類地行星來尋找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只不過這種方法我們只能確定一顆行星跟地球非常相似,可能存在生命或文明,但是我們去無法直接觀測到行星上面的詳細情況。因此,這個方法尋找外星文明基本也沒什麼希望。
  • 科學家猜測,早期太陽系可能有兩個太陽,一個脫離太陽系而去
    內太陽系受到太陽的引力影響較大,逐漸穩定下來,可是太陽系邊緣則受到了另一顆恆星的影響較大,於是在這顆恆星不斷逃離太陽系的過程中,太陽系邊緣也形成了柯伊伯帶以及更外圍的奧爾特雲。奧爾特雲中的大量天體,塵埃等物質有可能就是環繞另一顆恆星運行,它們被一顆恆星帶到了外太陽系,最後這顆恆星以更快的速度脫離了出去,最後留下了這些物質,天體形成了現在的奧爾特雲。
  • 戴森球: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讓它變成大號的聚變發電機
    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是高能耗的文明,免不了要打恆星的主意。太陽是一個實打實的聚變反應堆,造一個大殼把太陽圍起來,就是大號的聚變發電機,這是戴森球的基本思想。但是給太陽公公加外套可不是容易的事,力學結構不是現有理論可以解決的。於是,戴森球就演變成了戴森雲, 不一定把太陽裹那麼緊,發射一堆能量收集器,圍繞著太陽轉也行。
  • 是否會居住在戴森球一樣的世界?
    外星生命通過在他們的恆星周圍放置大量的能量收集衛星,隨後創造出戴森球體。戴森球之謎之球體所以,當2015年科學家宣布發現一顆恆星表現出奇怪的行為,沒有明顯的波動模式時,大家會感到非常驚訝,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了戴森球理論的影響。探索小組提出了許多想法,包括這可能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戴森球體。
  • 上100顆恆星異常消失,是外星文明導致的?看科學家怎麼說
    近日該團隊在《天文雜誌》上發表了一則相關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了在2016年研究人員發現的恆星消失並不是特殊的個例,在他們之後的研究中發現,太空中有大約100顆恆星都異常消失了,其中的原因還是暫時未知。
  • 科普一下,假如我們圍繞太陽建立一個戴森球,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今天我們提出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話題,假如我們圍繞太陽建立一個戴森球,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改變呢?戴森球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天體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提出,他認為一種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要,他們會圍繞自己的恆星建立一個空心球體,從而獲得恆星輻射的大部分能量。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這樣一個球體?
  • 是外星人還是恆星自身原因?為何克卜勒發現的恆星如此神秘?
    電腦絕不可能錯過信號。」所以這又是人和機器的一場較量。如果我們發現了一顆行星,那我們就會特別高興。 而且這次,這顆恆星的亮度下降了超過 20%。這說明不管是什麼東西擋住了光,這傢伙有著超過地球1000 倍的面積。這真的是非同尋常。當公民科學家發現這個時,他們通知了科學家團隊,稱他們發現了足夠奇怪的東西可能值得後續跟進研究。
  • 神秘的新星和超新星,它們是新誕生的星體,還是即將隕滅的恆星?
    然而大概過了半個月,那顆明亮又神秘的星星就逐漸消失了。小編查閱了很多資料,才弄明白原來這種神秘的星星叫作「新星」或者「超新星」。在古代又被稱為「客星」,小編猜想這一名稱的由來可能是因為人們認為這是一顆「前來做客」的恆星。那麼這種神秘的新星和超新星,它們究竟是新誕生的星體,還是即將隕滅的恆星呢?
  • 有人認定天鵝座發現戴森球結構,疑似發現了地外文明是真的嗎?
    所謂天鵝座有一顆恆星疑似有戴森球結構,是一個過時的話題了,現在經過科學分析,結論是自然現象。這顆星編號為KIC 8462852,是一顆距離我們1480光年的恆星,俗稱「塔比之星」。這顆曾經引起天文學家們極大興趣,以為找到了地外文明證據的星球,已經被蓋棺定論,其奇怪的遮光現象並非文明巨廈,而僅僅是塵埃所致。
  • ​超大恆星的神秘消失
    原創 自強、韓娟、Dora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來自專輯星辰大海01超大恆星神秘消失歐洲南方天文臺公布一顆藍色變星在消失前的最後照片。圖|ESO這顆變星位於距離地球7500萬光年的 Kinman 矮星系,它曾是一顆亮度達到太陽250萬倍的超大質量恆星,因為亮度經常發生變化而被歸類為「變星」。天文學家們在2019年突然發現這顆恆星從視野中消失,推測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持續大規模噴發導致這顆恆星的亮度降低至無法觀測,另一種是這顆恆星已經塌縮成黑洞,但未經歷超新星爆發過程。
  • 過去70年星空消失了100個紅色物體,科學家表示可能是外星人活動
    在過去的70年中,天空中有100個神秘的紅色物體消失了。這些消失的物體的發現來自名為「百年觀測中的消失和出現的目標」的項目,即VASCO,該項目分析了早在1950年代的公共記錄中的天空圖像。該項目旨在通過比較舊照片和新照片來定位已出現或消失的空間物體。
  • 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今天要講的也是後者,目前,戴森球被譽為到達第二文明的標誌,那麼以此來推斷,我們人類達到二級文明還需要多久呢?戴森球是一種設想的人造巨型結構,這樣的巨型球體他可以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這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它的構造過程是,發射衛星直至完全包裹住恆星為止,這樣就可以獲取恆星上全部或者大部分能量並轉為己用。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黑洞把恆星變成行星太陽是宇宙中最普通的恆星:它的大小和亮度都不是非常大,但它已有大約50億年的壽命。之所以它有如此長的壽命,可能是因為它位於銀河系中一個相對安靜的區域,這樣就很少被超新星和黑洞所「發現」,注意,它們可是非常危險的物體,對太陽構成了威脅。
  • 「戴森球」理論:是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的必經過程?
    1960年,弗裡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理論,這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
  • 科學家發現恆星會返老還童,太陽瀕死還能搶救一下,地球不必去流浪
    隨著時間的延長,太陽內部的氫原子會越來越少,最後氫聚變會消失。此時,沒有光輻射對抗太陽引力形成的壓力,太陽會向內部收縮,引起太陽內部溫度升高。太陽內部的溫度升到1億度的時候,會點燃氦。氦核聚變會在短時間內傳遍太陽的內部。》這就是所謂的氦閃。
  •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那有多少顆行星呢?又有多少個文明呢?
    太陽這麼大,可是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銀河系之中有上千億顆,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科學家認為銀河系的恆星總量大約在1000億顆到4000億顆之間,這數千億顆的恆星有大有小,而與太陽質量相似的恆星在銀河系之中大概可以佔到半數左右。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銀河系之中會存在著大量與地球類似的生命星球呢?
  • 在過去,中國那麼多的狼都去哪裡了呢?怎麼就突然消失了呢?
    狼都去了哪裡?為什麼突然消失了呢?因為狼對血液的狂熱會讓它一旦開始狩獵就很難停下來,經常一個晚上二三隻狼就會殺光上百隻羊.在上世紀50到了現代因為人類居住地的不斷擴大,本來的山川樹木變成了人類的居所,曾經棲息在此的動物只能不斷縮小自身的領地,不僅僅是狼在減少,很多野生動物都在瀕臨死亡。